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联合广汽、宁德时代搞出“国民好车”,长安央企都想搭伙

500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当“剁手节”遇上“车轮子”,今年双11的消费战场迎来了意料之外的重磅玩家。10月14日,京东通过官方渠道释放重磅消息,宣布联合广汽集团与宁德时代两大行业巨头,共同打造一款定位“国民好车”的全新车型,不仅打破了电商平台的传统边界,更让汽车行业的跨界合作迎来新想象。

这场跨界合作的核心,在于三方各自拿出“看家本领”构建互补生态。作为整车制造领域的老牌力量,广汽集团将负责新车的生产制造环节,依托其成熟的整车研发与生产体系,为“国民好车”筑牢品质根基;宁德时代则通过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深度参与,将旗下“巧克力换电”解决方案融入新车,从电池技术到补能生态,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而京东的角色更像是“桥梁与窗口”,一方面凭借多年积累的消费大数据,精准捕捉用户对汽车安全性、价格、配套服务的核心需求,为产品定义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则包揽新车的独家销售环节,打通从需求洞察到终端交付的链路。

值得关注的是,这款“国民好车”并非停留在概念阶段。按照计划,10月底将分阶段开启内测版与大众版试驾活动,11月9日正式官宣发布,整个节奏紧紧贴合双11消费节点。用户从即日起便可在京东App搜索“国民好车”预约试驾,这种“电商平台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模式,省去了传统汽车销售的中间环节,也让“双11买新车”从口号变为现实。

500

合作消息公布后,汽车行业的反应更为耐人寻味。今年新成立的汽车央企长安集团迅速在社交平台发声,以“长安万里,京彩纷呈”为引,公开向京东表达合作期待,一句“期待与未来出行新伙伴的惊喜合作”,不仅暗示了央企对跨界模式的认可,更折射出汽车行业生态正在发生的微妙变化——当制造端的技术优势与电商端的用户资源开始深度融合,传统的行业边界正在被打破,新的合作范式逐渐成型。

事实上,京东此次跨界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深耕汽车行业多年的必然结果。回溯京东的汽车布局之路,早在2015年便已埋下伏笔,当时刘强东以个人身份投资蔚来汽车,那句“10秒敲定投资”的佳话,至今仍是行业内关于跨界眼光的热议话题。此后,京东在汽车领域的动作持续加码:2018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正式切入汽车销售赛道;2021年成立汽车事业部,将汽车业务提升至战略层面;2022年将“京车会”升级为“京东养车”,实现从“卖车”到“养车”的服务延伸;2023年汽车事业部独立运营,明确提出围绕车主“买-配-养-用-换”全生命周期构建服务闭环。

如今,联合广汽与宁德时代推出“国民好车”,正是京东汽车生态链的一次集中落地。从最初的投资试水,到搭建销售与维保网络,再到如今深度参与产品定义,京东的角色已从汽车行业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成为连接制造端与消费端的“整合者”。这种转变背后,是电商平台流量与数据优势的释放,也是传统制造业寻求用户直达的需求体现。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跨界合作带来的直接利好更为具体。据接近京东的知情人士透露,这款“国民好车”将在安全性、电池与补能、用车配套服务、价格等方面实现突破——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与换电生态解决“续航与补能”痛点,广汽的制造能力保障“安全与品质”,京东的资源整合则有望在价格上给出“国民级”惊喜,再加上京东养车的后续服务支撑,用户有望享受到“一站式配齐”的汽车消费体验。

随着双11的临近,这款“国民好车”的具体参数与价格仍待揭晓,但它所开启的跨界模式已足够引发行业思考:当电商、车企、电池巨头不再各自为战,而是围绕用户需求协同发力,是否会重塑汽车行业的产品定义与销售逻辑?而长安集团等央企的主动“喊话”,又是否意味着这种跨界合作将从“个案”走向“常态”?答案或许将在今年双11的汽车消费数据中,找到最初的线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