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市一款”向前走:依政策保特色 学重庆强合规

2025年秋季“一市一款”校服政策在江西落地,政策初衷本是通过统一标准规范市场、保障学生权益,与江西省统筹部署及教育部“规范采购”要求一脉相承。但在落地过程中,新旧产能交替、市场需求集中释放导致的衔接断层,不仅引发了校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更让百年名校对文化传承的担忧、并行方案的可行性成为亟待厘清的关键。事实上,统一校服绝非“非黑即白”的选择,只要找准“规范底线”与“特色空间”的平衡点,就能让政策善意与校园文化同频共振。

“一市一款”需弹性与温度 政策支持保留特色校服

“一市一款”政策落地的衔接断层,首先体现在家长“选购难”的现实困境中。按照政策设计,家长既可以自行在市场选购符合标准的校服,也能通过“江西省中小学生校服展示平台”获取正规信息,但多数家长缺乏服装专业知识,面对线上线下繁杂的销售渠道,很容易被低价产品吸引,这就为仿冒品留下了生存空间。

“这给了仿冒品可乘之机,一些无资质厂商趁机仿制,导致劣质产品和我们的正规产品鱼龙混杂,家长们光看外观难以区分。”正如江西省中小学生校服展示平台入驻厂商李先生的无奈吐槽,这些无资质产品看似便宜几块钱,质量却差距显著——更有甚者为压缩成本使用不合规面料,直接威胁孩子健康。

而平台对入驻企业资质、检测报告的公示并非强制要求,市场准入门槛的松动,进一步加剧了乱象:在赣州等地,烟酒店、小卖铺甚至内衣店都在经销校服,小作坊无需资质审核,照搬统一款式就能生产“高仿校服”,成本比正规产品低30%以上,还省去甲醛处理、色牢度测试等关键环节,健康隐患触目惊心。

500

除了市场层面的质量隐忧,“一市一款”更引发了百年名校对文化传承的深层担忧。对南昌外国语学校、南昌二中这类百年学府而言,校服早已超越“着装”的物理属性,成为承载校史记忆、传递办学理念的“流动文化载体”。那些至今仍被校友珍藏的老校服,不只是“衣服”,更是“活的校史”。若简单换成无特色的统一款式,百年积淀的文化符号会褪色,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也会随之弱化。

值得注意的是,保留这类获得认可的老校服,有明确的政策依据。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的通知》,在重申2015年四部委校服新政基础上,明确要求“将校服采购列入学校‘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并征得相关年级2/3以上家长同意;原有校服款式获多数认可的,可继续沿用,保持校服款式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只要经过民主决策、获得多数家长支持,百年名校的经典校服完全可以在“一市一款”框架下保留——政策的核心是“规范”,而非“抹杀特色”,为名校预留“特色接口”,正是政策弹性与温度的体现。

重庆校服新规树典范 为南昌指明破局路

当南昌仍在探索“规范底线”与“特色空间”的平衡路径时,重庆已通过一套精细化的校服管理方案,为全国提供了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范本。今年8月,重庆市教委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家长监督、鼓励自主选购”为核心,跳出了部分地区“一市一款”异化的误区。

500

新规明确要求,学校成立的校服选购组织中,“学生和家长代表占比不得低于80%”,选购前需“征得三分之二以上家长同意”,这意味着家长在供应商选择、款式确定、质量验收等关键环节拥有绝对的“投票权”。更关键的是“不折腾学生和家长”,原已统一着装的学校,若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对原款式表示满意,可以沿用原款式。选购中需公开需求、公示结果,选购后需接受家长评价,打破了校服选购的“信息壁垒”。

在规范市场秩序层面,重庆模式同样值得称道。近年来部分地区推广“一市一款”时,出现了“统一款式导致仿冒泛滥、集中采购形成区域垄断”的问题,反而背离了“规范市场”的初衷。而重庆新规明确以“学校自行选购”为核心模式,既严禁“定点”“定商标”干涉交易,也不设置不合理入围条件,确保所有合规企业公平参与竞争,让市场活力与规范监管形成良性互动。

重庆校服新规的核心逻辑,说到底是让校服管理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把“权责”归位给学校、家长等真正相关的主体,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与家长,既守住了质量安全、公平透明的“规范底线”,又为校园文化特色留出了充足空间。这种不搞“一刀切”的思路,恰好契合南昌当前的需求。对南昌而言,借鉴重庆模式并非“妥协”,而是“精细化治理”的必然选择:既可以通过统一标准破解赣州式的质量乱象,又能通过“老款沿用”满足百年名校的文化传承需求,让“一市一款”真正成为“规范保障”而非“文化枷锁”。

推进“全市统一校服”,核心目标是“让家长放心、让学生穿得安心”,这一初衷值得肯定。百年名校的需求提醒我们,“重统一轻特色”会让教育失温;赣州的乱象警示我们,“重形式轻监管”会让政策走偏;重庆的方案则证明,“规范与特色”完全可以共生。(陈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