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预制人生的秘方,都写在赛博《齐民要术》里
你真的会摸鱼吗?
或许每个打工人都对自己的这项本领深信不疑。
然而,即便当了这么多年的牛马,你恐怕还是没有形成一套摸鱼的体系。
而农村博主分享的这套“磨洋工大法”,才真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其一,差生文具多,假装很认真。
等你慢条斯理地准备好行头,隔壁老实的工友已经搞定了30%的工作量。
其二,出勤不出力,出力出三分。
拿出最大的架势,砍下最轻的力道,树枝身上的浅浅伤口,都是你职场智慧的凝练。
其三,磨刀不误磨刀工。
柴火怎么都劈不断?千万别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去没完没了地磨刀啊。
一通操作下来,你就变成了那个表面上忙忙碌碌实则清闲自在的职场混子,“磨洋工”大法也算是修炼成了。
在博主“农民入门指南”的视频里,多的是这些看似抽象细思大为受用的民间生存智慧。
谁能想到,流传千年的农学宝典,居然成了当代年轻人最想学的一课。
01 赛博《齐民要术》老祖宗的邪修大法
农民入门的第一课,是学会耙地。
当你拿到一把天蓬元帅的钉耙,你不能只盯着它的几枚利刃。
所谓正确的耙地,是正面耙、反面敲的灵活结合,根据需要在空中调转,无缝衔接。
最终,当杂草和顽固的土块被清理干净,田地被修整得松软方正,你就通过了成为农民的准入门槛。
这支视频莫名其妙地火了,仅仅在抖音一个平台的转发量就超过了168万。
看似无用的知识,却唤醒了无数人的农耕DNA。
“这才是俺们农村户口该刷的抖音。”
“父母靠种地送我去读书,我读完书看抖音学种地。”
网友的调侃里既有自嘲,也有认同。读了书的人回头刷短视频学农活,看似荒诞,却也道出了人与土地的牵绊。
农活干累了,总得吃口饭。农村人最常吃的就是馒头稀饭加咸菜,如何一滴不撒地盛好一碗粥,这里面大有学问。
第一种方法,是盛出来的时候先在锅边刮一下,将勺底的粥留在锅里。
第二种方法,是盛满一勺后在锅里蹲一下,然后利用中间两秒的断档、趁粥不注意马上盛入碗中。
又是一套莫名其妙的生活教学,又是一条莫名其妙的互联网爆款视频。
会盛粥的人一脸蒙圈地点进来,看完想问一句:“这还用教?”
不会盛粥的人也一脸蒙圈地点进来,看完大受启发:“这也能学!”
2000年,互联网的大门刚刚向普通人打开,人们都在憧憬着多年后能用它创造多少惊天动地的奇迹。
2025年,上千万人在一个1分钟的视频里学习如何盛粥。
正是这份反差,让人们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
当然,成为农民不仅要掌握这些接地的干货知识,你还得有点邪修本领。
如何拉野屎,算是其中实操性最强的一课。
寻找到隐蔽的树林以后,你要毫不犹豫地钻进去等待时机。
最好找到一个坡地,然后在地势低的地方挖一个小坑,背对着小坑进行如厕。
前面的坡方面遮蔽、后面的坑正好用来掩埋。
等到一切解决完毕,就头也不回地离开现场,不做任何留恋。
你可能觉得这样的内容很有起号博眼球的嫌疑,但事实就是,大家真的在评论区里认真讨论起了拉屎之哲学。
落脚一定要找平地,否则非常累腿;一定要边拉边晃,野地里的蚊子太多;甚至还有人推荐了可用来擦拭的植物。
一条“言之无物”的拉野屎教程都换来了50多万的播放量,这个互联网真的是越来越不懂了。
但或许人性就是这么复杂,就像上班上久了突然想去爬山一样,人就是需要这种毫无来由的精神刺激。
教程发的多了,评论区也开始点播了:老师能出一集“路遇野狗安全脱身”的指南吗?
你别说,这问题你问一个农民朋友算是问对了。
路上遇到野狗尾随不要怕,这时候你只需要做四个动作:停、蹲、扔、棍。
一套丝滑的小连招下来,野狗从此绕着你走。
这时候又有好学的朋友要问了,如果拉野屎的时候碰到野狗怎么办?
别怕,那可能是“屙了么”来取餐了。
插科打诨、寓教于乐,在“农民入门指南”的频道,这些接地气的知识还没来得及反应,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了脑中。
这不禁让大家想到《齐民要术》——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农学著作,“齐民”指的是平民百姓,“要术”指的是谋生的重要方法。
时间来到2025年,这些知识、技能经过上千年的迭代与进化,变成更加凝练的智慧,“农民入门指南”也就成了《齐民要术(2025高清重制版)》。
很多网友表示,看他的视频有一种“我都考上研究生了你突然开始教我怎么穿衣服系鞋带”的感觉。
但这些知识真的无用吗?在我们追逐分数、追求晋升、追求成功的漫长人生之路中,好像还真没人教过这些。
02 看似是干活实际是生活
看着他们教耙地、盛粥、拉野屎,网友们笑着感叹:“就这啊,我也会。”
可等你追更下去才发现,所谓“农民入门指南”,并不只是在传授一身劳动技能,他还顺手递来一本更隐秘的人情相处教材。
怎么讨要东西显得自然、怎么收红包不失礼、怎么蹭饭还能让主人家高兴——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智慧,其实比干活本身更难修炼。
在农村,有时候金钱是失效的,人情世故高于一切。
你家缺了什么东西,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带着支付码出门采购,而是去邻居家“拿”。
邻居家养猪,因为嫌麻烦,常年有很多猪粪堆在路边不去处理,“我”曾经也去讨要过一次。
“我”家有一个鱼塘,养了不少鱼,这一天捞了两条让妈妈给邻居送了过去。妈妈回来的时候带话:邻居说下次要猪粪直接去拿就可以,不必知会。
几句话之间,浓缩了农村人相处的智慧:人情账从来不是立刻结清的,而是像田里埋下的种子,留着日后慢慢发芽。
把握住“欠与还”之间的松弛感,才算真正明白了生活的分寸。
在农村的流水席上收红包也是同一个道理。
一味地推脱倒显得见外,不如大方收下,记在心里,等有合适的机会再还。
不过,如何收得心安理得、收得不卑不亢,还真有点讲究。
首先,你要穿一个有大口袋的外套,提前打开口袋,让它形成一个好拿取的空间。
到了临走时拉扯的阶段,步伐不要太快,免得对方追不上。
拉扯时还要保持面对面的姿态,方便别人把红包塞进你的口袋里。一边拉扯,还要一边假意拽住对方没拿红包的那只手。
这里给出一个错误示范,如果你不小心拽住了对方拿着红包的手,恰好她也不想给,这时候很可能会顺势撤回一个红包。
情分与面子,全在这分寸之间。
在农村,只要还没有结婚成家,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收下红包,至于那些人情世故,就交给爸爸妈妈去处理吧。
收红包如此,蹭饭也是如此。
在农村,没有一个人是没蹭过饭的,但即便是乡里乡亲,也没有白吃白拿的道理,蹭饭也要蹭得主客双方都称心如意。
邻居家烟囱还在冒烟?你按兵不动。
邻居家烟囱停止冒烟?说明饭已上桌,你即刻启程。
见到主人家在吃饭,你张口就问:你家吃饭这么早?
——真不是我有意来蹭饭,是你们吃饭太早了。
这时候,这家的话事人肯定会热情邀请你落座,但你还不能马上答应,显得太过刻意。
你要说:“不了,老伴还没回来。”
言外之意有两层:我既没吃饭,也没饭吃。
几个来回之后,一个无意闯入的可怜单身汉形象就立住了,这顿美味的午餐也就稳了。
评论区里出现了更有生活的网友,建议在吃饭期间夸一夸某道菜好吃,这样就能打包回家,连晚饭都解决了。
还有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亲大爷就是这样到家里来蹭酒喝的。
从红包到蹭饭,这些看似小伎俩,其实都藏着一份关于“如何在人情中安身立命”的默契。
这种人情世界,不见得就是虚伪的装腔作势。相反,它常常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既让人不至于落单,也让关系有了温度。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农民入门指南”背后的主理人——五旬中年人孟凡坦言,自己其实也是从城市离开回到了乡村。
他清楚地知道,手机屏幕前的城里人看这些故事时,不只是图个乐子,还在透过乡村的烟火气,寻找一种久违的生存智慧。
03 学习农耕智慧逃离预制人生
农村的智慧,也是土地的智慧。
农人的智慧,通常都没有书写在课本教材中,而是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
在一众精致打磨的互联网内容中,“农民入门指南”既像是抽象圣体,又像是一股清流。
一个又一个的爆款视频,似乎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人均AI办公、生活高度智能化的今天,全网却在热追《齐民要术》式的农民日常呢?
或许是因为深埋在我们心中有关土地的DNA。
几千年来,中国人和土地打交道的历史早已刻进了文化基因。哪怕是土生土长的城市青年,看到稻田麦浪,心底也会涌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或许是因为劳动获得的真实感。
比起打工人每天面对着抽象的数据、邮件、PPT,在农民博主的视频里,一铲子下去,泥土是真的翻起来了;柴火饭一架好,烟囱就飘起炊烟了。
这种即时可见、手到擒来的结果,带给人们极其稀缺的满足感。
也或者是源自社交场上的共鸣。
在“农民入门指南”的评论区,常常是大型乡愁现场。
有人说爷爷以前就这样教过我;有人回忆小时候在农村干过这种活;还有人羡慕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农民博主的视频不仅仅传授了生存技巧,也唤起了代际之间的记忆与经验传承。
当下正值秋收季节,许多人挤涌入农村博主的直播间,才发现原来毛豆成熟了就是黄豆、芝麻它不是长在烧饼上的。
“城巴佬”不是在真的学习种地,而是在真空的人际关系中追求一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快乐。
在高压的日常里,看别人流汗干活,大家反而感到轻松。
相较于城市,在大家的印象中,农村是远离“文明”的地方。
乡亲们之间的相处,有的时候靠的并不全是道德与法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分与默契。
而这份情分与默契,恰恰是城市中最稀缺的。
吃饭有外卖、打车有网约车、维修有专业平台……这些第三方机构为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自由,也成了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隐形幕墙。
但人总是渴望与周围互动的群居动物。看到农村生活的热络,就像看见一座熟悉却久违的烟火集市,那是一种不靠合约、不靠系统,而是靠一声招呼、一份情面的联结。
如果把“精致博主”的视频比作预制菜,那么赛博《齐民要术》就像是锅气十足的土法烹饪。
倒不是说预制菜有多么十恶不赦,只是作为一个对饮食文化格外敏感的民族,我们骨子里始终热衷于那份“从土地到餐桌”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并不仅仅是吃饭的流程,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理解:一步一个脚印,付出就会有收获。
你播下种子,就会盼着禾苗冒头;你送出一条鱼,就会换来邻里的信任;你坐上饭桌,就能收获满满的人情。
现实越是悬浮、越是不可控,我们越要用心经营这份人间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