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手工刀具成品质量不可控,主要是收藏和纪念的价值
【本文来自《一把“位列中国四大名刀之一,由生铁锻造”的吃肉小刀卖8000元,这价钱合理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奶瓶战斗机
- 海绵铁是熟铁呀。
由于铁矿石和木炭混合燃烧的最高温度只有1000度左右,冶炼出来的是低温还原出来的、没有融化的单质铁(熟铁)。但是,也正因为没有融化,铁水无法流出,会在高温下继续和一氧化碳形成渗碳反应,最终形成蜂窝状(木炭烧完杂质后形成孔洞)的海绵铁。。。海绵铁的含碳量远超熟铁的标准,已经接近生铁的水平。
-
强调一下,这种工艺冶炼出来的海绵铁含碳量是不均匀的,也不能直接进行锻打——日本古代的“玉钢”实际是海绵铁砸成小块(脆的部分断裂),再人工挑选“相对低碳和杂质较少”的碎片,最终的含碳量在1~1.7%左右。很显然,这个含碳量仍然偏高,但低碳/高碳夹杂且渗碳体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已经可以在加热后进行锻打。。。通过不断的高温加热锻打和反复淬火,一方面燃烧减碳,一方面让碳分布变得均匀,最终形成含碳0.8~1.0%的钢材(也就是日本刀初坯)。而后续通过“覆土烧刃”局部淬火,刃部硬度可达HRC 59.5(测试数据),刀脊保持韧性(<20HRC)。这部分的工艺是世界各地著名刀剑的加工常规,区别主要是不同的实现方法。
-
很显然,日本这种冶炼工艺对于矿石的质量要求很高,成品质量与工匠的技能和经验密切相关,而且贯穿了从冶炼到成品的全过程(而非直接从原料铁锭开始锻打),所以日本古代的“大师”确实很稀少。但是,现代的名牌厨刀(杂牌说不准)的锋利度、耐用性和韧性等已经超越了日本古代刀剑,而且维护成本很低(日本刀很容易生锈或退火)。
-
简单说,现代工艺冶炼出来的生铁中碳以片状石墨(灰口铁)或连续网状渗碳体(白口铁)存在,形成天然裂纹源,受力即脆断,所以不适合锻打。而古代工艺冶炼的生铁或海绵铁成分复杂,含碳量高低和分布各不相同,确实有可能通过锻打等后续工艺形成类似于现代高碳钢的材质。。。但是,这类手工刀具成品质量不可控(日本古代大师也做不到次次都是“名刀”),主要是收藏和纪念的价值。如果从实用性出发,稍微正规一点的现代刀具无疑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