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工的困境:当12亿债务遇上“不能破的底线”
重庆建工(600939)目前正面临一场典型的“国企式困局”:一笔16.60亿元的可转债(建工转债)即将在 2025年12月20日到期 ,但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转股比例仅 23.83% ,剩余未转股金额达 12.64亿元 。绝大多数投资者仍持有债券,等待公司还钱。这背后,是几个现实的矛盾。
矛盾一:转股失败与现金偿付的冲突
- 公司现金流紧张 :2025年上半年,重庆建工净利润亏损 2.49亿元 ,资产负债率高达 90.64% ,经营性现金流为 -15.24亿元 。若强行支付12.64亿元,可能进一步加剧资金链风险。
- 债券评级维持高位 :尽管偿债压力巨大,但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在2025年6月维持公司主体和“建工转债”的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为稳定。
矛盾二:转股价格遭遇“净资产铁底”
- 转股价格已无下调空间 :2025年6月,公司将转股价格从4.25元下调至 4.07元 。但根据规则,转股价格 不得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 。公司已在互动平台表示,当前转股价格已和每股净资产持平,进一步下修的空间被锁死。
- 高溢价率阻碍转股 :当前转股溢价率约 40% ,投资者转股即面临账面亏损。除非股价大幅上涨,否则转股价值与债券价格的差距难以弥合。
矛盾三:国企身份与市场化手段的博弈
- 政府支持与市场约束的平衡 :公司在投资者调研中称“在重庆市国资委支持下对订单增长保持乐观”,但国资背景也限制了其灵活应对:
- 下修转股价需跨越多层审批 ,国企决策流程可能延误时机;
- 公司 资产负债率已达90.90% (2024年底数据),且短期债务规模达145.46亿元,资产处置与应收账款回收成为筹措资金的主要途径,但进度存在不确定性。
- “保信用”与“保现金流”的两难 :若选择现金偿付,虽能维护信用形象,但可能拖累经营;若转股失败,则面临市场质疑。
矛盾四:行业下行与自救能力的局限
- 建筑行业整体收缩 :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及地方政府化债承压影响,公司营收下降、毛利率下滑,短期内难以依靠主业盈利解决债务问题。
- 自救措施效果有限 :公司2025年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 9,625.31万元 ,反映出资产质量与回款难度。
/
时间规则的赛跑,仅剩三天的抉择
重庆建工的困局,是 时间、规则、现金流 的挤压:
1. 剩余时间不足0.2年 ,仅靠股价上涨实现转股概率极低;
2. 净资产底线 封住了转股价格调整的空间;
3. 行业下行 限制了内部造血能力。
公司于2025年7月17日公告,决定不向下修正转股价格,同时承诺 “在未来五个月内(即2025年7月17日至2025年12月16日),如再次触发条款亦不提出向下修正方案” 。这一承诺意味着, legally合规下修转股价的窗口,被压缩到了2025年12月17日至12月19日(到期日)这最后三天。
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取决于两点:
- 国资协调 :例如通过政策支持、项目款优先支付等方式间接输血;
- 极限操作 :在12月16日“不修正承诺期”结束后,尝试在最后三天内提议下修转股价,但这需要突破净资产的限制,难度极大。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需清醒认识到: 建工转债的博弈已非市场行为,而是政策与资本的复杂权衡。 在这紧逼的终局里,所有人都被迫面对最后一个问题: 建工转债,是否会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