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无语:德国破案或破防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左)与波兰总理图斯克(右)
看破不说破,在国际政治中极为常见。欧洲的两位“直肠子”,却执意打破砂锅,一时间汤水四溅。
10月6日,波兰华沙地区法院裁定,将“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一名乌克兰籍嫌疑人的拘留期限延长40天。波兰总理图斯克7日表态称,起诉或引渡这名嫌疑人“不符合波兰国家利益”。
波兰拖延或拒绝引渡,德国自然难以破案。问题是,图斯克还在社交媒体上直言:“‘北溪-2’的问题不在于它被炸毁,而在于它被建造。”
这下,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不干了。
难以引渡的嫌犯
2022年9月,连通俄罗斯与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波罗的海海底输气管道“北溪-1”与“北溪-2”在丹麦、瑞典附近海域发生剧烈爆炸,导致大量天然气泄漏,至今真相未明。
三年间,调查进展缓慢。在俄乌冲突延宕的大背景下,各方自是见怪不怪。谁曾想,近期德国警方找到了线索。
今年8月,德国警方确认了所有涉嫌参与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人员的身份,向6名乌克兰籍嫌疑人发出逮捕令,并在意大利逮捕了一名嫌疑人,据信为案件主要协调人。
△在意大利被逮捕的嫌疑人。
9月底,波兰警方根据德国签发的欧洲逮捕令,又逮捕一名涉嫌作案的乌克兰潜水教练沃洛迪米尔。据了解,他当时从罗斯托克乘坐游艇前往波罗的海,然后潜入水下,在管道上放置了炸药。眼下,华沙地区法院将裁定是否把沃洛迪米尔引渡至德国。
10月7日,图斯克就此事接连发声。他表示,“唯一应感到羞耻并保持沉默的,是决定建设‘北溪-2’的人”,并称这项投资“违背了整个欧洲最核心的利益”。
对这一超出案情的政治表态,西雅尔多针锋相对:“图斯克认为炸毁天然气管道是正常的。这种言论令人震惊,让人不禁思考——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被炸毁并被原谅,甚至得到称赞?”他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指责图斯克“为恐怖分子辩护”,“将爆炸行为正当化”。
表面上看,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北溪”爆炸案的法律与道德界定,却折射出中东欧国家在能源安全、地缘利益与欧洲整合问题上的深层分歧与裂痕。
事实上,波匈之间近期外交争吵不断。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
10月2日,第七届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欧洲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是“经济停滞和竞争力下降”,而非俄罗斯。他认为,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经济、军费开支上来说,“欧盟都比俄罗斯更强大,问题在于欧盟是否有领导力团结起来捍卫共同利益”。
对此,图斯克暗示:“很明显,欧尔班在俄乌冲突中不与波兰、北约和欧洲站在同一边。”
敌我与是非
“决定建设‘北溪-2’的人”,是德国前总理默克尔。
近日,默克尔在接受匈牙利媒体采访时透露,其2021年提议的欧俄对话机制,因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担心欧盟无法制定共同对俄政策”而夭折,她称这“间接导致了俄乌冲突的爆发”。
△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左)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右)
一石激起千层浪。图斯克在参加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时说:“战争就是非黑即白的,必须在双方之间作出选择。”
欧尔班则回应称:“你的问题是,谁将赢得战争;而我的问题是,如何结束战争,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为匈牙利人提供安全保障。我坚定站在匈牙利一边。”
如果默克尔所述属实,图斯克“选边站队”的逻辑,究竟是战争的结果还是起因?在欧洲,这是一个不乏思考却摆不上桌面的问题。
“北溪”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初衷,是希望绕过乌克兰、波兰等陆路中转国,直接从俄罗斯向欧洲,特别是德国输送天然气,以降低过境政治风险与成本,确保供应稳定性。
对德国而言,廉价的俄气是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而从规划之初,面对美国、波兰等国家的反对,德国坚称这是商业项目,并为之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共同承担了74亿欧元的“北溪-1”管道建设成本。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被迫暂停了“北溪-2”项目的启动审批程序,随后的爆炸案更终结了这一欧俄能源动脉,也彻底改变了欧洲能源格局。爆炸案发生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德国《世界报》援引前情报官员说法,称乌克兰袭击管道“获得波兰支持”,但波兰官方予以否认。
作为一起复杂的国际刑事案件,“北溪”爆炸案高度敏感,涉及俄罗斯、德国、乌克兰等多方利益。其背后深藏多少地缘政治考量和策划实施细节,尚不明晰。
图斯克的表态,将争议的焦点从“爆炸行为”转向“管道本身的合理性”,认为“管道一开始就不该建”,发生爆炸不是“孤立的违法行为”。他多次强调:“波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曾强烈反对‘北溪-2’项目。”
这种“原罪论”仿佛早已洞察“北溪”天然气管道的“宿命”。
也许正因如此,“北溪”案不仅无法由相关方开展联合调查,反而成为外交斗争的政治筹码,让地区安全形势和利益纠葛变得更为错综复杂。
放大的欧洲困境
从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友谊”输油管道,到90年代的“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再到“北溪”,欧俄之间能源动脉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始终伴随着来自外部的反对与阻挠,牵动着欧洲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
而今,“北溪”管道虽已失效,但类似的基础设施仍然是中东欧地缘博弈的焦点。匈牙利、斯洛伐克呼吁理性处理对俄关系,确保能源基础设施安全,却难以成为欧洲的政治主流。
去年底今年初,斯洛伐克总理菲佐针对乌克兰中断俄气过境展开了多场交涉,但收效甚微。今年8月底,乌克兰无人机对“友谊”输油管道发起多次攻击,匈牙利、斯洛伐克表示强烈抗议并向欧盟求助。
对此,欧盟委员会一直保持沉默。
中东欧国家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大国博弈和强权干预前沿,在能源、主权、安全议题上受制于人,甚至多次沦为“火药桶”和战争前线,陷入发展与安全的困境。同时,中东欧国家对于剧烈的外部形势变化尤为敏感,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更是间不容发。
△9月9日,大量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
无独有偶,波兰也正面临“无人机的烦恼”。近期,俄罗斯无人机“入侵”波兰、罗马尼亚和爱沙尼亚等国领空,引发北约强烈反应。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积极回应波罗的海国家的提议,宣布推进“无人机墙”建设,旨在快速发现、跟踪和拦截可疑无人机。图斯克对此表示支持并指出,“由于波兰等国的行动,保卫欧洲东翼已成为共识及欧盟的主要任务之一”。
然而,“无人机墙”计划如何实施,在欧盟内部引发了激烈争论。德国总理默茨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支持下强调,应由成员国牢牢掌控这些大型防务项目,而非欧盟。同时,根据目前的设想,项目三分之二的资金被要求拨给东欧国家,这引发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南欧国家的不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副所长陈宇认为,近期发生的无人机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俄欧外交博弈,反映出在俄乌冲突长期化、俄罗斯与北约对抗长期化的背景下,欧洲安全形势正陷入危险的螺旋式下降:
俄欧之间缺乏缓冲地带,双方都在地缘分裂线两侧加强部署,开展演习或其他军事行动,这抬升了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又进一步增加了双方的安全焦虑,促使双方不断强化军力部署,擦枪走火的风险也由此不断攀升。
当前,欧盟正处在一个多重危机叠加的艰难时期。经济复苏乏力、政治向心力减弱、安全依赖外部、军费开支压力大、社会分歧难弥,欧洲面临的这些挑战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困境漩涡。
在美国加大斡旋乌克兰危机、美俄关系解冻之际,欧洲内部的战略分歧无疑被进一步放大。这个时候,“北溪”爆炸案的侦破进展反倒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