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不应出现在成都惨剧新闻的标题里:小米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深层伤害2
又一场残酷的悲剧,再次撕开了小米汽车光鲜营销背后最脆弱的现实:速度营销与安全惨剧之间的必然。
成都这起严重事故中,小米汽车失控后高速漂移、剧烈起火、车门无法开启,驾驶员丧生。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已不是孤立事件——短短半年内,小米汽车已经发生两起导致4人被烧死的惨剧(靠,他妈的居然打出这几个字,冒汗了)。更别说小米汽车已“漂移上绿化带”“撞车”“撞人”的事故,已经是天南地北,夜以继日,一点都不奇怪了。
如果不对小米汽车天天上悲剧头条进行严肃讨论,难道还要等第三起、第四起惨剧的到来?
首先,小米汽车是无法脱责的。一辆现代电动汽车在碰撞后迅速起火、车门无法解锁、乘员被困,是极其严重的安全缺陷。电池热失控防护、高压断电机制、机械应急开锁装置,是任何一款电动车的生命底线设计。
即便驾驶者存在违规行为,车辆也应具备基本的安全冗余,为乘员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然而,小米此前反复宣传“多重安全防护”“火焰向下喷射”“热失控可控”,现实却是乘员无一生还——这不仅是技术的能力缺陷,更是对公众安全的背叛。
更深层的风险来自小米在营销导向上的失控。 CEO雷军屡次公开宣称“速度是一种信仰”,并以“200公里时速瞬间刹停”作为卖点。这种极限化、竞技化的语言,正在扭曲公众的使用认知,把汽车塑造成追求速度与刺激的科技玩具,而非承载生命安全的交通工具。
更讽刺的是,此次惨剧车辆在事发前被目击以超过150公里时速行驶,这一行为与企业持续输出的“速度崇拜”叙事形成了危险的共振。当企业以速度为核心价值却在安全层面投入不足时,营销就不再是商业策略,而是推动风险升级的助燃剂。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米在面对舆论质疑时表现出逃避与推责的倾向。今年三月惨剧发生后,企业既未公开车辆运行数据、起火原因和车门状态,也未邀请第三方进行独立调查。与此同时,粉丝群体大肆转移焦点,将悲剧简单归咎于“驾驶者行为”,企图掩盖车辆设计上的结构性风险。如果企业在每一次事故后都选择回避而非反省,那么悲剧不仅不会终止,还可能以更惨烈的形式重演。
这起惨剧不仅仅关乎一款车型,更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敲响了警钟:技术创新不能以牺牲生命安全为代价,营销话术不能凌驾于工程底线之上,企业责任不能停留在口头承诺。
安全不是可选项,应是产品设计的第一原则;真实、可验证的技术才是信任的基础,而不是发布会上的口号;对问题的直面和改进,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公众的质疑,并非针对某个品牌,而是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呼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惨剧,监管部门也应介入调查,依法依规对存在系统性安全隐患的企业进行严肃问责。只有让企业真正为安全问题承担后果,才能防止悲剧的重复发生。否则,“速度信仰”终将沦为“安全幻象”,而信任的坍塌,也将比车祸本身更快、更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