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老中医”现身,私域直播间成监管盲区,收割银发族引关注
有些镰刀,在挥向你的时候,甚至懒得磨一下。
因为他们笃定,你的脖子,会主动凑上来。
这个世界最魔幻的地方在于,一个34岁的年轻人,只要套上一件白大褂,在企业微信群里念几句百度来的养生口诀,就能一键切换成“从医二十余春秋”的国医大师。
时间这东西,在骗子嘴里,跟方便面包装上的图片一样,仅供参考。
你问科学依据?
别闹了,人家玩儿的是玄学,是信仰,是直接作用于你内心深处恐惧与渴望的精准打击。
这位叫赵雪峰的“老中医”,就是这么一位时间管理大师。
人家执业医师证到手才3年,但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他已经悬壶济世二十多年了。
这多出来的十几年,就是他用来收割老年人的“品牌溢价”。
你想想,一个刚毕业的愣头青和一个“国医大师亲传弟子”,哪个听起来更有安全感?
在那个叫“河北青保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注册的企业微信群里,赵大师就是光,就是电,就是唯一的神话。
每天打卡听《长寿有名方》,不是学习,是朝圣。
群主“小梦”也不是销售,是普度众生的“善缘使者”,动不动就用“限量供应、机会难得”来考验你的诚心。
河北的卢先生,就是一位诚心过了头的信众。
几千块的鹿精培元下肚,别说强身健体,连个响儿都没听见。
他跑去问,得到的答复堪称哲学范本:不是药没用,是你体质有问题。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于,它把一个产品质量问题,巧妙地转化成了你的个人缺陷问题。
你不行,不是我不行。
直到东窗事发,群主跑路,群聊解散,卢先生才从这场大型沉浸式角色扮演游戏中惊醒。
而那个所谓的“青保堂”,工商信息变更记录多达40条,法人、地址、名字换了个遍,突出一个“游击战”精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最后直接“经营异常”,金蝉脱壳。
你看,人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跟你讲道理,人家玩儿的就是一套从建群、洗脑、收割到跑路的全自动流水线。
故事到这里,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骗子跑路剧本,那就太小看这个世界的草台班子程度了。
真正的高潮,在于监管部门的“神之一手”。
面对记者的追问,沈阳铁西区的市场监管部门,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给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未发现虚假宣传及违法经营。
我愿称之为21世纪的“薛定谔的骗局”——在你没有被监管认定为骗局之前,你就是合法的。
这家叫“沈阳云欣科技”的公司,是整个推广链条上的一环。
他们的辩解逻辑,堪称一套完美的法律泥鳅功。
首先,我们不碰药,也不碰钱。我们只是北京百济堂大药房的“线上推广合作伙伴”,一个卑微的乙方。
其次,宣传物料是甲方爸爸(百济堂)给的,我们只是复读机。
再者,电视台的标,是电视台授权给门诊部,门诊部授权给百济堂,百济堂再授权给我们的。这叫“授权链闭环”,逻辑上天衣无缝。
最后,交易流程是这样的:我们把客户需求给百奇堂,百奇堂发货,快递到付,钱给快递,快递再返款。
整个过程,我们云欣科技就像一个无辜的传话筒,手上没沾一分钱,心中无愧一片天。
监管部门听完,当场就认可了。
还给出了一个更经典的解释:人家只负责宣传,不收款,卖的也不是药品,是保健品,所以不需要食品药品经营资质。
记者不甘心,追问:“这不算虚假宣传吗?”
工作人员灵魂反问:“虚假宣传怎么定义?他们是夸大宣传了,还是把保健品当药品卖了?”
这个反问,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
是啊,怎么定义?
一个34岁的人自称行医二十年,这不叫虚假,这叫“人设包装”。
把普通保健品吹得神乎其神,这不叫夸大,这叫“挖掘产品情绪价值”。
整个逻辑,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我没卖货,我只是个中介;我没收钱,钱走了另一条道;我没骗人,只是宣传材料有点“艺术加工”。
每一个环节都像乐高一样可以拆卸,单独看都没什么大毛病,但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巨大的、专门收割老人的怪物。
而监管,就只盯着那一块块独立的乐高,说,你看,它没问题。
至于那个已经申请简易注销,准备跑路的沈阳云欣科技,在监管眼里,依旧是“在营”的良心企业。
这就是私域直播的牛逼之处,一个天然的“监管盲区”。
它就像一个数字版的“法外之地”,外面的人看不见,里面的人出不去。
用免费讲座把人骗进来,用签到红包把你留下来,形成一个与世隔绝的信息茧房。
在这个世界里,骗子就是上帝。
直播链接设密码、24小时失效、关闭回看,被举报就地解散,突出一个阅后即焚。
交易走个人微信、小程序跳转或者货到付款,完美绕开所有平台担保。
等你发现上当,聊天记录没了,群没了,对方拉黑了,公司注销了。你手里除了一张支付凭证,连个鬼影都找不到。
这是一场针对银发族的“围猎”,猎手们精通心理学、营销学和最重要的——《刑法》规避指南。
当然,国家层面不是没看见。
市场监管总局早就三令五申,私域直播也适用《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什么“包治百病”、“替代药物”都是红线,罚款百万起步,严重直接移送公安。
甚至专门出了个《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把企业微信、小程序这种“养生科普”式带货,直接定义为变相医疗广告。
尚方宝剑已经发下来了,就看地方上的“锦衣卫”们,是选择用它斩妖除魔,还是把它当成痒痒挠。
当沈阳铁西区的监管部门还在纠结“虚假宣传怎么定义”这种哲学问题时,镰刀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KPI,开始盘算下一个目标了。
说到底,这种骗局的底层逻辑,卖的从来不是什么鹿精培元。
它卖的是一种“希望”,一种“我的身体还有救”的幻觉。
对于那些被病痛折磨、被子女忽视、被时代抛弃的老人来说,那个每天嘘寒问暖、口吐莲花的“大师”,可能比自己亲儿子还要亲。
他们花钱买的,本质上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和情绪价值。
只不过,这个“陪伴”的最终目的,是要掏空你的钱包,甚至你的救命钱。
让镰刀消失的最好办法,不是去辩论镰刀的锋利度,而是让韭菜地里,不再有那么适合收割的土壤。
但这事儿,比抓个把骗子,要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