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新剧,浪费了尺度

陈凯歌在《梅兰芳》里曾经拍过这样一个场景——

老佛爷大寿。

但宫廷里有一个乐师,因为家中有人出殡,而没有穿上喜气的红色衣服。

于是大太监便“赏”了他一个纸枷锁。

500

这里的意象很巧妙。

用纸做成的枷锁看似极其脆弱,随便一扯就能挣脱,但实际上却比真枷锁还要恐怖。

因为你得小心翼翼,生怕弄破了它。

“纸枷锁”这个意象经由这部电影,传播甚广,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用在创作者身上。

指代的是自我审查。

于是每每遇到删减,或者遭遇不得已妥协的作品,都会有人说上一句——

“不如卖网飞”。

可网飞真的会是国产禁忌题材的出路吗?

巧的是,最近有一部网飞出品的华语剧集被不少人讨论。

陈正道、许肇任导演。

舒淇、李心洁、贾静雯主演的女性复仇大剧,《回魂计》。

500

而这部剧。

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国内创作者摆脱限制之后,“放飞”的样子。

01

故事也就不必细说了。

想必你们这些天也该在各种文章、视频里看到详细的描述。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

母亲的复仇。

剧集大致是说有三个女孩去一个叫“班佧”的地方玩,结果被诈骗团伙囚禁于园区,在逃跑的过程中,一名女孩被折磨致死,一名女孩成为植物人,只有一名女孩获救。

几年后,园区的首脑被执行死刑。

500

但在观看死刑的过程中,两名受害女孩的母亲却忽然很失落——

“就这样了吗?”

500

她们没有大快人心的感受,反而觉得,这样体面的死法,太便宜这个罪犯了。

于是她们想到了曾经遇到的巫女。

她可以让死人复活七日。

500

最终两人决定通过买通警察的方式,偷运了罪犯的尸体出来,复活他,并在七日之内狠狠地折磨他,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500

500

所以,这是一部渲染暴力的剧集?

其实不是。

因为看完整部剧你就会知道,陈正道最终想探讨的,还是高概念下的复杂人性。

他用了一个极容易被标签化的故事,打破标签本身。

比如说,故事的“受害者联盟”,三位母亲。

这几乎就是一个很容易引起全民共情的群体,她们的女儿遭受了程度不一的伤害,可罪犯呢,一开始却逍遥法外,于是几年的时间里,她们用尽各种方法,最终让施暴者绳之于法,你几乎可以说,这三位女性,代表着“绝对正义”。

500

可真有铁板一块的“绝对正义”吗?

一开始剧集就透露出几个细节,让观众产生了不安的情绪——

真真的母亲汪慧君(舒淇 饰)开直播。

她在镜头前感谢观众的打赏,并面朝镜头,亲吻了自己成为植物人的女儿。

500

很像一场娴熟而刻意的表演。

欣怡的母亲赵静(李心洁 饰)前去复活罪犯。

为了让巫女相信这具尸体是她的亲人,她居然把这具施暴者的尸体想象成自己的丈夫,并亲吻了上去。

500

似乎仇恨之心已经偏离了出发点。

安琪的母亲黄宜臻(贾静雯 饰)是个律师。

她身为受害者的母亲,同时又是主控施暴者的律师,但在罪犯死刑时,居然不现身。

500

让人觉得,她好像也并不关心结果。

总之就是,这组在绝大多数影视剧里都代表着“绝对正义”的受害者联盟,在这里变得复杂了起来,虽然我们到后面也知道,她们的情感都很真,但与此同时,导演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她”不一定非得是我们想象的完美模板,我们也不应该标签化她们。

而母亲之外,受害者本身呢?

也并非绝对良善。

我不想剧透。

但可以引用一下剧集中黄宜臻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

她说她遇到过一个高中生吸毒的案子。

有一个人过量死了。

母亲便要告在场的所有朋友,说肯定是他们带坏了自己的儿子。

可是呢?

调查结果现实,并不是那些朋友带坏了她的儿子。

事实恰恰相反——

这个吸毒过量死了的人

原来是个毒贩

在场的所有毒品都是他提供的

500

换句话说——

看起来可怜的

不一定是受害者

500

从这样的设置,或许你也可以意识到陈正道的想法了。

他的本意是要做一场连锁爆炸。

当每个人都互相掩盖,当复仇这件事变得千疮百孔,问题百出,那么一路积蓄的矛盾便会被不断积压,终于行至一个临界点后,如烟花般爆炸。

从而迎来一个人性上的宣泄于碰撞。

对于《回魂计》来说,这个爆炸的时刻就是最后两集。

可剧集最大的问题,也在最后两集。

02

《回魂计》的最后两集彻底崩了。

连导演陈正道都在说——

像是在KTV大走调

却畅快淋漓的感觉

500

真的是玩疯了吗?

我倒是觉得,与其说是主创到了最后玩疯了,想要宣泄一把。

不如说,其实是“害怕”。

怕做得不够。

还记得前些天,罗永浩与影视飓风的Tim进行了一场访谈,两人谈到当下的视频现状。

罗永浩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与我的看法是有些类似的。

他会对当下这种碎片信息时代有些担心。

因为它会导致——

(人的)认知和头脑训练越来越傻

500

而作为完全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Tim则提出了另一个看法。

也就是我们追求的不是碎片本身。

而是“信息密度”——

人的本性就追求

更高信息密度传递的方式

500

也就是说,碎片本身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为了追求更高的信息密度,为了时刻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创作者们开始以更极端,更博眼球的方式来制造视频。

Tim举了个例子。

他说他发现,这两年视频的响度和前些年视频的响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有人都偷偷把音调、音乐提高了一些——

大家都在比谁叫的更响

500

为什么?

因为所有的创作者都要在前几秒就吸引住观众,而为了持续地吸引观众,在内容不足以具备绝对竞争力的时候,就只有通过越来越大声、越来越“酷炫”来保持这样的效果。

这便是当下创作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说这些,其实是因为剧集也一样。

一部华语剧,短则9到16集,长则30、40集,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拥有竞争力?

于是作为一个“当下”的创作者,必然要把信息密度做足。

就拿《回魂计》来说。

你可以发觉,很多时候创作者对“冷场”的担心超出了创作规律本身。

比如,他们会担心剧情不够刺激——

有一幕是两位母亲交接尸体,犯罪者的尸体被放在了冷饮车的冰柜中,上面铺满了冰块。

这时有醉汉过来喝饮料,而且是冰镇的那种。

500

为了不让交易被发现,于是汪慧君便从尸体旁边铲了一勺冰,兑了饮料,化险为夷。

本来,这气氛已足够惊险。

两个没有犯罪经验的人在转移尸体,一窗之隔就是可以让事情曝光的变量,要解决这个变量又不得不与尸体产生交互……

当主创显然觉得还不够。

于是,明明这具尸体躺在一个比较大的雪柜中。

500

导演却还是让舒淇在尸体脸部附近铲冰。

500

这样的不合理行为显然并不是从角色出发的。

而是从观众出发的。

他只是要制造一个让人生理或心理不适的场景而已,至于角色本身的行为合理性,完全抛弃。

除此之外,他们还怕话题密度不够——

你猜这部剧涉及的社会话题有多少?

不止死刑与复仇。

还有东南亚诈骗,还有政商勾结,还有洗钱的邪教,还有原生家庭,还有校园性骚扰,还有司法困境……

500

总之只要能沾上边的,就一定会拍到。

他们也怕故事的反转不够——

于是最后两集,你就看它反转反转再反转,反转到连角色都不认识了。

当复活的罪犯被挟持时,妹妹单枪匹马来救人。

500

结果还真救成了。

可就当两人驾车一路狂奔,畅想美好未来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不是什么外力干涉。

而是刚刚救出哥哥的妹妹忽然拿起枪指向哥哥,要杀了他。

500

???

反转得这么突然?

更突然的是,两人随即扭打在一起,发生了车祸。

妹妹撞死了。

500

???

我只能说,在大量此类很“当下”的创作桥段影响下,不止让角色迎来了崩坏,更让原本希求的人性塑造彻底失去了意义。

几乎所有的角色最终都变成工具。

而剧集本身。

也从一部颇有质感的电视剧,变成一部“高级短剧”。

03

当然,即便是“高级短剧”,也会有很多人喜欢。

毕竟无论是摄影还是剪辑,《回魂计》在华语剧集范畴内其实都算一流的。

而且它的前七集真的不算差。

更重要的是,就整套剧的创作来说,虽然大陆不播,但它的创作思维其实是面向大陆观众的。

就像开头说的——

它几乎是国内创作者摆脱限制后,所能“放飞”的样子。

“网飞”代表着什么?

就是“禁忌”。

国内的观众,对于长期在内娱有作品产出的创作者“投奔”网飞的最大期望,也就是摆脱一切束缚与禁忌,拍出一部大尺度的作品出来。

比如鬼怪——

前几年陈正道曾经拍过一部叫做《秘密访客》的电影,是他导演生涯的评分最差。

很多人说,其实原剧本里是有“鬼”的。

但因为不被允许,所以最终剪的七零八落,成为一部糟糕的电影。

于是《回魂计》里自然会有灵异元素。

巫女复活死人。

居然是真的。

这甚至是剧集的硬设定,而不是什么大梦一场。

500

或者人设——

国内的作品,大概是很难会创作出一个“男妓”的角色,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

但《回魂计》里就有。

尹浩宇饰演的Eason这个角色人称“鸭子哥”。

而他在剧中最大的作用。

就是利用伪造的身份,以及“美男计”来欺骗坏人的妹妹,以达到偷取钱财的目的。

500

身份和手段都不光明?

可是等你看完全剧就会发现,Eason这个角色,是整部剧很少见的,以几乎是完全正面形象呈现出来的角色。

而他的结局也引起许多人的意难平。

这样拍当然没错。

不过让我不太满意的是,剧集的所谓“突破”,也仅有这些设定而已。

而没有更进一步。

这自然与网飞本身有关——

毕竟作为一家国际流媒体平台,它们投资华语剧,所面向的观众是全世界,所以它们需要一部华语作品里呈现出它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就像民俗怪谈。

或者东南亚犯罪。

甚至东亚复仇。

这些你可以理解为是创作者与网飞的“共谋”。

但与此同时——

我觉得更本质的,其实是创作者想象力的缺失。

就像很多人说,在当年《海斯法典》的限制下,好莱坞的一些名导,比如希区柯克等人在拍摄隐晦的“性场面”时极艺术价值,但等限制取消后,他们拍出来的类似场面便直白到毫无想象力。

我们的创作者走出内娱后也是如此。

长久以来,他们便早已心知肚明那些限制的红线在哪里。

于是一直努力的目标,也仅仅是触碰那些线。

这就导致了他们无法想象,也无需去想象,其实这条线本身只是个基本的要求,它的上面,还有更大更广阔的空间。

举例来说。

剧中的回魂设定,“真灵异”这件事的确突破了编剧们的尺度。

但很可惜,这个设定只是设定而已。

除了硬加上一个隐藏设定(也就是复活的人有不死之身),它在其他地方完全没有参与叙事。

甚至连本身“七天”的限制都没更进一步地用起来。

完全浪费了本该有的价值。

这是创作上的选择吗?

我倒觉得,是编剧们在创作时其实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想象。

他们看似摆脱了“纸枷锁”。

开始“放飞自我”。

但摆脱之后,连手该放在哪里,以什么样的姿态跳舞,都是一头雾水。

只好凭借着惯性,打造出这部“内娱味”十足的剧。

不过话又说回来——

虽然最终呈现的效果未达预期,但对陈正道团队来说,也是件好事。

毕竟在我看来,他们是内娱少有的,既愿意接纳网友意见,又愿意在“类型片”领域深耕的团队。

经此一役,他们想必会有更清醒的认知。

而这样的经历与思考。

也是很多甘愿活在信息牢笼里的国产创作者们,所无从体会的。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