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崩盘:为何盈利者反遭 “数字抢劫”?
加密货币崩盘:为何盈利者反遭 “数字抢劫”?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0月14日星期二
上周五,加密货币市场遭遇 “史诗级暴跌”,比特币一度跌破 11 万美元,山寨币普遍暴跌 70%-80%。24 小时内,超 166 万名交易者被强制平仓,全网爆仓金额高达 193 亿美元,更有杠杆玩家因巨额亏损选择自杀。
然而,比爆仓更令人震惊的一幕随之发生:部分持有盈利头寸的投资者发现,自己的账户资金被交易所强制扣除,用以填补其他投资者的亏损。这种 “盈利者为亏损者买单” 的操作,与 2013 年塞浦路斯银行倒闭、2015 年希腊银行危机、2017 年西班牙银行危机中对储户实施的资金扣减,本质上并无区别 —— 一场隐藏在数字规则下的 “劫富济贫”,正在加密货币世界悄然上演,而触发这一切的 “规则”,早已写在极少有人通读的交易所用户协议里。
灾难根源:一场由杠杆与政策引爆的 “2025 杠杆大重置”
此次加密货币崩盘并非偶然,而是 “政策冲击 + 高杠杆风险” 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酿成了加密货币历史上单日最高清算纪录,被业内称为 “2025 杠杆大重置”。
10 月 10 日晚间,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 100% 新关税。这一史无前例的极端保护主义措施,完全无视全球供应链的深度整合,瞬间点燃全球金融市场的避险情绪。作为高风险资产代表,加密货币市场首当其冲成为恐慌抛售的 “重灾区”。
从数据来看,此次暴跌的 “杀伤力” 集中在多头仓位:多头爆仓金额占全网爆仓总额的近九成(超 168 亿美元),其中比特币、以太坊两大主流币种的清算额合计接近 80 亿美元。仅在 Hyperliquid 交易所,就有一笔价值 2.03 亿美元的以太坊多头订单被强制平仓,成为此次事件中的 “单笔最大爆仓”。
核心机制:ADL—— 盈利者为何成了 “紧急输血包”?
当市场剧烈波动导致大量杠杆交易者无法补足保证金时,交易所通常会启动 “强制平仓” 来降低风险。但在上周五的极端行情下,单纯平仓已无法覆盖所有亏损 —— 此时,加密货币永续合约的 “紧急制动器”——自动去杠杆化(ADL)机制正式登场,也是盈利者被 “强制买单” 的核心原因。
简单来说,ADL 的本质是:当破产清算订单远超市场承接能力(即市场深度不足),且交易所的风险缓冲资金耗尽时,为维持整体账簿平衡,交易所会强制削减部分投资者的盈利头寸,用这部分资金填补亏损缺口。
这一机制可类比航空公司的 “超额预订”:航司会先通过现金补偿寻找自愿放弃行程的乘客,但若无人响应,就会强制部分乘客下机。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当买入价和缓冲资金无法吸收亏损时,ADL 就会 “盯上” 盈利头寸 —— 看似是 “增加” 这部分头寸的清算量,实则是强制盈利者拿出利润,为整个市场的债务 “兜底”。
筛选逻辑:谁会先被 ADL “牺牲”?
ADL 触发时,交易所并非随机选择盈利头寸进行削减,而是遵循一套明确的数学计算规则,决定 “谁先被送回家”。
根据 Ambient Finance 创始人 道格·科尔基特 的解读,交易所会综合评估三个核心指标:
未实现利润:账户中尚未兑现的盈利金额,盈利越高,被选中的概率越大;
有效杠杆:投资者使用的杠杆倍数,杠杆率越高,风险敞口越大,优先级越高;
头寸规模:持有的合约数量,头寸越大,对市场平衡的 “贡献” 潜力越强。这套规则的最终结果是:大型、高利润、高杠杆的账户会被推到最前面。用 道格·科尔基特 的话说:“最大、最赚钱的‘鲸鱼’(大额投资者)会首先成为 ADL 的目标。”
换言之,在市场正常时,高杠杆、大仓位能帮投资者放大收益;但当系统濒临崩溃,这些 “成功标签” 反而会让投资者成为 “优先牺牲者”,被迫为集体损失买单。
系统漏洞:宕机、脱钩、归零,极端行情下的连锁危机
此次暴跌不仅暴露了 ADL 机制的争议性,更撕开了加密货币基础设施的脆弱性,多重风险集中爆发:
交易所宕机与交易故障:Binance 等头部交易所一度陷入瘫痪,出现交易延迟、服务器负载过高问题。大量用户反馈,账户被短暂冻结、预设的止损单未触发或错误执行,原本可规避的亏损被放大,最终被动卷入清算。
稳定币脱钩:被视为 “加密货币避风港” 的稳定币 USDe,在 Binance 上一度脱钩至 0.65 美元(正常应锚定 1 美元),引发用户恐慌性抢购与交易拥堵,进一步加剧市场混乱。
小市值代币 “归零”:许多小币种因流动性不足,价格在短时间内暴跌 80%-90%,形同 “归零”。核心原因是做市商的 “资金抽逃”—— 暴跌时,做市商不仅无力为小币种托底,还会抽走小币种的流动性资金,去填补主流币种的亏损窟窿,导致小币种买盘瞬间真空,形成 “流动性死亡螺旋”。
风险全景:加密货币的 “黑暗面” 从未消失
事实上,此次危机并非个例,加密货币市场的高风险早已是常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
交易所与项目失败率极高:自 2014 年以来,全球已有 500 多起加密货币交易所失败事件;根据 CoinGecko 数据,2021 年至今,超 50% 的加密货币项目已终止运营;在 GeckoTerminal 收录的近 700 万个加密货币中,370 万个已停止交易。仅 2025 年第一季度,就有 180 万个项目失败,创下单季度最高纪录。
多重固有风险叠加:除了价格剧烈波动,加密货币还面临交易所被盗、价格操纵、硬分叉(技术规则变更导致货币分裂)、监管政策收紧等多重风险。
法律层面不受保护: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早已明确表态:虚拟货币并非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公民投资和交易虚拟货币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
生存策略:加密货币投资如何 “自保”?
面对加密货币市场的高风险,投资者若仍选择参与,需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核心策略包括:
只用 “输得起” 的钱投资:建议投入金额不超过个人可支配资产的 1%-10%,避免因单一投资亏损影响正常生活。
选择正规头部交易平台:虽然无法完全规避风险,但知名度高、合规性强的交易所(如 Binance、Coinbase 等)能显著降低 “交易所突然倒闭”“资金被挪用” 的概率。
吃透产品规则再入场:尤其是永续合约、杠杆交易等衍生品,必须提前了解 ADL 机制、保证金规则等潜在风险点,避免因 “不懂规则” 被动亏损。
谨慎使用杠杆,拒绝 “赌徒心态”:杠杆是 “双刃剑”,既能放大收益,也会加速亏损。此次暴跌中,超 90% 的爆仓者因过度使用杠杆导致风险失控。
大额资产用冷钱包存储:对于少量日常交易资金,交易所热钱包(在线钱包)可满足需求;但大额资产建议转入冷钱包(离线存储设备),避免因交易所被盗或宕机导致资金损失。
深层悖论:去中心化理想与 “强制集体主义” 的冲突
加密货币诞生的核心愿景是 “去中心化”—— 摆脱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实现个人对资产的绝对掌控。但此次危机却暴露了一个尖锐悖论:
在极端行情下,加密货币市场反而演化出了一种 “强制集体主义” 规则 ——ADL 机制让盈利者被迫为亏损者买单,个人资产的处置权被交易所的 “系统规则” 剥夺。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你赚钱时,利润是你的;当系统崩溃时,你的利润就成了整个市场的‘救命钱’。”
而这一切的 “合法性”,都隐藏在交易所用户协议的细则中 —— 多数投资者从未通读,却在注册时默认接受。这种 “规则先行、风险后置” 的模式,本质上与加密货币追求的 “个人自由” 背道而驰。
延伸思考:政策冲击下的风险转嫁
此次暴跌的直接导火索 —— 特朗普 “100% 关税” 政策,也折射出加密货币市场对外部政策的高度敏感性,以及风险转嫁的隐蔽逻辑:
1. 政策激进性与风险外部化
100% 关税远超常规贸易摩擦范畴,属于 “不计后果” 的极端政策,其引发的市场震荡本应是政策制定者需承担的责任。但现实是,政策风险通过金融市场传导,最终由加密货币投资者(尤其是被 ADL 选中的盈利者)承担 —— 政策制定者收获了 “讨好特定选民” 的政治资本,而普通投资者则承受了无妄之灾。
2. 潜在利益输送的合理怀疑
有公开报道显示,特朗普本人及关联资本持有一定数量的加密货币。结合其政策发布前对加密货币态度的微妙转变(从批评转为接纳),市场存在一种合理猜测:其团队或关联资本是否提前利用 “政策内幕信息” 建立空头头寸?此次暴跌导致的加密货币贬值,是否为特定资本带来了做空收益?(猜一下,哪个一夜暴富的会是谁!)
即便不存在直接利益输送,政策引发的损失也完全由投资者承担,而政策制定者无需为加密市场的崩溃负责 —— 这种 “权责不对等”,进一步放大了加密投资的风险。
3. 与传统金融 “自救机制” 的对比
加密货币的 ADL 机制,与传统金融中的 “银行自救机制”(如塞浦路斯危机中扣减储户资金)本质相同,都是 “牺牲部分参与者利益保全系统”。但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
传统银行 “自救” 有严格的监管程序、存款保险制度兜底,且过程相对透明;
加密货币 ADL 机制缺乏外部监管,触发标准模糊,执行过程中还可能因交易所宕机、故障加剧不公平 —— 受害者几乎无处申诉,只能被动接受损失。
这也意味着,在当前监管框架下,加密货币投资者面临的 “制度性风险”,远比传统金融市场更高。
推荐文章:《加密货币崩盘导致客户救助以防止某些交易所失败》10月13日发表于《赤裸裸的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