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东行——“载誉而归”?
出处 | 有理儿有面
美国政府停摆,不代表总统休假。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3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办的“和平峰会”仅仅1个多小时便匆匆落幕,随后美国总统特朗普登上返程飞机,结束了他“脚不沾地”的中东一日行。
他的中东“一日穿梭”访问不可谓不紧凑,上午以色列四小时“旋风访问”,下午就去了埃及沙姆沙伊赫主持和平峰会。
要说八旬老汉铆足劲斡旋和平,跑场又站台,忙活半天的“成果”绝对“亮眼又吸睛”。
白宫嘴硬称这趟外访“满载而归”,他自己也美滋滋吹嘘度过“伟大时刻”,可扒开这场精心包装的中东政治秀才发现,满脑子的个人政治算计和中东现实需求拧了麻花,所谓和平叙事早裂得没法看了。
对于特朗普而言,说是“物质精神双丰收”都不为过。
当“空军一号”的舷梯在特拉维夫缓缓放下,伊万卡早已等候在旁,父女亲切交谈的画面,瞬间幻视“亲情回归”的温情,但这不过是特朗普团队擅长的视觉叙事策略,用“家族凝聚力”为其外交形象加分,暗示政治班底的稳固。
这还不算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把“和平”镀了金,一只金色和平鸽递过去,又哄得特朗普“芳心大悦”,朕心甚安。
内塔尼亚胡太深谙此道了,送金色和平鸽不仅讨了“和平”彩头,又比上次的小传呼机更撑场面,仿佛在说“诚意按尺寸加码”,对美军持续军援的致谢“按重量加磅”。
而以色列议会的“礼遇”更将这场道具秀推向高潮。
特朗普收获了两分半钟的起立鼓掌,还被当场宣布提名角逐2026年诺贝尔和平奖,“最早备战和平奖”这种事还真就被人当个事办了,惊不惊喜?这一连串的教科书级别的奉承,谁不说一句“艺术已成”?
但远超常规的敬意,与其说是对和平的认可,不如说是利益交换的心照不宣。特朗普的回应彻底撕下了“和平演讲”的伪装,在感谢提名的致辞中,他突然话锋一转,直指内塔尼亚胡面临的贪腐调查是“荒谬的政治迫害”,公开要求以色列总统予以赦免,直言“他有大事要做,不能整天坐在法庭上”。这番直白的“投桃报李”,让整场演讲沦为“你提名我、我保你免责”的利益勾兑现场,所谓的“中东和谐时代”宣言,变成了掩盖交易本质的背景音。
只有以色列左翼议员的抗议成为戳破皇帝新衣的小孩。当特朗普大谈"新中东历史性黎明"时,两名议员突然举起"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标语,虽然抗议者迅速被强制带离,但一声“效率真高”可盖不住对和平计划的质疑。
如果说特拉维夫的表演还带着"利益交换"的真实感,那么沙姆沙伊赫的和平峰会则将无实质内容的虚假庆功抽象到底。
所谓会议成果,说穿了就三样:一纸四国担保协议撑场面,特朗普收了堆客套赞誉当政绩,再加上几张摆拍合照留纪念。除此之外,解决中东问题无半分实质进展。
特朗普与埃及总统塞西、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共同签署文件,以担保方身份承诺支持加沙停火协议落实,但加沙重建的民生大事,第二阶段要啃的硬骨头问题,全被默契的晾在一边。
20多个国家代表凑成的“夸夸群”实际围着特朗普疯狂恭维,尤其是联合主办方埃及,总统塞西公开宣称“我非常有信心,特朗普是唯一有能力实现这一切并结束这场战争的人”,甚至用“需要类似于特朗普的杰出人物和勇敢举动”来强化其特殊性,更直接提议“特朗普理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还以“让加沙战争成为中东的最后一场战争吧”的呼吁,将象征意义拉满。这番表态既贴合埃及作为斡旋方的立场,也精准契合了特朗普对“荣誉认证”的渴求。
更令其颜面倍增的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发文称“特朗普总统极其政府、卡塔尔以及其他地区参与者,为使各方在达成协议前保持接触而付出的努力,值得高度赞扬。”这种跨党派背书为特朗普的政治履历再添“高光”,仿佛一场表演得到了同行的权威认证。
特朗普将此次停火算作自己“终结的第8场战争”,但荣誉的泡沫一戳即破,最刺眼的漏洞便是关键方的集体缺席。哈马斯仅通过卡塔尔间接传递诉求,而内塔尼亚胡则以"节日前夕日程紧张"为由突然取消参会。
所谓的担保协议就好比特朗普当场宣布“礼成”,帮不在场的“一对新人”喜结连理,但问题是,秋雅结婚,你在这又唱又跳算怎么回事?
特朗普倒是提了“20点计划”及“和平委员会”构想,强调加沙重建以“非军事化”为前提,但哈马斯未参会,即便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短暂会面,怕是也深入推进不了核心议题。
现实是,特朗普带着“双丰收”的叙事离开后,留下的可能是更难破解的僵局,停火协议的推进困境最具说服力。
特朗普高调宣称第一阶段“圆满完成”,但当被问及第二阶段安排时,他先是宣称“谈判已经开始”,随即又以“不想谈这个问题”搪塞过去。因为他深知,哈马斯坚持以“以军全面撤军”作为后续人质释放的前提,而以色列极右翼联盟则咬死“先解除哈马斯武装”,妥妥的零和博弈无法调和。
更致命的是,所谓的“峰会成果”,不过是美国、埃及等四国签署的模糊声明,不仅没有明确加沙战后治理方案,也未提及巴勒斯坦建国诉求,连最基本的撤军时间表都未明确,这种“快餐式和解”注定无法解决根深蒂固的矛盾,让停火沦为下一轮冲突的“中场休息”。
而关键方的疏离也加剧了困局的深度。哈马斯明确反对协议中“缴械不参政”的条款,仅通过卡塔尔间接传递诉求;内塔尼亚胡虽获特朗普力挺,却直言停火只是“权宜之计”,从未放弃“消灭哈马斯”的目标。
阿拉伯世界对这场表演的警惕同样明显。沙特王储萨勒曼、阿联酋总统扎耶德这两位中东核心人物,压根没现身峰会,只派高级官员到场撑场面。正如CNN所点破的,他们对巴勒斯坦国问题早有深研,如今对与内塔尼亚胡合作的失望,早已写在了这份“缺席”里。连亲自露面的兴致都没有,这场峰会的分量可想而知。
最大危害在于浪费了缓和局势的宝贵时机。在埃及、卡塔尔等国的前期斡旋下,巴以本已出现对话空间,但特朗普的介入将其异化为个人秀场,既未推动核心问题解决,反而因“一边倒支持以色列”的姿态激化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满。这种将地区和平当作个人政治资本的做法,不仅透支了美国的外交信誉,更让本就脆弱的和平进程雪上加霜。
这场中东之行的“满载而归”,本质上是一场用地区苦难兑换个人政治资本的交易,用军援换金鸽子,用赦免承诺换和平奖提名,用虚假停火换峰会荣光。
特朗普或许收获了应对选民所需的宣传素材,却将中东拖入更深的困局。
镀金鸽子飞不过加沙废墟,和平也不是可以交易的筹码。6.7万余名死者的悲剧不能被掩埋,数百万难民的诉求不能被忽视,“两国方案”里主权与安全的根本矛盾更不能被绕开。
如今特拉维夫的掌声早散了,沙姆沙伊赫的合影也会泛黄,特朗普揣着“满载而归”的“荣光”走了,加沙人民却得扛下这场表演的一地鸡毛,这便是最讽刺的真相。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