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扩张、账上躺41亿!胖东来的“反常”,为何让全国模仿不来?

500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连锁商超疯狂追求规模扩张、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总部位于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却活成了行业里的"异类"。它深耕两座城市,账上躺着41亿元无贷资金,却主动将年销售额控制在200亿以内;它不搞全国布局,却让全国消费者专程打卡,国庆八天创下8.2亿元销售额;它给员工开出近万元税后月薪,让人员流失率低至0.94%,用"反套路"的经营哲学,重新定义了零售业的价值坐标。

走进胖东来的门店,铁栏杆围出的排队通道成了特殊景观。创始人于东来直言,这种"进门要过栏杆"的拥挤状态,是企业"不正常"的表现,背离了最初追求的"温馨浪漫"消费体验。在他看来,商业不该是流量的堆砌,而应是对人的尊重——既尊重顾客的购物感受,更尊重员工的工作节奏。

这份"尊重",首先体现在对员工的物质与精神双重赋能上。2025年初的数据显示,胖东来员工刨除社保和税后的平均实发工资达9886元,店长月薪更是高达78058元,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更难得的是,企业将员工福利落到实处:组织员工赴日本、欧洲等地出国旅行,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于东来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员工跳出日常工作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自我与世界,这种将员工成长纳入企业发展核心的理念,在零售业中实属罕见。

高福利带来的是极强的员工归属感。2025年1-7月,胖东来人员流失率仅为0.94%,7月份更是低至0.14%,远低于零售业30%以上的平均流失率。当其他企业为招聘发愁时,胖东来的招聘通道却屡屡"秒崩":今年9月,新乡三胖店计划招聘900人,吸引13.2万人注册报名,8.3万人完成简历投递;9月底新一轮招聘开启10分钟,十余个职位就因投递量饱和关闭通道。这种"求职热"的背后,是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也是企业用心经营"人"的直接回报。

在经营策略上,胖东来始终保持着对"规模扩张"的审慎态度。自2005年首次外拓进入新乡后,这家企业便停止了跨城市布局,如今仅在许昌、新乡两地拥有十余家门店。2025年,面对前10个月就突破184亿元、远超去年全年169亿元的销售额,于东来却明确表示"要控制在200亿以内"。他的理由很简单:销售额增长太快,意味着员工要加班、承担更多压力,这会偏离企业"让员工幸福"的初心。

这种"反增长"思维,恰恰让胖东来守住了品质的底线。在其10月11亿元的销售额中,超市板块贡献约4.04亿元,自营烘焙、熟食等特色品类凭借过硬品质成为流量核心;电器、百货、珠宝、服饰等板块也均衡发展,形成多元支撑的业务结构。没有盲目扩张带来的管理压力,企业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商品品控与服务细节上——从免费修鞋、裁剪裤边,到无理由退换货,这些看似"不赚钱"的服务,反而构筑起胖东来最坚实的品牌壁垒。

于东来对企业价值的理解,彻底跳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传统框架。他在2025中国超市调改大会上强调,做企业不是为了满足家族私利,也不是为了彰显个人身价,而是要承担社会责任,将价值落实到员工的幸福上。这种理念贯穿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细节:不贷款扩张,是为了避免财务压力传导到员工身上;控制销售规模,是为了不让员工陷入过度加班的困境;投入资金让员工旅行,是为了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成长。

如今的胖东来,早已超越了"区域性商超"的定位,成为全国消费者心中的"商业理想国"。有人为了买一盒它家的烘焙产品专程从外地赶来,有人将其作为研究商业案例的样本,更有无数企业试图复制它的模式,却始终难以企及。究其根本,是大多数企业只看到了胖东来的"服务表象",却忽略了其"以人为本"的核心逻辑——当企业真正把员工当作伙伴,把顾客当作家人,利润与口碑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从许昌的一家小店,到成为零售业的"现象级"标杆,胖东来用20多年的时间证明:商业的成功从来不是只有"扩张"一条路。在这个追求快节奏、高增长的时代,它像一个沉稳的"匠人",专注于打磨产品与服务,用心经营每一位员工与顾客,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温馨浪漫"的模样。或许正如于东来所说,胖东来现在的"拥挤"是暂时的,未来它终将回归更从容、更人本的经营状态,而这种状态,或许正是中国零售业最该追寻的方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