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运营黑网贷“恒享花”?竟是自称工商银行定点担保单位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背后企业通过备案变更、跨主体运营与矩阵化布局,构成了一张让用户难以辨识平台真实身份的网。
“恒享花平台点进去就下款,10天,1.1w还款1.6万”,10月4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一位用户控诉网贷平台恒享花。
截至10月10日,黑猫平台恒享花相关投诉已达近千条。然而就在投诉涌现的同时,《刻度财经》调查发现,10月9日,恒享花APP的ICP备案主办单位之一悄然变更。
这一操作并非个例,它揭示了当前一批“高炮”平台,正通过短期、高息、多马甲的方式在监管灰色地带疯狂生长。
这批“高炮平台”的核心特征在于“短周期、高虚增”。它们通常提供仅7至30天的极短借款周期,通过收取高额费用,将实际年化利率推高至300%甚至3000%以上,远超法律保护的利率上限。
“据用户反馈,其在恒享花平台借款5000元,约定 7 天后需还款8500元(含平台收取的费用)。若按单利计算,以‘还款总金额 - 借款本金’的差额作为贷款成本、以5000元为借款本金核算,该笔借款年化利率约为 3650%,远超法律保护的利率上限。”
为了规避监管打击,这些平台采取“矩阵化藏马甲”的运营策略,通过备案数十个功能、界面相似的贷款小程序或APP,形成一个庞大的“马甲池”。
恒享花背后就涉及多家频繁变更、状态异常的企业主体。当一个“马甲”被投诉或下架,业务便可迅速切换至其他“马甲”继续运营,以此分散风险,金蝉脱壳。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平台还试图利用融资担保牌照为其高息业务“背书”,但实际并未履行正规担保机构的职责,反而将牌照异化为违规操作的“保护壳”与收费工具。
01
恒享花与它的“复杂”运营
恒享花的主体架构混乱程度远超普通网贷平台。目前,其背后有四家企业浮出水面,包括北京悦响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市嘉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源映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信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这些企业通过备案变更、跨主体运营与矩阵化布局,构成了一张让用户难以辨识平台真实身份的网。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及相关要求,一个APP只能由一个法律主体完成ICP备案。
然而恒享花APP的备案记录显示其存在规避监管的痕迹。
2025年9月,据星球财经报道,该APP的备案主体仍为北京悦响与沈阳嘉煜。而企查查显示,北京悦响已于8月因“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沈阳嘉煜则在9月下旬完成注销。一家已注销的企业仍在为APP备案,本身已涉嫌违规。
图源:企查查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备案主体失去正常运营能力后,10月9日,恒享花APP的备案信息中更换为天津源映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双主体备案局面。
图源:工信部备案系统
新增的天津源映,旗下共有5个APP备案,也都集中于网贷业务,恒享花是其中最新通过审核的平台。
图源:企查查
北京悦响、沈阳嘉煜与天津源映三家企业之间并未发现任何股权关联,而沈阳嘉煜的注销状态与天津源映的介入,其目的是在原主体失稳时,确保放贷业务持续运转。
在小程序端,据星球财经报道,“恒享花”的运营主体指向湖北信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该公司表面身份具有高度迷惑性。BOSS直聘信息显示,湖北信发自称为工商银行一级定点担保单位,成立于1996年,在武汉市场的担保规模达10亿元。在正规“银担合作”模式中,此类机构应作为银行信贷风险的缓冲者。
图源:BOSS直聘
然而湖北信发将融资担保牌照异化为推广贷款的工具。企查查显示,该公司是39个贷款类小程序的备案主体,除恒享花外,还包括微速用钱包、分花下钱包、洋钱钱罐等。这些小程序在界面设计、功能模块甚至用户协议上高度一致,形成一个高度标准化的“贷款小程序矩阵”。
图源:企查查
目前恒享花小程序已无法通过微信搜索找到,疑似被下架或受限,但湖北信发旗下仍有多个类似“马甲”可随时承接流量,从而降低单一入口被封带来的业务中断风险。这种多入口、高复用的布局,正是网贷平台分散运营风险的典型策略,恒享花仅是其中一环。
图源:微信小程序
在软件著作权层面,天眼查信息显示杭州小莱科技有限公司曾拥有“恒享花平台”的软件著作权,而根据公开报道,小莱科技与持牌机构重庆猪八戒小贷存在股权与高管层面的深度关联。
图源:天眼查
面对外界关注,小莱科技回应称已于2025年5月申请撤销该软件著作权。这一“紧急切割”行为,或许是相关方有意在监管介入前撇清关系,避免恒享花的业务问题牵连持牌机构。
从APP备案的双主体套壳、小程序运营的多马甲矩阵,到软件著作权层面的主动剥离,恒享花背后的一系列操作均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隐藏真实身份,规避监管穿透。
这种架构混乱并非偶然,而是这类网贷平台平台为持续开展违规业务而构建的系统性防御策略。恒享花并非某一企业的独立产品,而更像整个生态中一个可替换的运营单元,随时可被放弃,也随时可被复制。
02
从查额度到暴利催收,“恒享花们”的收割闭环
以恒享花为代表的这类网贷平台,以“短周期、高利息、暴力催收”为核心特征,构建了从虚假引流到暴力催收的五层闭环,使用户一旦踏入便难以脱身。
一切从虚假引流的“查额度”开始。这看似无害的操作,实为收割流程的入口。多位用户反馈,在恒享花或相关平台点击“查额度”后,仅填写基本个人信息,便在未确认金额与期限的情况下,被动收到一笔转账,而数天后却需偿还远高于到账金额的所谓“本息”。
有用户表示,“9月23日上午,我点开了一个查额度的软件叫恒享花,然后直接就转跳到了一个叫悦分期的APP,我没多想就输入了信息,填完转头就给我银行卡下款了1900块,平台显示8天后还3300元”。
图源:黑猫投诉
当用户联系客服还钱时,平台客服渠道往往隐匿不见,用户陷入“投诉无门、退钱无路”的困境。
这种“未借贷先到账”的模式,实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实施的变相放贷。强制下款之后,平台将真实借贷成本隐藏于服务费、担保费与管理费等各种名目中,借款周期通常被压缩在一个月内,而实际年化利率却触目惊心。
有用户3292元借10天需还4675元,利息达1400元;还有用户借款5000元、7天后还8500元,年化利率达3650%,这一利率远超司法保护的利率上限。
图源:黑猫投诉
一旦逾期,债务更会翻倍激增,有用户因延迟1天还款,欠款从3292元升至6650元,形成“以罚促还”的高压态势。
还有用户贷款后被引流到密信、轻聊第三方聊天软件,从而进行放贷以及暴力催收。有用户称在恒享花贷款后,后续被转到密信上的八方分期,最后被暴力催收。
图源:黑猫投诉
湖北信发备案的另一小程序芸豆分花,则设计出更为隐蔽的跳转链条。
据零点财经报道,用户填写资料后,依次经融星贷、享用米公众号、云速借企业窗口、客服企业微信,才能获取所谓“借款资格”。部分用户甚至被引导至“租机业务”,以租赁手机为名行放贷之实,将违规放贷包装为设备租赁,进一步模糊操作本质。
如用户没有按时还款,暴力催收随即启动。有用户称,恒享花会引导下载密信以多收利息,最终催收方会读取用户通讯录,向亲友群发催收信息,并威胁“P制裸照群发”。
图源:黑猫投诉
在这背后,湖北信发自称为工商银行一级定点担保单位,其正规身份成为平台最好的伪装。然而,湖北信发并未履行正规融担公司“为用户兜底”的职责,而是将牌照异化为违规业务的“合规外衣”,通过导流等参与利润分配。
至此,网贷平台完成了从建立信任到实施收割的全流程:以虚假查询获取个人信息,以强制放款锁定用户,以高息与跨平台导流滚大雪球,最后以暴力催收完成收割。
用户从点击“查额度”到深陷债务泥潭,往往不过数天,而挣脱这个闭环,却可能需要付出数月乃至数年的代价。
03
“高炮”平台狂欢,但风险正加速暴露
这一轮“高炮”平台的火热,本质上是“正规退、违规进”的结果。
2025年助贷新规明确贷款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面对信用评分较低、风险较高的用户时,因难以覆盖坏账成本而选择收缩。
数千万有紧急资金需求但无法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用户,成为“高炮”平台的目标客群。这些平台以“快速放款、无需审核”为诱饵,通过“高息覆盖高风险”的逻辑,在短周期内实现盈利。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短短半年,这类“高炮”平台从几百家增长到数千家。
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对融资担保公司“重审批、轻运营”的监管惯性,也为牌照的异化使用提供了空间。持牌机构实际业务是否合规,往往在用户投诉或媒体曝光后才被察觉。
在此基础上,“高炮”平台形成了一套以“借壳、布阵、切割”为核心的系统运营逻辑。
首先,通过控股或合作方式获取或挂靠融担、小贷等金融牌照,以规避“无证放贷”的监管审查,如湖北信发对融担牌照的使用。
其次,以持牌机构为枢纽批量备案多个小程序与APP,构建“马甲矩阵”。湖北信发备案39个贷款类小程序即为例证,其目的在于分散单一入口被封带来的业务风险。
最后,在面临监管关注或舆论压力时迅速启动甩锅机制,例如,声称与具体运营无关,或是进行责任隔离的一种方式。
这套操作模式在多重环节面临法律挑战。除了备案层面之外,在资质层面,目前看到的恒享花背后多家企业,均未取得相应资质,却实际从事放贷业务。
图源:豆包AI生成
平台“强制下款”,在用户未明确申请或同意借款的情况下,擅自将贷款资金打入用户账户,或违反《民法典》第五条的自愿原则以及《民法典》合同的成立需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等原则。
持牌机构亦面临越界风险。湖北信发作为融资担保公司,运营贷款小程序并参与导流放贷,超出《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许可范围,或构成“超范围经营”。若其明知合作方从事非法业务仍提供牌照背书与运营支持,则可能进一步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此外,平台在运营中还存在其他隐患。暴力催收方未经授权读取用户通讯录并用于催收,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情节严重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催收过程中的恐吓、威胁等手段,不仅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若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涉及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刑事犯罪。2025年以来,多地警方已加强对暴力催收的刑事打击力度。
此前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的一则案件判决明确,网贷平台向第三方提供用户身份证、借款信息等,构成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侵犯,平台被判需书面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恒享花的案例也暴露部分高炮平台在灰色地带利用用户急切需求构建短期盈利模型的逻辑。然而,随着监管加强、打击力度提升,这类平台的生存空间必将加速收缩。
对用户而言,识别“快速放款”“免费查额度”等话术陷阱、选择正规金融机构、保留证据并及时投诉,是避免陷入债务陷阱的关键。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合规框架,任何试图绕过监管、利用制度空隙的商业模式,终将面临法律体系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