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明星夫妻的鬼话,还要骗多久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你精心挑选了一家大牌主题乐园,准备体验一把过山车。
整理心情。
闭上眼睛。
调整呼吸。
你的期待是这样的——
但,你睁开眼。
体验是这样的——
很失望。
很无聊。
不吓人吗?
怎么可能……
这场“爸爸的爸爸是什么”足足有145分钟呢——
招魂4:终章
The Conjuring: Last Rites
票房全球狂揽3亿美元。
但口碑彻底翻车。
MC站54分,烂番茄59%,豆瓣6.2。
但Sir推荐你围观——
因为作为一部强类型的恐怖片,又是经典系列电影,《招魂4》烂得十分猎奇。
一方面是极度的平庸:整部影片从故事情节到恐怖场景,严重匮乏设计,没有任何灵光可言。
一方面是彻底的坦然:它像个笨拙的新手,拼尽全力堆砌吓人桥段,硬着头皮也要把故事讲完。
平庸+死磕。
很少见。
你很少见到一部电影能拍得如此……死皮赖脸。
P.s:下文没有高能预警,因为电影本身就没有啥吓人的。
01
实话实说,Sir全程瞪大双眼看完《招魂4》。
不是因为吓人,而是因为——
黑。
视觉的黑,RGB值无限趋向于(0,0,0)的黑,看完之后Sir眼压高得要做眼保健操的黑,黑到仿佛摄影指导翻开洛夫克拉夫特,在第一页看到“人类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之后就把书合上了......
“懂了,那咱就拍得啥也看不见!”
即便是日常场景。
你很难想象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有老人有小孩的八口之家,要在这种环境下享受天伦之乐。
照明水平远不及史前文明。
恐怖桥段呢?
程度再次升级……
吓人?
省电。
对未知的恐惧,根本对冲不了你褪黑素的疯狂分泌。
啥原因?
可能没有比“看不见”更直接也更基础的恐怖气氛了,一颗硬要吓你的心的昭然若揭。
黑,是《招魂4》的代表色——
基础、粗暴、毫无创意。
是一场再敷衍不过的关灯办事。
所谓的恐怖桥段,随机排列组合。
人偶。
摇椅。
录像带。
镜子。
……以及大量的镜子。
△ 关于镜子的忌讳东西方文化并没有太大差别......
没有创意、没有惊喜、没有意料之外。
只有你熟悉的符号一次又一次地低质量重现,属于“刻板数据写作”,甚至会让你感觉豆包是本片核心创意部门的唯一参考文献。
有啥非公共创意资源?
呐,本系列著名老员工,安娜桑。
生怕你不知道这是一部恐怖片一样,整部《招魂4》的恐怖场景水准,便是一个恐怖片刻板元素的“2元店”。
任你怎么挑,都是一样的粗制滥造。
至于故事?
就像翻到商品背面,标价:0.5元。
02
俗,没啥。
诡异的是,它俗得大大方方,滥得坦坦荡荡。
恐怖片最让人诟病的一种情节,主动作死。
Sir见过太多,但这么理直气壮的,好像是头一次。
《招魂4》开场就暴击:沃伦夫妇身临灵异现场,提鼻子一闻,大开门,有狠角色。
咋处理?
沃伦先生:感觉非非非常危险......
沃伦太太:没关系,我带头冲锋。
- 我不知道,我感觉不太妙
- 艾德,我能应付
执意把丈夫留在门外,独自一人面对鬼怪。
关键是,下一个镜头是她的孕腹特写......
是的。
她怀着孕呢。
仿佛一种滚刀肉式的破罐破摔:
“别管降不降智,就说她大不大女主,你操不操心吧?”
求仁得仁。
不仅早产了,孩子还被恶魔诅咒,成为了后续故事两个重要开端之一。
另一个完全不落下风。
《招魂4》中祸害两家人两代人的诅咒之物,是一面古董镜子,它出现在受害者家庭的方式竟然是:
爷爷奶奶送给孙女的“成人礼”礼物......
△ 再次声明关于镜子的忌讳东西方文化没有差别......
老爷子笑着说:
“便宜我就买回来了。”
“裂了,但是可以修。”
“你搬到自己屋里自己用啊,别放卫生间。”
感觉它特地在那里等着我们
我们知道浴室常会很挤
你可以把镜子放在房间
这样就不祸害我们了
这样就不用跟人分享了
奶奶笑着说:
“上面雕的那娃娃多像你啊。”
请问二老。
这孙女,是挪用你俩养老金了吗?
不然这跟“在路上捡到纸钱觉得好看就带回家送给孩子”有什么区别?
无语?
不。
Sir看乐了。
正经恐怖片,嘿,拍出了《惊声尖笑》的效果。
在上述种种桥段中,Sir感受到的已经不是“角色们硬要找死”的俗套感。
而是编剧导演黔驴技穷,以至于不得不逆反常识地硬着头皮恐怖,厚着脸皮推进,一本严肃地写着最离谱的故事,满头大汗手忙脚乱……
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但最最令人难绷的。
是它居然还敢委屈?!
两个角色隐隐约约地打破第四堵墙,蛐蛐对着屏幕打着哈欠的我们——
你们(观众)都只想看热闹。
并没有在乎过我们。
他们甚至没在听
也没用心去理解
就好像他们只是在等着某个笑点
他们只是想找乐子
我们毕生的全部志业
仿佛只是别人眼中的闹剧
只想找乐子?
呃......
不?然?呢?
给我狠狠降妖除魔啊两个混蛋!
事实是,在这部长达2小时零15分钟的驱魔电影中,我们的驱魔师在90分钟后才到达案发现场。
在那之前。
你甚至能看一整集枯燥漫长的肥皂剧:女儿领女婿回家“拜见岳父大人”。
1小时33分。
两口子开启了第一次现场调查。
没有伏笔铺垫,没有线索推理,没有任何预兆,沃伦太太在一阵“I'm not feeling good”的之后,听明白了这一屋子鬼都是什么成分。
你哪怕通一下灵,出一下马呢?
没有。
就在屋子里转了一圈,镜头黑了一会,晃了两下,在没有任何镜头明示的情况下,她连鬼死前的黄谣都闻出来了。
俩字总结:
儿戏。
《招魂4》=注水晨间剧+“惊声尖笑”级情节+10元门票鬼屋级恐怖桥段。
豆瓣6.2分打高了。
Sir诚恳建议:
如果你不是系列粉丝,请不要浪费这个时间。
如果你是系列粉丝,更不建议观看,让它在你的心中保留一丝体面。
硬着头皮熬过这两个多小时——
抱歉,只会祛魅。
从2013年开始。
4部《招魂》,3部《安娜贝尔》,两部《修女》,以及《哭泣女人的诅咒》《怪猴》。
在同一世界观和同一温子仁品牌营销思路下,所谓的“招魂宇宙”已经像年货一样,连续端上了11部电影。
《招魂4》并非终结。
甚至也不是系列终章。
相关衍生影片续集仍在制作,甚至“招魂”剧集也正在筹备......
票房盆满钵满。
口碑苟延残喘。
一个刻薄问题,最终还是浮上Sir心头:
没有温子仁的“招魂宇宙”。
真的不是个笑话吗?
03
现在回头看整个系列的立足之本:
沃伦夫妇的“真人真事”。
和温子仁。
看似两大招牌,其实一假一真。
警告:以下是祛魅环节。
先说假的——
沃伦夫妇。
事实上,在首部《招魂》出现之前,“沃伦夫妇”的生平往事面对着海量争议,有相当多的证据和批评指向沃伦夫妇是美利坚版的“江湖术士”。
能蒙一个是一个。
声称的“科学证明”从未公开、著名案件被揭露为骗局,甚至连灵异事件中的“受害人家庭”也提出了他们的造假证明。
比如顶流安娜贝尔。
真实“案件”当事人:编的。
△ 翻译:埃德与罗琳·沃伦夫妇坚称安娜贝尔娃娃的故事源自真实事件——然而有人发现,这个“真实故事”与《阴阳魔界》的某集旧作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然而,面对质疑。
沃伦先生的回应是:“嘲笑它的人会死于摩托车事故。”
系列作品中最令粉丝想入非非的,无疑是沃伦夫妇用来收容诅咒之物的房间,那是“招魂宇宙”的宇宙中心,一个恐怖怪谈集中营。
但令人沮丧的是:
电影中的禁忌领域,是现实里的网红景点。
在97年,门票价格13美元。
比今年的纽约自由女神像渡轮+门票的价格仅便宜5美元。
所谓“真人真事”?
噱头而已。
是从原型沃伦夫妇演讲、出书、卖票,直到电影宣传上,一直沿用的营销手段。
但别误会。
Sir想说的不是:骗子该死。
当一个骗子,再也骗不了你了,却还在骗。
才真正该死。
“好骗子”原本是温子仁。
比起所谓“真人真事”的噱头,温子仁有趣脑洞与创作执行力才是所谓“招魂宇宙”的灵感奇点。
《招魂》系列之于恐怖片类型,无异于“海底捞”之于四川火锅。
比它辣的有的是。
比它怪的太多太多。
可早期《招魂》系列,成功地把恐怖片这一市井风味、低成本类型,做到了成熟得令人安心的商业化。
别忘了当年《招魂》有多惊艳。
当时的恐怖段落,有一种扭曲日常的魅力。
母亲被困地下室。
这时,漆黑中,前方(又)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嘿,要玩拍手捉迷藏吗?
没等母亲回答。
她的身后慢慢长出两只手——
……
……
……
啪啪。
很出格很恐怖?
不,微辣而已。
但太有余韵。
除了日常活动的恐怖化,温子仁拍恐怖片,从不局限于恐怖,前两部《招魂》的剧情魅力,便是片子中大量的悬疑、推理、情感伦理元素。
比如《招魂2》。
驱逐恶魔的办法,是诅咒恶魔的名字。
——说实话,这原本是个“叫你名字你敢答应吗”的无聊设定。
但温子仁打出一记漂亮的障眼法:
伏笔回收。
沃伦太太原先鬼上身,发癫一样在圣经上乱写乱花,紧急关头下她终于反应过来,那是“有人”在告诉她对手的名讳。
一个字:
妙。
结构上的精妙,掩盖了技术性的欠缺。
更加弥补了现实中新教信仰“因信称义”体系下,本来就反民俗反仪式的先天不足(原型沃伦夫妇根本就没啥像样的仪式)。
与其说,早期《招魂》得益于“真人真事”的营销。
不如说——
是温子仁点石成金。
用出色的创意,将这一北美“走近科学”包装成了一流文化产品,给二位现实神棍续上了足以安享晚年的热度。
而如今呢?
《招魂4》的最终转折。
没有斗法,没有推理,没有智商闪光,全靠铁打的革命意志驱魔。
一家三口:
“我不怕我不怕我不怕。”
恶魔仿佛下不来台,就像急着下班一样原地灰飞烟灭……
“真人真事”最终只剩下了噱头。
没想到。
连温子仁也变成了“授权商标”。
以前我们会说“温子仁监制和温子仁导演是两个概念”。
而这部《招魂4》终于让Sir觉得,温子仁似乎和“南极人”没啥差别……
本人出多少力不好说。
有钱就能贴牌。
该结束了。
归根结底。
《招魂4》只能给你两个发自内心的遗憾。
遗憾曾经点石成金的才子,曾在民俗匮乏的基督教世界书写恐怖片传奇的温子仁。
如今《招魂》IP似乎走到了生命周期的尽头,发芽过,开花过,枯萎了。
但我们呢?
也只能就这点蔫萝卜当下饭菜。
谁让咱们的鬼都投胎那么顺利,竟然一个都没跑到银幕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