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剧,才懂什么叫信仰

500

伟大的史诗从来就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的,而是无数行走在明暗交界处的革命者,用信仰和生命缔造的历史传奇。

作者|摸金校尉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自国庆期间播出至今,所获反响已经超出了剧作本身的表达。

尤其是在海峡对岸,各界人士都在纷纷解读、揣测这部剧释放出的意义。

单就该剧本身而言,它也与以往的国产谍战剧不同,沉重的历史已经告诉大家《沉默的荣耀》肯定不是HE结局。相反,它向观众展现出一场潜伏的失败,以及如何失败的过程。

500

实际上即便暂时抛开政治立场,让两岸观众看待该剧中很多细节,都能从中体会到一件事:

作为一个1912年覆灭了封建王朝之后的政权,剧中诸多国民党官员口口声声自称“卑职”让年轻点的观众会感到惊奇,恍惚间仿佛只要把发型、服装换掉,这就是个妥妥的“古装”场景。

即便到了1990年代,都可以从台湾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找到一股承袭自封建时代的思想主张,如“忠君爱国”和“为尊者讳”,以及书信公文及新闻中,提到某位大人物,一定是“XX(姓氏)职务”后面加缀“XX先生”。剧中吴石与国府诸多党政军人物的往来更是如此:

一团和气、咬文嚼字,实则互相打量,权衡利弊。

500

吴石和所有在台潜伏的革命者是孤独的,他们已经知道了1949年前后的历史变革下的根本,即——

所有口称为国为民的人,其实都没太把“人民”当回事。

从“国防部长”到“保密局特工”,早已忘记,或者说只是把“三民主义,吾党所宗”当成了一块招牌。

在《沉默的荣耀》的绘卷里,当年那些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勇士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卑职”,他们只对权力负责,不对人民负责。

因此,该剧也意外地延展出台海形势后来的变化与其内部的动因。

01

正邪两分

《沉默的荣耀》中最险象环生的场景,并非街头追逐与枪战,而是在军事会议室里,吴石(于和伟 饰)的同僚与手下,他的敌人们都在向这位“国防次长”请教指点。

在观众看来,这种后知后觉的戏剧冲突带来的快乐,是一般潜伏在底层的“共谍”无法感受到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吴石潜伏中那种极致的孤独感也格外强烈。

500

他的敌人是败退到台湾的整个国府党政军系统,一盘散沙的同时依然不忘勾心斗角,但他们共同的敌人又让这些失败者不得不打起精神一致对外。

在这种环境中,吴石明白每一次试探都杀机四伏。他无法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妻子与孩子。在众人的簇拥下,在权力的顶端,这位矢志为新中国奉献出生命的人并不惧怕死亡,但信念消弭不了他的孤独,这种痛苦,伴随着他的选择,让吴石的故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复杂的一段故事,也通过该剧展现了在历史洪流中,一个拥有坚定信仰的人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峰。

另外,该剧还较为客观地展现出敌人的智慧,尤其是在勘破“共谍”的过程中,谷正文(余皑磊 饰)分析如何策反被抓捕的台共分子时对部分人的分析。

500

他认为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据时代的“遗民”,谁是朋友暂可待议,但国民党是敌人无疑,因此他们未必见得如何有信仰,遂应个个击破。

应该说这段描述很符合历史,尤其符合历史上国府初踏宝岛时的真实环境。

作为一个在“九一八”事变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运积极分子,谷正文曾于抗战时期投笔从戎,更在八路军115师担任侦察大队队长,后因被捕叛变,加入国民党军统局成为特务,深受戴笠赏识。败退台湾时又获蒋介石重用,于岛内因施行白色恐怖得到了“活阎王”的称号。

在任期间,谷正文专门从事对内地的颠覆、渗透工作,并策划了著名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作为强力压制台独势力的情报系统负责人,直到2007年去世,终年97岁。

500

500

谷正文见证了抗战、解放战争、国军溃败及岛内风云变幻和两岸时局的更替,其去世时两岸关系尚可,如今却愈发复杂多变。恰如当年他“戡乱”与吴石等潜伏者的交锋一样,所聚焦的还是在“宝岛归属”上。

区别只是观众通过《沉默的荣耀》,穿越时空,目睹了“誓守台湾”的,以谷正文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们的残暴与狡黠,以及当时吴石身处的复杂环境。

02

孤岛迷雾

有观众在看剧时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吴石他们不干脆组织游击队在岛内与国民党势力抗衡,与大陆里应外合?

这也是吴石等人在前十集中的顾虑:

金门战役,凸显出解放军建国之初不擅海战,尤其是跨海登岛作战的短板。彼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剧中也体现出吴石作为“国防次长”还要专程赶赴香港与美军高层会晤的情节。

500

500

1949年到1950年,两岸都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展开斗争,中国的外部环境依旧复杂,周边局势也会对统一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抗美援朝和国内展开的剿匪行动、解放大西南等,更遑论国民党败退前留在大陆的规模庞大的特务组织。

台湾的情况更复杂,不止有让国民党头疼的“共谍”,还有诸多外国势力安置的“棋子”,如日本战败撤离前留下的一批遍布各行业的“精英”。

台湾岛本身天然的地理隔绝特点,也决定了在岛上打游击不是优选,它无法从大陆获得有效补充。解放初期两岸之间空军实力的悬殊也让解放军无法进行精准空投,甚至直到1970年代,大陆也还是要面对来自台湾的空中侦察与骚扰。

1989年侯孝贤执导的电影《悲情城市》也展现出一处细节:

“二·二八”事件后,运动骨干在岛内到处逃亡,没有外援的运动分子最终都在岛内弹尽粮绝一一被捕。

吴石等人面对的境况也是如此,尤其是当国府主力纷纷迁台后,数百万国军也陆续涌入台湾,对岛内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包括物资管控和思想管控。如今民进党的高官、大佬,年轻时几乎都挨过“谷正文”们的棍子和拳头。

因此在穿插的黑白镜头中,一帧帧画面就像历史留下的伤疤,福州的巷陌与台北的街头交互闪现,保密局(军统)针对所有人的网无声无息地展开。吴石驾车在街上时,脑海中全都是被逮捕、枪决的血腥画面。

500

500

他说“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一声叹息,决绝冷静。

吴石也没有想到一个保密局上校特务谷正文,竟敢如此针对一位“国防部参谋次长”进行公开盯梢。吴石认为就算自己在接头的时候被捕,保密局也会慑于更高层的意志,说白了就是保举吴石成为“国防部参谋次长”的人敢不敢点头承认吴石是“共谍”(剧中台词)。

所以这也是本剧中最有深度的博弈思维。

吴石忽略了谷正文所处的环境,尤其是他本人的背景。

前文说过,谷正文参加过共产党,还在八路军中担任重要军职。

500

这种身份背景难说促使谷正文产生一种强烈的“皈依者狂热”,但通过他每次针对吴石都有一股鱼死网破的劲头,以及岛内赋予他“活阎王”的称呼,都说明谷正文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寻求一种身份认同。

03

民心所向

剧中谷正文帮着上司搬桌子,因为上司觉得“风水”不好,“挡财”。

这处细节也很是管中窥豹——

一个特务组织的高层,居然讲究“财运”。那么其他军政机构的高层又是什么样自然不言而喻。

客观地说,保密局的前身“军统”之于历史上很复杂,尤其在抗战时期,军统中亦有烈士卧底敌占区,杀汉奸、搞策反,为抗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500

500

然而正如时人评价的那样,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戴笠的军统特务。组织庞大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病变,何况在抗战期间,国府高层发国难财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其中也包括军统。

吴石等革命义士坚守信仰的底气也在于此:

如果海内清明,万民一心,为什么国民党会丢掉大陆,仓惶败退到东南一岛?

所以吴石尽管有着对危险环境的认知,潜意识中他还是粗疏的。他或许很了解国军系统内的权力游戏,但不了解保密局的生存环境。

500

作为戴笠的继承者,毛人凤在台湾面对的是蒋经国等国民党高层的虎视眈眈,以及内部组织溃败的局面。所以他也会大力重用谷正文给予其足够的特权。

而吴石等在台湾的大量潜伏人员主要集中在中下层,他们可以使用的社会资源极少,加上岛内特有的社会结构与国府对资源的控制,能发挥的空间更小。地理特点又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而一个人的信仰动摇,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种种因素交织,让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信仰之鸣。

直到吴石等烈士英勇就义,1970年代初被大陆正式追认,这段时间内两岸的谍报工作依旧互有胜负。金门每一轮驻军都会及时听到这边的广播,广播中准确报出驻军主官的姓名及部队番号,这让台湾方面大为恼火。也让吴石等人的被捕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成了政治禁忌:

连“国防部参谋次长”都是“共谍”(剧中台词),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500

民进党上台后,对国民党治下的种种历史进行了“拨乱反正”,还颁给吴石子女数百万台币作为补偿,但他们都拒绝了。原因也很简单:

吴石的牺牲,不是为了民进党或某个群体。

而是为了国家的统一。

04

书写荣耀

《沉默的荣耀》置于如今的两岸局势,或许还有另一重意义:

国家统一的前提是民心所向,溃退踞台七十多年的国民党,如今在台湾似乎也未获民心。

尤其是开放“戒严”后,岛内一些影视剧都在反映当年高压统治下的民生困苦,如前述的《悲情城市》和后来的《军中乐园》等,站在台湾人民的角度上看待历史,不难发现当时许多原本期待回归的民众,在面对国民党政权不逊于日寇的贪婪、暴力时,他们的内心是失望的。类似服刑女性“自愿”为金门驻军提供性服务以抵消刑期等,这些明显带有封建余毒的行为数不胜数。

500

因此该剧提供给观众另一种视角,通过谷正文等人对台局势的分析,以及吴石等所处的国府军政高层的斗争,都不难发现在任何时期,统一,需要的是坚定有信仰的,能够争取民心的组织将松散的民众团结起来才有回归和平的可能。

信任,是团结工作乃至其它一切工作的基础。

如剧中朱枫与蔡孝乾的接头,后者就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长期紧绷的神经让部分潜伏人员选择在高压环境下叛变,如蔡孝乾等。如谷正文分析的那样,复杂的人员构成和联络沟通方式,乃至对“新中国”的悬殊理解,铸成吴石的遗憾。

500

他们在岛内的潜伏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彼此又都是从不同时期和不同战线过来的,彼此对组织的认知、关系和工作模式、信任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新来的交通员还是原有的关系,都无法做到完全信任。最重要的是——

他们没有经历过共同的战场,也就没有磨合的基础。

500

就像陈宝仓与吴石之间的互相试探,前者是民革派遣的地下工作者,后者受华东局驻香港的领导,彼此之间都没有垂直领导,这种试探与后续的工作沟通会存在很大障碍,不同的身份地位与所接收到的社会信息不同,导致情报工作相对困难。在与敌人的斗争中陷入误区,终于被各个击破,致使祖国统一大业被严重迟滞。

地下工作者不是爽感影视剧里的007,他们不会是那种个人能力超强,可以随时准确判断情报的超人,潜伏下来后,同样也会逐渐产生复杂的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会反向干扰其潜伏的工作。吴石对妻女的担忧和审慎就很好地表现出这一点。

然而伟大的史诗从来就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的,而是无数行走在明暗交界处的革命者,用信仰和生命缔造的历史传奇。

500

放眼今日祖国取得的种种伟大成就,通过该剧追溯吴石等人的革命事迹与遗憾结局,更让人理解彼时身处苦难中的烈士们的勇敢。

回头再看,观众应该会懂得沉默是孤独,也是值得书写的荣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