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谈读书:不必给孩子看的名著(二)

《神曲》

你知道雅各是谁吗?

你知道以斯帖是谁吗?

你知道四活物是什么吗?

你知道蛇在伊甸园如何引诱亚当与夏娃的吗?你又知道这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吗?

你知道过于勤奋是一种罪吗?

你知道十字架救恩的含义吗?

如果你对上面问题大部分不了解,你根本读不了《神曲》,但即使你了解上面的问题,也不一定能读懂《神曲》,因为我,就没读懂。

如果说不建议孩子读《十日谈》,是因为它没什么营养,那不建议读《神曲》是因为它太过有营养了,而且是隔着厚重的宗教、历史、文学等隔膜的营养。

在《地狱》篇当中,我们经常看到人并没有犯什么杀人放火的罪,就被扔地狱了,可能有点纳闷,因为按照中国的法律,这些人还够不上地狱资格,比如守财奴。前面我们有一个问题,你知道过于勤奋是一种罪吗?实际上不止过于勤奋是一种罪,看重生命中任何一项事物,认为“它是我的生命”,在基督信仰里都是有问题的,这种行为叫做以某物为偶像,以别神代替耶和华,他们的愁苦必加增。以任何事物为生命中最重要,就是以别神代替耶和华了,比如钱,比如工作、孩子、老公、父母等,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都是不可以的,因为神才是第一位的。

杀人有罪我们理解,可是自杀也有罪?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自杀的人也在地狱当中是因为,人是照着神的样式造的,自杀也是亵渎神,而且人的生命是上帝给的,每个人带着使命来的,玩家给你一个角色,你说我不玩了,我自己KO自己,那还了得。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但丁对如贪吃等罪行的批判,大概是因为在罗马帝国,贵族们曾一度奢靡无度到为吃而催吐,狂吃——催吐——再吃——再吐,也真是没什么追求,也就难怪但丁批判他们饕餮了。

《神曲》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如果说《地狱篇》还比较富有故事性,《炼狱》和《天堂》则富有更多的神学性质。

自由意志与爱的问题,出现在《炼狱》篇。这个问题是基督教的根本问题之一,它源于伊甸园当中蛇对夏娃的诱惑。耶和华神对亚当说,伊甸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是禁果,不是苹果),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那么,上帝为什么要在伊甸园中放这么一棵树?这不是妥妥的挖坑吗?而且,上帝为什么要造人?关于这两个问题,有一种流传广泛的回答,上帝放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是给人自由意志,给人选择的自由。假如你把一个人捆在家里,让他选择他是否爱你,他是没得选的,你把大门敞开,他可以走,可以留下,这样你给了他选择的自由,他对你的爱才是真心的,上帝给了人选择的自由。而上帝造人,则是因为爱,就像父母选择要孩子,是因为他们有爱想要给出去,而上帝就是爱本身。

上帝有多爱人呢?我们知道,人犯了罪,去上帝面前赎罪,是不能空手去的,必须带点什么,牛,羊,或者鸽子,把这些东西杀了献给神,人的罪就赎了。而基督信仰讲的是,耶稣以自己为祭物,死在十字架上,替所有人洗清了罪。上帝如此地爱人,以至于自己变成人,甘愿替人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天堂》篇中多处赞美十字架、耶稣、和玛利亚,如果不理解耶稣以自己为赎罪祭这回事,对相关文字的理解,也只会流于表面。

我们上面所说的这些,对于理解《神曲》,只是九牛一毛。《圣经》出埃及记,讲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进入留着奶与蜜的迦南地,解经家认为,这是比喻人从律法之下(耶稣来之前),进入恩典之下(耶稣来之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发现赤身露体,上帝用皮子给他们做衣服。皮子何来?答,上帝杀了一只动物。什么?代罪羔羊——预表耶稣。这就是《圣经》的多义。

不仅《圣经》多义,《神曲》也四义,这是但丁自己说的。且不说《神曲》里面的历史文化典故我们不懂,理解了典故,我们也很难读出它所有的神学含义,更不要说国内许多读者没看过《圣经》,没看过《圣经》读《神曲》,好比没看过孔子去讨论儒家,好比没看过《红楼梦》讨论金陵十三钗,是没办法进行的。

还得先读《圣经》啊,多少字?一百万字。算了,别为难孩子了,谁想读自己先读明白了再说吧!

《浮士德》

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那试探人的进前来,

……

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但(就是抵挡的意思,乃魔鬼的别名),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

当拜主——你的神,

单要侍奉他。”

于是,魔鬼离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

(马太福音 4:1-11 和合本)

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修造园囿,在其中栽种各样果木树;挖造水池,用以浇灌嫩小的树木。我买了仆婢,也有生在家中的仆婢;又有许多牛群羊群,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众人所有的。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和君王的财宝,并各省的财宝;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爱的物,并许多的妃嫔。

这样,我就日见昌盛,胜过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凡我眼所求的,我没有留下不给它的;我心所乐的,我没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为我一切所劳碌的快乐,这就是我从劳碌中所得的份。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传道书 2:1-11 和合本)


《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在旷野40天不吃不喝,正在极度疲乏软弱之时,魔鬼前来试探他,前文引述省去几种试探,只留下最后一种,魔鬼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读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几分熟悉?和《浮士德》当中,魔鬼对浮士德的试探如出一辙。我认为《浮士德》的故事确实借用了《新约》中魔鬼试探耶稣这个框架。

读到耶稣受试探,我经常会想,假如耶稣答应了会怎样呢?《浮士德》就是从答应试探这一角度创造了一个故事。不同的是,浮士德是一个普通人,如果耶稣答应了魔鬼,耶稣对人类拯救的使命失败,人类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死亡之中,但是浮士德答应,不过是做了一场浮华梦。

假如一个人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那将是怎样的爽文人生啊!《浮士德》就是这样一篇巨大的爽文。浮士德答应了魔鬼的赌约,魔鬼使他想啥有啥,但是不管是拥有了爱情,金钱和权利,或是看似人生的完满,短暂的光辉过后总是以失败收场,这些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真正的满足似乎在于“共产主义理想”式的奋斗,然而当他一满足,他的赌约就失败了。最后仍然是靠着玛丽亚的爱获得救赎。

对人生各种欲望的追求不能使人满足,就像《传道书》当中说的,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但是,又一切皆是虚空,一切皆是捕风。

对于我来说,《浮士德》整本书,就是《新约》中耶稣受试探和《传道书》中“一切皆是虚空”两部分的结合。

《圣经》背景是造成我认为《浮士德》不好读的原因之一,就像外国人读《红楼梦》如果不懂佛教背景,总还是不得其内核。反之带着万事皆空的理念去看,整本《红楼梦》就是一首《好了歌》,就是一曲《葬花吟》,该说的几句话就说完了,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朵花的一春。

《浮士德》另一个不好读的原因是翻译带来的。读过英文版唐诗的朋友可能有这样的体会,看字面意思能明白是哪首诗,但是诗味全无,不中不西,何谈意境与美感。假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都不能改,怎么能想象把全诗都改成另一种语言呢?

说回来,我相信《浮士德》原文是有美感的,但是翻译过来,恕我直言,读起来就是“打油诗配顺口溜”,不仅美感全无,而且十分滑稽,我就不举例子了,因为例子太多,没看过的朋友自己去翻翻。这样的问题在《神曲》中也是存在的,在许许多多西方的诗歌翻译中都存在,所以有时候我真的很怀疑,只靠阅读译本而从事西方诗歌研究的学者们,他们真的能读出译作的美感吗?这是我从大学以来的未解之迷。

当我们读《离骚》,即使没有情节的地方,我们也能读出美感,我们从语言的节奏与韵律,用词精准与细腻,都可以感受到文学之美,你试试把它译成大白话还美不美,更不要说译成外语。学外语的我们都知道,语言到深处是没办法字对字翻译的,因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与结构并不能完全对应。不要跟我说创造性翻译,如果译者真能使译作达到原作的文学水平,他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他进行的是全新的创造。创造性的翻译,在一句话上是行得通的,是一篇几十万字的文本中一以贯之是不可能的。

翻译的问题,使我们在读《浮士德》时,不得不游荡在大片大片儿歌式的描写当中,把人晃晕,使人感到不知所云,读者很快会失去耐性。当然,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余华曾经说,他年轻的时候读《浮士德》,特别希望读得慢一点,害怕把这本书读完了。对于这样的读者,我只能说“佩服佩服”。而我,斗胆在这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不怕读者笑话,就是想告诉和我有一样感受的读者,“皇帝就是没穿衣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勇敢地承认吧,《浮士德》虽然是一本名著,但是它一点都不好看!读起来好像大面积废话!

我再说,这不是《浮士德》的问题,这有文化的问题,也有语言的问题,还有时代的问题。

《浮士德》这样一本爽文,让你实现一切愿望,也让你发现美梦成真会引起多米诺效应,就像有一部电影《冒牌天神》,一个人突然变成了上帝,能实现所有人的愿望,会怎样呢?放在古代,或许这很有趣,但时代变了,这样的爽文还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吗(抛开语言的问题不说)?

此外,要读西方文学作品,永远离不开希腊神话,《浮士德》中大量的希腊神话人物,并不是靠注释就能解决的,没读过《荷马史诗》也得看看希腊神谱,《神曲》当中也一样。如果我们读到一本书,女娲、伏羲、夸父、愚公、纣王、妲己全在书中复活,我们会很感兴趣,我们会秒懂其文化内涵,我们把这样的故事翻译成英语,把这些人物用一句话翻译成英文给外国人看,你觉得他们能了解多少?

外国文学史课上,老师会讲,两希传统(希腊传统和希伯来传统)是西方文化两大内核,希腊神话与理性精神、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始终伴随着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要读西方文学,这两样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我写这几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和我一样的读者,不要困惑,假如你读不出某一个名著的美,那不一定是你的问题。不要假装,因为有太多人在假装,造成了一种假象,也造成一种迷雾一样的误区,好像别人都懂,就我不懂,如果我觉得它有问题,就是我有问题!就像我文章里说的,我斗胆在这里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不怕读者笑话,就是想告诉和我有一样感受的读者,“皇帝就是没穿衣服”,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我有能力的话,我还想告诉我的朋友们,为什么我们觉得它并不好读。亲爱的读者朋友,请恕我不能一天一更,因为我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今天这么晚就是使劲挤出时间的证明),什么时候更呢,我也说不好,也许明天,也许明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