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最意外的,是他
“爱豆”不一定是一种刻板印象,在努力寻求认可的过程中,如何突破形象设限对于很多人都是一种挑战。
作者|摸金校尉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演技的事先放一边,毕竟励志的小作文满天飞,谁也无法判定其中有多少水分。但摆在人们面前的“硬伤”有很多,自身面对别人提问时会不会感到尴尬?这种态度却能从侧面反映出艺人的心态。
比如“男怕说身高,女怕说整容”,坊间这种八卦帖很多,百度上有个“身高吧”,不少大神会通过人类想不到的各个角度解析任何一个公众人物的真实身高,其中就涉及到不少内娱男女艺人。
伴随各种曝光度的出现,一些艺人的“官方身高”屡遭群嘲,有好事的在综艺节目上问对方,于是临场检查时的拉伸、踮脚与发型比拼也都成了节目效果。
事实证明无论一个人取得了何种社会地位,获得了什么样的舆论评价,对于一些条件硬伤总还是有些忌讳的。名气大如甄子丹,当年也在《关云长》的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提问“身高”问题时顾左右而言他。
所以,檀健次在介绍身高时对人造成的心理震撼极大:
他说自己会经常跟自己SOLO“有人的时候我就垫内增高,没人的时候我也垫,我自己跟自己说‘垫吧垫吧!’”说的是眉飞色舞意犹未尽。
在猜谜环节中他提示小伙伴“我经常穿的,四个字!”对方说“增高鞋垫!”他能开心地飞起来,然后很有底气地对高挑姑娘说“以后不要谎报身高!”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是节目效果,但能够自揭其短营造笑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搞笑的人首先要面对的是重塑自尊的挑战——
都知道真诚才是必杀技,那么想要用“真诚”获得支持,就必须有自贬的觉悟。
毕竟,“爱豆”可以有很多种。
01
大浪淘沙的练习生
“太合麦田”这个曾经象征国内原创音乐顶流之一的行业坐标,对于许多年轻音乐人和偶像组合来说可能百感交集。
它曾经在一段时间里努力学习日韩偶像潮流,迎合市场缔造过一些歌手与组合,包括斥资百万推出MIC男团。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这个组合后来被湮没于时代中。
在2010年代中期,内娱流行音乐圈确实趁着韩流大潮收获了一定成绩,但明眼人也很清楚,所谓的“练习生”是靠吃青春饭的存在,迥异于日韩的行业结构与经营体系吸收不了那么多亟待退役的练习生。
因此在集体转进到2020年代后,许多脍炙人口的组合成员纷纷进入影视圈,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什么是“大浪淘沙”。其中有些人在转型的阵痛中逐渐找准定位,要么只混综艺,要么专攻影视,无论是否都能收获好评,曾经的热度和资方最看重的流量价值是存在的,这个先决条件摆在那里,剩下的就是资源匹配和个人觉悟。
檀健次就属于那种定位不清晰的艺人,他的尴尬在于资源匹配度不够充裕,既没有在转型初期通过粉丝营造出足够大的流量影响力,也没有在后续的影视作品表现获得行业的普遍认可。
但他心态很好,好到有足够的勇气打破“爱豆”幻想。
如上文所述,用自我调侃身高获得路人缘,他和他的经营团队思路很清晰,知晓“差异化营销”之于偶像练习生的重要性。当别人还在“造神”的时候,他需要的是走下神坛,用朴素的面目于饭圈之外获得新生。
接下来迎接他的,则是残酷程度不亚于爱豆争竞的影视圈。
“存在感”,是他立足新天地的表现方式。
02
存在的前提是实力
今年国庆档在近乎“全军覆没”的同时也有亮点,《震耳欲聋》作为口碑较好的一部电影,10月2日点映那天,有许多聋哑人士作为观众走进影院,看一看这部难得的现实主义影片。
通过这部电影,路人观众第一次知道什么是“CODA”,也看到一个年轻人在市侩、精明的表面下对原生家庭的绝望与反抗。
律师从来就不是一个深受好评的职业,《震耳欲聋》重点不在于讲“律师的苦难”,而在于还原一个“职业光环下的普通人”,用毫无遮挡的欲望展现主人公的诉求,同时用各种窘迫凸显人作为社会原子的复杂性,比如一个白天还在搏智商的精明人,晚上各种联系业务,有人把他删了,有人视若无睹。
观众很容易在这种细节刻画中逐渐代入主角视角,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一个表面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通过这类情节刻画联想到自己的奋斗史,抑或想起白天公司职员对你毕恭毕敬,晚上回到家里各种琐事让你瞬间卸下所有刻意打造的光彩。
主人公“李淇”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共情的人物。
檀健次也确实把人物性格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兰西雅、王砚辉、潘斌龙、迟蓬等无论怎么表现,对于已经获得相当好评的他们来说,观众都会认定他们是“应该的”。
檀健次不是,他需要在这部(相对)低成本的影片里,承担最主要的表演部分:
如果“我”是个坏人,那么一定要有一个“坏”的理由说服观众。
如果“我”是个好人,那么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形象征服观众。
然后观众才看到他从“我和你不一样”到“我和你一样”的立场转变。即便对于专业演员而言,想要演绎这种复杂心态也有相当挑战性,所以檀健次是本片最意外的存在。
至于另一部本人不出镜,全凭“声优”担当的《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则涉及配音的专业准则——
用声音刻画人物性格与气质。
一个跳舞的爱豆,用演技和声音在国庆档分别呈现自身特质,不能说他很敬业,敬业是他作为主演和配音的基本态度,但可以认定他有转型的资格,以及再提升的空间。
03
从“造神”到“封神”
网上有人提问“如何评价檀健次?”,答案中有提到檀健次转型影视的几个代表作,如《军师联盟》等。他出演这些作品的时间段,正是练习生集体转型的高峰期。回顾这段历史,可能会发现爱豆与演员之间的切换关键只有一点:
心理素质。
即“如何在否定甚至谩骂中坚定地继续前行”。
大家都知道,内娱不只残酷,而且复杂,“饭圈文化”同样在前些年被官媒点名批评后折射出一种病态的,极容易让自家爱豆遭受社会非议的集火氛围。“流量”是柄双刃剑,经历过几次作品翻车的资方眼神也渐渐清明,这意味着以后“爱豆”还能否提升,不止需要自家粉丝的肯定,也要面对行业内外的态度。
檀健次就是此类典型。
有人说他目前的困境在于影视行业对他的认可,尤其是主创团队对他的职业水平认可:
无论曾经在另一个圈层拥有多少成就,在影视领域首先要会演戏。
这个基本准则就像“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一样,简单清晰。
包括檀健次在内的许多曾经的练习生们都在尝试中收获很多,他们需要在往后的一段时间中,通过路人观众的认可进一步奠定自己的新身份。
好在檀健次在国庆档的表现不错,至少作为一个个体,他让许多路人刷新了感知。
也再一次证明“爱豆”不一定是一种刻板印象,在努力寻求认可的过程中,如何突破形象设限对于很多人都是一种挑战。
就像檀健次可以毫无顾虑地调侃自己一样。
然后在新的时代摆脱“造神”的虚妄,用自身努力体会“封神”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