古代的军队,如何实现战时号令的及时传递?

我们现在一提到古代战场,包括电影、电视剧也是同样:似乎几万、几十万的部队一句话或一声号令就能准确下达到各军事部门,小到几十人的冲锋、大到上万人的集结。

其实,大家在现实里就能体会到,我们在户外,面对十几个人的现场,都要喊破喉咙,扯开嗓门,生怕传达的意思没有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领会明白。包括十几个人的户外活动,我们都会发现,一会少这个,一会少那个,经常要回头观望还有谁落下。

所以,我很难理解,古代作战,如何或者怎么可能让那么多人的大部队完成哪怕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向后转!(实际的操作指令可能是: 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但你想,几万人的部队怎么去完成这种军事操练的?有人说,看令旗!上帝,你去现场看一下,上万人的部队排多长?而且前提还要是部队呈直线状态,不带拐弯,你去看看,能不能看到令旗?传令兵倒是有可能!他可能策马飞奔,一路传达。但这还是在部队不作战的状态下,各级部队之间尽可能做到协调。如果在紧急的作战中,各部队如何做到协调一致?比如:开弓放箭!那放多少支?再比如:撤退!这是最危险的号令!如何做到每个战士知道现在马上撤退,而不是逃跑?

所以,我很怀疑古代作战的兵力有超过上万人的兵力部署,因为凭当时的条件,似乎很难做到各级人员协调一致。尤其在大规模作战的时候,如何让部队参战人员知道现在要继续杀敌,而不是打不动了要撤下来?

可能,这个问题还不如问一下拍过大场面电影的导演还来得更实际,比如《勇敢的心》、《三大战役》、《南征北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