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产紫砂壶的宜兴,如何炼成中国最强环保园区?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千年之前,苏轼舟行宜兴阳羡溪山,留下饱含眷恋的诗句。
彼时的宜兴,以溪涧纵横、丘壑含翠的自然之美,成为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栖居之地。
苏轼或许不曾想到,千年后的同一片山水,不仅守住了青山绿水,延续了紫砂匠心的传承,还在时代浪潮中孕育出环保产业发展高地——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
作为我国唯一以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宜兴环科园不仅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环境保护解决方案,还培育形成千亿级的新质生产力集群。
苏轼眼中的“溪山好”,正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注解——
不仅是诗意栖居的愿景,更是转型升级的示范。
从“陶都”到“环保之都”,从泥与火的古老艺术,到绿与新的科技浪潮,宜兴悄然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产业蝶变。

宜兴城区风光 摄影:陈卫涛

京沪高铁是中国的“高铁名片”,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高速铁路线路。
自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以来,京沪高铁累计运送旅客已突破20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一个中国人至少乘坐过一次。
乘坐京沪高铁时稍加留意,就会发现部分路段的两侧竖立着一排排整齐的挡板。
它们并非普通构件,而是具备精准降噪功能的“声屏障”,既能有效阻隔轮轨摩擦、空气动力产生的复合噪音,守护沿线居民生活环境与周边生态,又能辅助降低噪音对列车司机及沿线设备的干扰。
京沪高铁沿线200多公里的“声屏障”产品,均出自宜兴环科园的江苏远兴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已连续14多年为沿途环保与行车安全护航。

高铁沿线的“声屏障”产品
与此同时,宜兴环科园的江苏碧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开辟俄罗斯市场,为该国最大的肉类和农产品生产集团提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环保界,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共识:
中国环保看江苏,江苏环保看宜兴。
“环保之乡”宜兴是中国环保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宜兴环科园则是宜兴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主阵地。
自1992年成立以来,宜兴环科园已集聚环保企业3800余家,涵盖水、声、气、固、土、仪及资源利用等7大类、200多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构建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2024年,宜兴环科园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园区的主业,2023年环保产业本地产值超300亿元。
目前,宜兴环科园的水处理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牢牢占据行业核心地位,20多家“小而精”企业成为各自赛道的“单打冠军”。
立园30余年,宜兴环科园的竞争力,远不止于“规模”,更在于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力”与“标准力”。

宜兴环科园 摄影:谈丽燕
2024年8月,国际水协会(IWA)世界水大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万众瞩目的两年一度项目创新奖(PIA)揭晓。
位于宜兴环科园的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项目,从一众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PIA“改变市场的水技术与基础设施类”金奖。
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于2021年投入运营,是一座将传统治污工厂升级为生态友好型、资源再生型的现代概念工厂。
这座工厂不仅实现了中国项目在该奖项上的“零突破”,更向全球输出了环保治理的“宜兴方案”。

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
2022年,宜兴环科园发布了全国首份开发区GEP核算分析报告,为其他开发区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在国际标准制定领域,宜兴环科园同样拥有“话语权”。
2024年1月5日,由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联合主导研制的智慧水务领域首项国际标准ISO 24591-1 Smart water management-part 1:General guidelines and governance(《智慧水务管理—第1部分通用指南》)获ISO中央秘书处批准正式发布。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
作为智慧水务领域的奠基性国际标准,这一“宜兴标准”为未来全球饮用水、污废水、雨水、地表水、地下水、流域水等水系统智慧管理的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今,宜兴环科园的“朋友圈”已遍布全球。
园区企业累计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00多个城市提供环保解决方案,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入驻,开展深度技术与项目合作。
作为“中国最强环保园区”,宜兴环科园在全球环保产业舞台上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持续擦亮“中国环保看宜兴”的金字招牌。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宜兴与苏南其他县市同步,以“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原则,掀起了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这便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的“苏南模式”。
令人称奇的是,苏南乡镇企业早期主要集中在纺织、机械、建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宜兴为何能切入环保这一“高精尖”赛道?
答案藏在“十八青年沪上学艺”和“星期天工程师”的往事里。
“十八青年沪上学艺”说的是,1984年,宜兴18名高中生到上海勤工俭学,系统学习环保技术。
“星期天工程师”指的是,上海大量科研人员、工程师利用节假日来到宜兴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宜兴环保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1991年,星期天工程师们在认真调试上海石化30万吨乙烯工程所需的氧气分析仪
正是在“走出去”学技术、“请进来”引智慧的双重支撑下,宜兴环科园环保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回顾宜兴环科园的创业史,正解局注意到一个鲜明的特质:开放与创新。
如果说,早年的“沪上学艺”为宜兴环保产业埋下了宝贵的“火种”,那么,其后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便是滋养成长的雨露阳光。
宜兴环保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发展早期,宜兴环保产业以乡镇企业为主,多为自发式、家族式的草根模式,呈现面广量大、各具特色的态势。
这种源于市场需求的自发成长,虽具有强大生命力,但也逐步暴露出小而散、内部竞争激烈等发展隐患。
1992年,宜兴环科园获批成立,引导产业从“野蛮生长”迈向“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成为破解产业瓶颈的“关键转折点”。

宜兴环科园旧照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核心技术缺失、恶性价格战等挑战,宜兴环科园加强顶层设计与产业规划,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宜兴环科园整合相连的新街街道,面积从15平方公里扩展到103平方公里,随后又统筹高塍镇,面积进一步扩展到212平方公里,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园区设施,降低企业落地与运营成本,让分散的企业资源向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
“国家级”园区的金字招牌,显著提升区域产业形象和信誉,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产业价值链升级上,宜兴环科园精准把握环保产业“终极业态为环境服务业”的本质,引导企业向核心技术研发和环境运营服务突破。
宜兴环科园既以空间整合、标准制定破解市场自发形成的“小散弱”局限,又通过政策赋能、平台搭建,引导环保产业走向了高质量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宜兴环科园国际环保展示中心
可以说,宜兴环保产业的崛起,萌生于“有效市场”的开放与创新,成就于“有为政府”的战略与布局。
宜兴环科园的“有为”,并非取代市场,而是服务市场、补位市场、提升市场。
正是这“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的紧密握手,铸就了“中国最强环保园区”,也推动宜兴环科园继续攀高向新。

今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最新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宜兴环科园企业远东控股连续第19年上榜,是宜兴市唯一一家上榜的企业。
远东控股扎根环科园四十年,最初从电线电缆业务起步,现已发展成为聚焦未来能源与智能互联的多元化产业集团。
2025年上半年,远东在人工智能、算力和机器人等新兴市场实现营收4.87亿元,同比增长204.6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从“电线电缆龙头”到“多元产业巨头”,远东控股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持续加码新兴产业,既实现了自身的迭代升级,更成为宜兴环科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远东控股
正解局注意到,在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提质的基础上,宜兴环科园围绕“产业焕新、科技创新、城市更新”战略,重点布局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
近年来,宜兴环科园通过实施“核心区千亩更新、老工业区千亩腾退、镇村区千亩复垦”“三个千亩计划”,破解土地制约,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围绕新兴产业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需求,环科园精准搭建“国字号+国际化”科创矩阵。
既有国内环境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宜兴基地)、元创健康产业科技研究院等顶尖本土平台,也引入新加坡膜技术转移中心、新南威尔士大学环境技术中试示范基地等国际合作载体;药谷“两站一中心”政企服务平台更提供专业化“一站式”服务,构建起“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生态,为新兴产业注入科技动能。

宜兴药谷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栖,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项目,纷至沓来。
总投资12亿元的申基生物mRNA+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化项目2025年2月部分试生产,总投资103亿元的海容电子一期项目2025年10月试生产,总投资13.32亿元的碧迪医疗预填充盐水注射器项目已投产。

碧迪医疗
数据显示,2024年,宜兴环科园新增备案亿元以上项目32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70%;新兴产业领域创新企业数量、质量均居宜兴首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优质主体持续扩容。
宜兴环科园新兴产业的发展成色愈发足实,增长势头愈发强劲。
以储能产业为例,宜兴环科园已集聚了远东电池、宜锂科技、金泰科精密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今年上半年,远东电池智能电池业务累计签订合同超16亿元,同比增长超121%,累计交付国内外订单超10GWh。
宜锂科技自2022年落户环科园,计划投资11.2亿元建设固态电池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包括新建19000平方米车间,建设5200吨/年固态电池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目前,企业中试生产线已建成投产,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年产值将超8亿元。
金泰科精密投资10.2亿元的新能源配套项目,涵盖精密合金冲压件、集成母排、结构件,可应用于固态电池极片生产。
未来,环科园将继续聚焦“3+5+1”特色产业园建设,力争2027年形成1-2个超500亿级、3-5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全面构筑区域发展新动能。
从环保产业单核主导,到新兴产业多点勃发,宜兴环科园实现了从“环保之乡”到“新质生产力高地”的关键跃升。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值得关注的是,宜兴环科园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坚持以顶层设计引领、高能级平台支撑和营商环境优化,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焕活存量”,吸引新兴产业企业集聚扎根“拓展增量”,培育形成千亿级的新质生产力集群。
这种“以旧育新、以新带旧、新旧共生”的路径,不仅守住了环保产业根基,更激活了多元产业生态的活力,为传统工业园的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兴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