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政治,赚的最多
作者:温伯陵
1
《长平大战》前后,秦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权力更替,而这一系列权力更替,直接改变了秦国的历史走向。
公元前267年,在魏国做质子的秦国太子去世,秦昭襄王亲自给他拟定谥号为“悼”,史称悼太子。
秦国储君之位,顿时空缺。
经过两年的考虑,秦昭襄王最终决定,册立安国君嬴柱为太子,做秦王的接班人,继承秦国社稷。
安国君能做太子,有两个优势——
其一,安国君是秦昭襄王的次子,根据“兄终弟及”的原则,安国君接替悼太子的太子之位,符合伦理纲常。
其二,安国君的正室夫人是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出自楚国。
那段时间,秦昭襄王和范雎废除宣太后、驱逐穰侯魏冉,严厉打击了秦国的楚系外戚势力。此时立安国君为太子,其实就是安抚楚系外戚,让他们明白,以后的秦国仍然有楚系外戚的一半,你们等着就是,现在不要作乱。
可以说,安国君做太子是伦理纲常和现实政治结合的产物,无人可以撼动。
但,秦昭襄王解决了接班人问题,安国君却始终无法解决接班人问题。
因为华阳夫人和安国君成婚多年,始终没有生育,这就导致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庶子,却偏偏没有嫡子,无法册立正式的接班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两个方案——
要么废除华阳夫人,从众多庶子中选择一位做接班人,然后以“母以子贵”的方式,将其母立为正室夫人。
要么从众多庶子中选择一人,过继给华阳夫人,让他拥有嫡子的身份,以此来做太子的接班人。
如果选第一个方案,不仅是和楚系外戚为敌,也违背了秦昭襄王的政治安排,阻力极大,成功率极低。但如果选第二个方案,便没有任何阻力,唯一要付出的代价,是那位庶子的生母在名义上损失一个儿子。
很明显,第二个方案的性价比最高。
做为成熟的政治家,安国君自然知道,给华阳夫人过继一个庶子,是“利己利秦”的最优解,华阳夫人也清楚,从安国君的庶子中过继一人,是“利己利楚”的最优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给华阳夫人过继一子”便成为秦国朝野的共识,唯一的问题是,选安国君的哪一个庶子?
这个人选,关乎秦国的未来,以及各方政治势力的消长,可以想见,秦国咸阳肯定是暗流涌动,爆发了数不清的明争暗斗。
其实,不论旁人如何争斗,这件事的最终决定权在华阳夫人。
因为选“太子接班人”是给秦国选储君,更是给华阳夫人选儿子,旁人可以选一个优秀的秦国储君,但不能给华阳夫人硬塞一个不喜欢的儿子。所以在这件事情中,华阳夫人喜欢的儿子,才是合格的太子接班人,合格的秦国储君。
于是,如何打动华阳夫人,便成为选“太子接班人”一事的关键。
那如何打动华阳夫人呢?
虽然华阳夫人是秦昭襄王的儿媳,但她出自楚国,秦国的利益并不是华阳夫人的核心利益,所以在华阳夫人看来,过继的儿子是否拥有摆布朝堂、攻城灭国等军政能力都无所谓,她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核心利益。
基于这样的背景,能打动华阳夫人的条件,便呼之欲出了——
有一定的能力,能够处理基本的公私事务。
忠心,能保证华阳夫人的终身富贵。
倾向楚国,能保证楚系外戚的政治地位。
而要实现这三个条件,便要求过继给华阳夫人的庶子,地位不能太高、和秦国宗室的关系不能太密切,否则的话,华阳夫人就不能确定,到底是自己将他推上秦国储君的宝座,还是他利用自己完成终极一跃。
如此纠结之下,安国君做了八年太子,“太子接班人”都没有定下来。
2
华阳夫人的条件是秦国“太子接班人”难以确定的症结,但韩国故都阳翟的豪商吕不韦,凭借走南闯北的经验,还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因为吕不韦途径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见到了在赵国做质子的公子异人。
公子异人是安国君和夏姬生育的庶子,在二十几个兄弟里排行中间,向来不受重视,即便秦国出兵伐赵,秦昭襄王和安国君也没有接他回咸阳,随时准备牺牲这个庶子,换取秦国出兵伐赵的合理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子异人在邯郸的生活非常艰难,史称“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这样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处境,导致公子异人对未来的期待降至谷底,只要有人给他一点甜头,都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让公子异人感恩戴德一辈子。
正因如此,习惯“低买高卖”的吕不韦,便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句:“此奇货可居也。”随后,吕不韦登门拜访公子异人,向他抛出橄榄枝:“吾能大子之门。”
公子异人是秦昭襄王之孙、安国君之子,相比芸芸众生来说,门户已经大到无边无际了,再大,便是执掌江山社稷,问鼎轻重了。
吕不韦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我能帮你做秦国太子、秦王,你意下如何?
吕不韦的话,公子异人不可能不心动,于是他说了一句:“且自大君之门。”
表面上看,公子异人没有问鼎轻重的野心,拒绝了吕不韦,但实际上,公子异人的言外之意是,你一介商人,实力一般,凭什么助我登顶?如果事成,又想要什么回报?
公子异人的话,吕不韦听懂了,便说道:“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我现在的实力一般,但我愿意和你紧密捆绑,以你的生死为生死、以你的事业为事业。一旦你壮大门户,成为秦国太子和秦王,必然要赏赐我,我光耀门楣,便不在话下。
那什么人才能紧紧站在秦王身边,接受秦王的赏赐呢?
唯有君、侯、将、相。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吕不韦给公子异人开出的条件是,吕不韦助公子异人成为秦国太子和秦王,公子异人给吕不韦封侯拜相,位极人臣。
实事求是的说,吕不韦的胃口很大,要价很高。
如果是咸阳的实力派公子,听到吕不韦的条件肯定嗤之以鼻,自己身边有很多人要安排,你一介商人凭什么后来居上?但对于公子异人来说,他没有任何政治势力,更没有任何登顶的机会,和凭空出现的吕不韦合作,他才有可能翻盘,拒绝吕不韦,他仍然一无所有。
而从结果来看,吕不韦失败,公子异人没有任何损失,可要是吕不韦成功,公子异人将一步登天,那么和吕不韦分享凭空得来的江山,也是可以考虑的。
无论怎么算,这笔交易都是性价比极高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子异人便答应吕不韦的条件,“乃引与座,深语”,等到他们议定具体计划以后,吕不韦便离开邯郸,到咸阳进行政治运作。
公子异人给吕不韦开出一张空头支票,能不能变为现实,要看吕不韦的能力。
为了实现最终的目的,吕不韦做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吕不韦取出五百金交给公子异人,让他效仿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等公子结交宾客,扬名邯郸。
另一方面,吕不韦用五百金购买奇珍异宝,到咸阳拜访华阳夫人的姐姐,并顺利见到华阳夫人。
吕不韦非常清楚,华阳夫人的认可是成为秦国“太子接班人”的关键,而有能力、地位低、忠诚是得到华阳夫人认可的必要条件。于是,吕不韦在华阳夫人面前盛赞公子异人贤明、宾客遍天下,且日夜思念华阳夫人。
为了佐证自己的话,吕不韦还抛出一句非常极端的言论:“异人也以夫人为天。”
公子异人真的宾客遍天下吗?
鬼嘞,一介困顿不得意的质子,哪有什么宾客,公子异人能暂时拥有一些宾客,完全是用吕不韦给的钱,营造出来的假象。
公子异人真的日夜思念华阳夫人吗?
胡扯,公子异人是不受宠爱的夏姬生育、抚养的,和安国君的关系都一般,和华阳夫人又能有什么感情?
可以说,吕不韦在华阳夫人面前说的话,都是假到不能再假的话。
那,华阳夫人在秦国的权力中心浸润多年,难道就听不出来?
华阳夫人肯定能听得出来,但她不在乎。
在华阳夫人看来,吕不韦盛赞公子异人宾客遍天下、日夜思念华阳夫人,都是一种政治表态,不仅明确无误的传递了公子异人有处理公私事务的能力,以及忠于华阳夫人的政治立场,更给了华阳夫人认可公子异人的借口。
否则的话,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华阳夫人为什么只认公子异人呢?
吕不韦的这番表态,再加上公子异人的中间排行、质子身份,一举抓住华阳夫人的心,以至于史书中都留下“夫人大喜”的记载。
随后,吕不韦和华阳夫人说: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子异人贤,而自知中子,不得为嫡,夫人诚以此时拔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夫人无子而有子也,则终身有宠于秦矣。”
一句话,您要是认了公子异人,公子异人一定会对您感恩戴德,这是一笔性价比极高的交易,您千万别错过。
公子异人的条件、吕不韦开出的价码,华阳夫人根本无法拒绝。更何况,“太子接班人”的事拖了八年,再拖下去,就无法和各方势力交代,现在到做最后决定的时候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阳夫人面见安国君,要求认公子异人为嫡子,安国君见华阳夫人心意已定,便不再纠结,随即和华阳夫人剖刻玉符,约定公子异人过继华阳夫人,并以其为嗣子。
不久后,吕不韦返回邯郸,带着公子异人一起逃回咸阳。
公子异人和华阳夫人已多年未见,彼此间的联系并不深,此前靠吕不韦奔走运作,只是初步确定了两人的交易关系,能否在见面时真正取悦华阳夫人的心,成为此次交易能否顺利完结的关键。
事实上,公子异人是很有政治智慧的。
他回到咸阳以后,于公于私都要拜见华阳夫人,但他登门的时候,并没有穿秦国衣服,而是专门穿了一身楚国服饰,向华阳夫人传递出“热爱楚文化、政治倾向楚国、愿和楚系外戚合作”的意思。
华阳夫人见到一身楚服,立即明白了公子异人的意思,说道:“吾楚人也,当自子之”,并给公子异人改名为“楚”。
你的诚意,我收到了,以后我们就倾力合作吧,望你能善始善终。
3
安国君、华阳夫人、吕不韦、公子异人的苦心谋划,终于将秦国“太子接班人”一事确定下来,然而,接下来的秦国变化,远超他们的想象。
公元前251年秋,秦昭襄王薨逝,安国君继位,史称秦孝文王,按照惯例,他尊母亲唐八子为太后,封公子异人(公子楚)为太子。
谁知,秦孝文王的年岁已长,仅仅在位三天,随即薨逝,公子异人以太子的身份继位,史称秦庄襄王。随后,秦庄襄王尊华阳夫人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并以洛阳十万户封吕不韦为文信侯。
至此,华阳夫人保住终身富贵,楚系外戚获得生存空间,吕不韦也壮大门户,这单“低买高卖”的交易彻底完结。
但到了公元前247年5月,秦庄襄王也薨逝了,在位仅仅3年。
秦昭襄王在位57年,屡次出征伐国,压的其他诸侯国抬不起头来,造成“天下半秦”的局面,可短短数年间,秦国连丧三王,给这份雄厚的基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秦庄襄王在位时间虽短,却也留下了继承人。
早在邯郸的时候,吕不韦就娶了一位绝美的姬妾,因其姓赵,便称为赵姬。
后来,赵姬侍奉吕不韦和秦庄襄王喝酒的时候,被秦庄襄王一眼看中,趁着酒劲向吕不韦讨要,吕不韦假意推脱一番,便顺势将赵姬奉上。
不久以后,秦庄襄王和赵姬生育一子,取名为政,称为公子政。
因为赵姬是先侍奉吕不韦、再侍奉秦庄襄王,故而当时就有人猜测,公子政其实不是秦国王室血脉,而是吕不韦之子。后世很多人采用了这样的说法,并记录在史书里,将公子政称为吕政。
但我觉得,这种猜测只是一厢情愿。
秦庄襄王做为有政治智慧的成年人,又出自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秦国王室,不可能不知道“怀胎十月”的常识。如果赵姬真的是“带孕改嫁”,那么从赵姬开始侍奉秦庄襄王到生育公子政,时间必然短于十个月。
这种情况,秦庄襄王肯定会有所警觉。
既然秦庄襄王没有怀疑公子政的身份,那就意味着,他非常确定,赵姬来侍奉时没有怀孕,公子政的孕养时间大于等于十个月,甚至在赵姬怀孕前,秦庄襄王还经历过一段“赵姬来月事无法侍奉”的日子。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公子政的亲生父亲就是秦庄襄王,不是吕不韦。
正因如此,秦庄襄王认可公子政的身份,继位不久,便将公子政册立为太子,公元前247年5月,公子政又顺位继承王位。
公子政,自此成为秦王政,赵姬晋升为赵太后。
4
秦王政继位时,年仅13岁,完全不具备独立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于是,身兼相国和文信侯的吕不韦,顺理成章的独揽军政大权,并以秦王政监护人的身份,号称“仲父”。
而吕不韦做为秦庄襄王和华阳太后的牵线人,早已和华阳太后建立起合作关系,故而吕不韦掌权,华阳太后和楚国系外戚的地位便不受影响。
但是很快,秦国稳定的政治格局中出现了变量。
这个变量,便是赵姬。
华阳太后的身后站着楚系外戚,她必须参与政治,维护整个政治集团的利益,和华阳太后相比,赵姬则是另一种处境——
她是孤身一人来到秦国,身后没有亲族,要保证自己的性命和秦王政的地位,不被秦国宗室和久经宦海的文臣武将们吃干抹尽,赵姬也必须参与政治,掌握一定的权力。
而在秦王政继位初期,赵姬唯一能依靠的对象,只有吕不韦。吕不韦也知道,要想长期掌握秦国军政大权,必须得有秦国王室的支持,相比实力雄厚的华阳太后来说,实力薄弱的赵姬是最佳合作对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吕不韦和赵姬便旧情复燃,经常用肉体的碰撞,深化他们的盟友关系。
秦国政局,也从秦王高高在上、吕不韦和华阳太后互相对立的“二元格局”,转变为吕不韦、华阳太后、赵姬三权分立的“三角格局。”
然而,随着吕不韦和赵姬的盟友关系日渐巩固,吕不韦却决定抽身而去,和赵姬断绝关系。
史书给出的原因是——
“王益壮,文信侯恐事觉,祸及己,乃诈以舍人嫪毐为宦者,进于太后。”
随着秦王政的年纪渐长,开始懂得男女关系和社会伦理,吕不韦担心和赵姬私通惹怒秦王政,便和赵姬断绝私人关系。但为了维持两人的盟友关系,吕不韦又把门下的嫪毐送进宫里,以宦官的名义,侍奉赵姬。
这个原因是有合理性的,也符合吕不韦“趋吉避凶”的商人本性、赵姬“年轻貌美”产生的私欲人性,但从秦国的政治格局来看,这只是吕不韦和赵姬断绝私人关系的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是——
随着吕不韦和赵姬的盟友关系越来越深,秦国的三角格局逐渐瓦解,大有恢复二元格局的趋势。此时的秦王政又非常年幼,无法独立处理军政事务,更无法在政治斗争中绝对支持吕不韦。吕不韦为了避免和华阳太后、楚系外戚发生直接对抗,便和赵姬做了切割,试图恢复秦国的三角政治格局。
嫪毐,便是吕不韦送给赵姬培养政治势力的工具人。
事实上,秦国的政治走向,正是这样发展的。
赵姬得到嫪毐以后,不仅生育了两个儿子,还下令封嫪毐为长信侯、以太原郡为毐国,让嫪毐做自己在朝堂的代表,即便是吕不韦汇报的各项军政事务,赵姬也让嫪毐负责最后的审核、决定工作。
这样一来,嫪毐的意见就代表了赵姬的意见,向嫪毐效忠就相当于向赵姬效忠。
于是,很多秦国官员投入嫪毐门下,试图攀龙附凤,谋求富贵,嫪毐迅速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势力——
“太后幸之,生二子,封毐为长信侯,以太原为毐国,政事皆决於毐,客求为毐舍人者甚众。”
要做到这一切,没有吕不韦的默许,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也不想和吕不韦发生直接对抗,乐于见到这样的局面。
秦国,就这样重建起赵姬和嫪毐、吕不韦、华阳太后和楚系外戚的三角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