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D:中国海空电磁作战体系的技术突破与战略延伸(一)

文章出处:https://mp.weixin.qq.com/s/0pak0mTsLxp1gFQC1ixrag

本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中远防务]更新频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内容创作均依赖作者的业余时间完成;同时,为确保每篇文章不流于表面、兼具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背后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查阅相关领域的专业论文与报告 ,作者的初心是希望呈现给读者的内容更具专业性与参考价值。

因本文篇幅较长,为便于阅读,将分两到三篇陆续发布。

500

前言

制电磁权是现代战争攸关胜负的核心领域,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压制敌方无线电频谱运用、保障己方频谱安全。掌握制电磁权的一方,便已占据战略主动权,进而主导战场态势。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电子系统的技术成熟度与系统集成效能。2021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空军首次公开歼-16D陆基专用电子战飞机;2024年珠海航展,歼-15D舰载专用电子战飞机也首次亮相。这两款针对不同作战场景的专用电子战装备相继问世,清晰表明我军“以电制敌”战略导向正不断深化,作战体系中的电子对抗能力也日趋完善。

一、电子战飞机发展的历史演进

(一)中国电子战飞机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战装备研发起步于国防需求的迫切牵引,历经 “基础探索 - 技术积累 - 体系突破” 三个阶段,逐步构建起覆盖战术与战略层面的电子战能力。在这一进程中,除了轰电 - 5、轰电 - 6 等基于轰炸机的改装机型,以运 - 8、运 - 9 运输机为平台发展的 “高新” 系列大型电子战飞机,更是填补了中国战略级电磁侦察与大范围干扰能力的空白,成为衔接战术与战略电子战能力的关键环节。

20 世纪 60 年代末,面对周边国家先进防空体系的技术压力,中国军工部门以轰 - 5 轻型轰炸机为基础,启动首款专用电子战飞机轰电 - 5 的改装工作。该机型在机身两侧翼下挂点挂载 2 具小型电子干扰吊舱,内置电子管功率放大器件,主要针对当时主流的米波警戒雷达实施阻塞式干扰。受限于电子工业水平,其单吊舱干扰功率仅 30-50 千瓦,覆盖频段集中在 1-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