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这个内陆县级市凭什么比肩宁德,成为全国储能领域第二极?
谈起新能源产业,人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福建宁德,尤其是在储能领域,其已是公认的行业领军者。殊不知,湖南宁乡——一个不靠边、不临海、缺乏锂矿等资源的县级市,硬是从无到有,打造出了全省唯一、国内领先的完整储能材料产业链,与宁德共同构成了业内瞩目的“双宁”格局。
别看宁乡只是湖南东北部的一个内陆城市,却“藏龙卧虎”。三元前驱体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的中伟新能源、亚洲最大的电池回收企业邦普循环、正极材料十强的巴斯夫杉杉,还有负极材料技术、隔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科星城石墨和中材锂膜……60多家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龙头企业都“落户”宁乡,形成了从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电池包到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2022年,宁乡市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的规工产值就达到了625亿元(占全省比重约50%),仅次于福建宁德蕉城区,位居全国县市区第二。
在这场新能源产业的激烈角逐中,不像福建宁德有巨头企业引领,更无“亚洲锂都”江西宜春的资源优势,宁乡凭何逆袭?
从无到有:宁乡何以比肩宁德?
数据显示,2011-2021年,随着政府加大对锂电产业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研发资金的大量投入,中国企业在国内外锂电市场迅速扩大份额。2014年我国锂电池产量就已超过日韩,跃居全球第一,并保持至今。
正是察觉到这一新机遇,加之那时的宁乡,刚刚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型,亟需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全面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于是,宁乡便在2007年锚定储能领域。

但在早期,宁乡甚至整个湖南发展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并不占优。缺乏资源、没有产业基础的内陆县级市,想要闯出一条新路子,实现“从无到有”“弯道超车”,得有前瞻性思维。
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按“图”索“骥”。这个“图”就是基于系统性、专业性和前瞻性对产业形势进行研判,规划出来的产业“蓝图”——按照湖南新能源“一核一极三辅”的布局,宁乡作为核心引领区,聚焦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围绕正极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池包、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招商,构建完整的闭环产业链条。
宁乡改变了传统被动招商的模式,以“集群棋势”智慧,主动策划并深入对接潜力企业。
犹如一盘棋局,宁乡先是引进四大主材的“链主”企业“布大势”,再根据已有“链主”的上下游进行补充式招商“填空”,整个产业链被彻底激活,形成了富有韧性的产业生态。
在这一策略下,中伟新能源、巴斯夫杉杉、中科星城石墨、法恩莱特、中材锂膜、弗迪电池、邦普循环等“链主”企业纷纷落子,宁乡实现了从上游的前驱体到下游的电池回收,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龙头企业坐镇。
这些龙头企业强大的磁吸效应,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形成了国内储能领域罕见的闭环产业体系。“在宁乡,吆喝一声就能配齐动力电池所有核心部件。”这句戏言早已成为现实。
如今,宁乡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已经集聚了60多家龙头企业,其中有3家产值超百亿元。

宁乡能够实现如此跨度的产业逆袭,除了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有为政府”营造出的一流营商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拥有“技术破局”的坚实根基。
在今年郴州临武发现大型锂矿资源前,湖南对锂、镍、钴等事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矿产资源开发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南在储能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技术破局就成了重要且迫切的选择。湖南敢于将宁乡定为新能源产业核心承载区,宁乡敢于大规模引进储能领域龙头企业,其底气就来自于这片土地早已筑起了“人才储备库”与“产学研用体系”两大支撑。
“从新能源产业人才聚集度来说,湖南达到了全世界最高密度。”中南大学化学电源与材料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电池行业协会会长唐有根称,中南大学的新能源产业从业者号称“十百千万”——10个以上的二级学院,100个以上的科研团队,1000名以上研究人员,10000名以上校友。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镍氢动力电池科力远集团董事长钟发平、动力电池回收龙头格林美创始人许开华……新能源赛道上,国内名企几乎遍布中南学子,中南大学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黄埔军校”。
不止中南大学,湖南还有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和20多家研发机构、创新平台,汇聚10余位新材料领域两院院士、上百名专家及学科带头人。
宁乡毗邻长沙大学城,园区与高校之间往来频繁、合作密切,其先进储能材料研发水平居于前列,多项成果引领行业发展。
不同于单纯的“校企合作”,宁乡的产学研早已深度嵌入产业全链条。
中伟新能源落户宁乡投产后携手中南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合作,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邦普循环与中南大学合作,在废旧电池回收领域破解了废料还原的行业性难题,使电池产品核心金属材料总回收率达99.6%以上,成为全球回收领域头部企业;倚靠中南大学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巴斯夫杉杉、湖南瑞翔等新能源企业崭露头角,成为行业领头羊。

技术研发、人才输送、产学研无缝对接,让宁乡在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赛道成功实现“超车领航”。
2019年至2021年,宁乡市先进储能材料产值由167.32亿元增长到393.62亿元,到2022年更是攀升至625亿元,仅次于福建宁德蕉城区,位居全国第二,“双宁”格局至此成型。
但随着产业进入调整期,当前全球新能源“卷”声一片,“去库存”“价格战”,压力向上游传导,锂电行业“内卷”加剧。宁乡又该如何突围?
内卷突围:宁乡为何能逆势增长?
过去几年,储能材料一度深陷“量增价跌”的困境,产能过剩已成为业内共识。2023年储能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5%。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曾公开表示,近三年储能系统价格降幅超过80%,某集采项目的中标价甚至低于0.4元/Wh,远低于合理成本。
据各方财报数据,2024年正极材料行业总产值同比下降34.9%,A股14家主要正极材料上市公司过半出现归母净利润亏损。
行业发展前期无序扩张带来的“阵痛”,倒逼政府、企业各方调整,在政策引导、市场整合的推动下,行业竞争必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创造,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为了成功穿越周期,宁乡进一步强化全产业链优势和集群生态韧性,重点通过技术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来提升竞争力。
宁乡企业也通过向“新”求变,加强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来应对行业挑战。如中伟新能源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3%,自主研发的非标设备占比超过25%,对外构建起了较强的技术“护城河”。
除了锂电行业的“技术卡位”,宁乡还将目光投向了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赛道。
随着锂电行业进入存量市场,以及“双碳”目标推进,新能源转型加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钠离子电池市场规模约为5.73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4.6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14%;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也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氢能开发利用,氢能正式纳入国家能源法律范畴。
去年3月氢璞创能总投资10亿元在宁乡建设氢燃料发动机系统及电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便是宁乡提前布局抢占下一代技术制高点的一个缩影。

此外,面对国内红海与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宁乡许多企业选择了向外开拓增长新空间。长沙海关消息,2025年1-7月仅锂离子蓄电池全省出口额就达36.7亿元,同比增长104.6%。
沩水汤汤,见证着一个中部县域从零起步,到如今撑起湖南储能产业的半壁江山,宁乡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产业“三级跳”。站在新起点,在储能产业的宏大棋局中,宁乡依旧能在新赛道上精准落子,开拓新局。
今年上半年,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累计签约项目23个(多数位于宁乡),投资总额176.7亿元,产业链营收同比增长16.3%。这表明,宁乡不仅实现了逆势增长,产业集群也在高速发展和扩张中。
来源:区县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