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阿交火:历史伏笔与现实地缘政治的交织
巴阿边境激烈冲突
10月11日深夜至12日凌晨,巴阿边境发生激烈交火。尽管双方对伤亡人数各执一词,但双方的死伤人数应该达到历次冲突之最。报道与评论者甚众,都想说清为什么。
由于巴基斯坦是中国全天候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且正值中巴经济走廊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国对此事件的严重关注自不待言。
我对此事件的看法就在标题:历史伏笔与现实地缘政治的交织。
先说说历史伏笔吧。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两国之间的边境线由当年英国殖民者划定,又被称作“杜兰线”,全长2000多公里。但这个“杜兰线”继承了印巴划线的捣乱传统,把普什图族生生劈开在两国之间,多年来,巴阿均对“杜兰线”合法性存疑,巴阿边境冲突时有发生。
杜兰德线作为殖民时代的遗留问题,但现实是它不断被别有用心所利用,成了一条地缘政治的争夺线和搅局线。
引发冲突的三个现实原因不可忽略:
一是源于阿富汗的恐怖组织利用这条争议线游走于巴阿边境,无论是出于民族情感还是巩固国内政权的需要,阿富汗临时政府对这些恐怖组织长期采取睁眼闭眼的策略。比如这次的冲突就因为巴基斯坦越境打击恐怖组织所引发。
巴基斯坦说你的国土不能成为针对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的温床;阿富汗说你侵犯了我的领土主权,任何时候我都有权还击。他们各有各的道理。
二是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地区矛盾和国际势力的焦点。阿富汗作为亚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的“心脏地带论”就表明,谁控制了中亚,谁就能够主导亚洲乃至全球。
所以历史上俄罗斯、美国,当然还有印度都曾深度介入阿富汗。阿富汗似乎成了亚洲及至世界地缘政治的汇聚点。当然,中国现在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印度一直对阿富汗有着特殊的情感。从冷战到现在,他一直是阿富汗几个历史阶段政府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一直想要借此来维护其在南亚的战略利益。
此次冲突爆发的时间正值阿富汗外交部长访问印度,这个时间的节点不是巧合。看看印度在阿富汗的所作所为,就明白巴基斯坦为何恰恰选在此时越境打击恐怖组织了。
阿富汗现政府塔利班本是巴基斯坦扶持起来的,美国撤离阿富汗后,出于政权稳定和国内建设的需要,加之印度对阿富汗政治和经济的强势介入,现在的塔利班显然正在逐渐向印度靠近。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新德里会见了阿富汗外长穆塔基,双方会后宣布,准备恢复外交关系。印度还表示将把驻喀布尔的技术代表处升级为大使馆,并向阿富汗提供安全和人道主义援助。阿富汗外长穆塔基此次对印度的访问。这是自阿塔重新掌权以来,阿方高层首次正式踏上印度领土。
而就在会谈的当天,巴基斯坦军队就对阿富汗的喀布尔和帕克提卡进行了空袭,第二天,双方再次爆发激烈冲突。
这场冲突发生的时间点,不是耐人寻味吗?
所以,这场冲突的暴发实际上反映了南亚区域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 最后说说后期的预测吧。
中国呼吁双方克制的表态,沙特也在呼吁冲突各方停战会谈,这预示着大国调解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变量。但阿富汗临时政府在经济重建需求与意识形态坚持间的摇摆,或将决定冲突的升级阈值。 在可预见的未来,巴阿边境的交火可能呈现"高频低烈度"特征。双方既难以承受全面冲突的代价,但民族情绪与安全诉求,历史矛盾以及地缘政治却在持续制造摩擦点。
国际社会需要警惕的是,这片曾孕育"帝国坟场"的土地,如今正成为测试后反恐时代区域治理能力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