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祸带来的三大反思

500

小米汽车,又被舆论催逼着反思了。

上一次的反思重点是辅助驾驶,这一次则是众多大汉没能拉开的车门。

10月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市天府大道与另一辆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起火燃烧。

从网上视频中可以看到,有数名成年男性用力拉动门把手,都无法打开事故车门,直到起火后,众人只能后退。最后是消防员赶来灭火后,用锤子和电锯等工具才破开车门。

500

尽管后来爆出司机涉嫌酒驾和超速行驶,但不少人依旧对小米汽车穷追猛打——酒驾和打不开车门,是两回事。

500

实际上,小米汽车是否有责任、需要承担多大责任,都还有待确认。不过,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速度、电池、车门的争议,已经可以开始相关思考或者说反思了。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1

“速度信仰”错了吗?

十次事故九次快,这是来自许多老司机的忠告。

小米汽车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两起事故,也都与速度有一定关系。3月份的涉事车辆在辅助驾驶的状态下以116公里的时速行驶,这次的涉事车辆车速据说更是达到150公里/小时,而事发路段限速为80公里/小时。

小米汽车出色的速度、性能,因此成了众矢之的。过去在纽北刷新成绩时是国货之光,现在则成了激进的代表。

500

但车企追求速度,并没有错。

燃油车时代,速度与操控是技术实力的象征,也是利润和品牌溢价的保障。

新能源汽车时代,电车加速性能碾压燃油车,不过新能源车企不仅没消停,反而在速度方面开展了更激烈的比拼。

特斯拉Model S亮相时,虽然外观不如传统超跑,但独一档的加速表现让Model S得到了“划时代产品”的标签,特斯拉也因此多了令人向往的理由。2021年6月10日,百公里加速2.1秒的Model S Plaid正式交付。当时这款车在性能上成为公认的最强纯电车型,特斯拉让更多人心痒难耐。

500

既有行业推崇速度的传统,又有特斯拉的榜样在前,国内车企对于速度的追求同样狂热。

例如极氪001 FR初亮相时,直接对标Model S Plaid,号称加速最快的量产纯电汽车;广汽埃安推出“昊铂SSR”,零百加速1.9秒,埃安给它的头衔是“中国第一超跑”“对手都在500万元以上”。

500

连深耕大众市场的比亚迪,对速度也有不输同行的执着。

前不久,比亚迪仰望U9X跑出了496公里/小时的成绩,登顶世界极速榜单第一,干翻所有传统超跑。而且跑一圈纽北用时不到7分钟,成为最快量产电动车。仰望总经理骄傲表示:U9X单个车轮的马力,足以媲美一台传统超跑。

500

从过去到现在,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国外车企到国内车企,“速度信仰”普遍存在。如果说“速度信仰”错了,肯定是不妥的。

但要注意,车企自己追求速度和性能无可厚非,向车主灌输或暗示则要三思。

毕竟对于普通人,信仰与迷信,事故中的生与死,都只有一线之隔。

所以,至少对于主打家用车的车企而言,速度不该成为过于极致的信仰,或者说不该给人留下极致“速度信仰”的认知。

02

着火=电池硬伤?

“新能源汽车不安全”,至今仍有不少人有这种看法。

这也很好理解,新能源汽车起火后,蔓延速度快,火势猛烈,视觉冲击力相当强。

500

起火原因,大部分和电池有关。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汽车召回事件中,共232万辆汽车因存“起火风险”被召回,其中38.07万辆为新能源汽车,28.3万辆涉及电池问题。

虽然据央视新闻报道,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为万分之0.96,低于燃油车的万分之1.5,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一旦起火,往往逃生时间更加紧张,因此“新能源汽车不安全”的看法也不全是直觉性的判断。

500

为了尽可能确保电池安全,从官方到车企都做了许多防备。

今年3月28日,官方发布相关标准,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其中最重要的修订项目就是关于热失控,要求单个电芯出现热失控后,整个电池包不起火、不爆炸,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新标准看似严苛,但难不倒国内大部分车企。例如,比亚迪最早展示针刺电池不起火,埃安、红旗、小鹏等车企都展示过枪击电池包不起火,小米也曾展示其电池包防弹涂层,涂覆在西瓜上,从三楼扔下无破裂。

500

不仅如此,许多车企还上了多重保险,以保障电池安全。

小米SU7有电芯倒置设计——在碰撞或热失控发生时,火焰或冲击力会向下释放,而非朝向车内乘员,为救援争取时间。

500

更激进的还有沃尔沃EX90,直接上马固态电池,穿刺后表面温度不到80℃,烧不起来。

脑洞最大的甚至在研究一项电池弹射技术:当电池出现起火、爆炸风险时,直接将电池弹射出去,被网友调侃是“陆基鱼雷”“死道友不死贫道”。

500

但是,即使电池符合或远超国家标准,也不等于万无一失。

一方面,送去做测试的产品或许质量完美,但在大批量生产中,未必能保证所有产品质量与之相同。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实情况远比测试条件复杂得多。测试是标准化的,而现实是随机且多变的;测试是单一的,而现实是“多灾并发”的;测试处于一定强度内,而现实可能远超该强度。

500

因此电池着火,小概率是电池本身问题,大概率是人为因素叠加现场环境所致,不用急着对新能源汽车或车企穷追猛打。

03

“科技”门把手,是该整治了

整治新能源汽车五花八门的门把手同样迫在眉睫,而且最容易见效。

当然了,我们还是要先抛开特殊情况再谈。例如高速撞击导致车门变形,不管油车电车、豪车廉价车,拉不开车门都属于常态,和门把手的设计关系不大。

其他情况下,决不允许开门把手像开保险箱那样费劲。

费劲的原因一般有两点。

首先是隐藏式门把手的锅。

去年4月,明星王大陆教唆他人殴打网约车司机,不过真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不会开特斯拉车门。

500

一定程度上,这不能全怪王大陆。如果细致划分,隐藏式门把手的花样之多,能让老司机都不得不感叹自己仿佛被车企玩成了一个新兵蛋子,包括半隐藏式、外伸隐藏式、内缩隐藏式、手动按压隐藏式,甚至还有全隐藏无门把手式……

500

酷炫是酷炫,却苦了打不开甚至找不着车门的人。有人哀嚎:“每次打车,感觉自己像个土狗。”

500

伴随隐藏式门把手而来的风险是:不少门把手是纯电子控制,没有机械结构。

就像小米SU7,虽然采取的是半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但其实也依赖电动解锁。

有熟悉电动车构造的网友解释道:“一般电动车发生严重碰撞或起火时,电路系统会自动切断,这本来是保护电池的机制,但有些车的门锁也靠电路控制,一旦断电,门锁就可能失效,反而把人困在里面。”

500

在应急情况下,环节越多、风险越大,尤其是电子结构。中保研数据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在侧面碰撞中车门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

此外,虽然许多车企都在车内设有机械式应急开关,但同样令人头疼。

原因在于,它们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位置还很不人性化。例如将应急开关设置在了车门内侧斜下角,且与车门同侧,甚至放在了凹槽之后,外人即使破窗后也很难够到;小鹏G6甚至前后门应急开关的位置都不同。

500

这些自以为体现“科技感”“差异化”的设计,是时候结束自嗨了。

好消息是,今年9月底,官方明确指出:以后汽车内、外门把手均应具备物理结构。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正常思维。

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惩前毖后的反思永远不嫌多。

作者 | 观海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石峰轩

→ 关注金错刀车评,秒懂未来智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