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生日快乐,假期东北自驾行之三 —— 哈尔滨
之三 —— 哈尔滨
从长春自驾到哈尔滨,只有200多公里,大概3个小时多些就能到了。
哈尔滨,我们主要活动在江南几个区,没有前往更新的群力和松北区。对比同为省会的长春,江南地区的建筑显得老旧,外立面有很强的沧桑感,很多的建筑看上去,得有4-50岁了;街道也没那么宽阔,两边被楼夹着,采光总感觉不好,并且不总是直道,曲里拐弯的,经常会有米字型路口和单行道,我这样的外地人在那里行驶,对导航严重依赖,否则,就要再绕好大一圈才能到达目的地。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天亮的早,黑的也早,到了晚上7、8点左右,街道上的人就很少了。只有小街小巷内的小饭馆和其他小商铺的霓虹灯闪烁,给这个深秋的城市带来些许暖意。
还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汽修汽配类的小店,相比其他城市,哈尔滨显得更多。在南岗区、道外区以及城市周边,很多小区的底商都是这类的铺面。媳妇说,可能是这里的人,工业和技术感情深厚,学到了汽修手艺之后,更愿意开个技术类的小店,加上店铺的租金也不算贵,足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另外,就是小旅馆多,这里的住宅楼盘,大多数都有个半地下室,这种临街的半地下室,就变成了很多的家庭式小旅馆,门脸看着还算整洁,但我没进去,相比价格应该相当亲民。在哈尔滨,小卖部、便利店、小超市们,有个独特的名字“仓买”,这和别的城市不一样。
哈尔滨的老龄化还是挺严重的,现金交易还占了支付的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老年人这一群体。以至于,小店铺的门框玻璃上,我看到了这样的告示:“微信串现金、现金串微信,百元以内,1元手续费”。由此可知,商家肯定是根据不少这样的需求,将这个线上和线下的实体货币转换场景商业化,一个“串”字,寓意深刻啊~
居民小区内的公共澡堂,也比之前涨了价,从10元变成了12元,数字虽然改变,但没能掩盖原来的痕迹。
清晨,我再次来到了哈尔滨的多个早市,体验东北城市最日常的平凡生活,也想找找和锦州早市的相同与差异。
相比锦州,哈尔滨的早市,人虽然也不少,却少了很多外地口音,本地的大爷大妈和中年人是绝对的客群主力,再看看早市上的商品和服务,依然丰富,但哈尔滨更体现出包含浓郁本地特点的大众气息,少了锦州早市那样旅游网红景点的浮躁,更家常,更踏实。
现炒的大瓜子,北京卖18-25每斤不等,这里只要10元,尝了尝,这个瓜子炒的比较干,口味偏焦,很香,这又使得水分更少,重量更不压称。看看这香蕉的价格和质量,那和北京比,真是便宜的太多太多了。再看这挺大个的公鸡,一只得有4、5斤,好像是13元一斤,还帮着处理干净内脏,剁块。随便走走,总能看到“一收”多少多少钱,也不知道是不是全包圆了的价格计算方式。这里的土豆,居然是标明品种的,型号是885~。猪也有论半扇卖的,不知道是不是附近的餐馆直接来进货。
早餐铺子仍然在每个早市必不可少。味道好,价优量足的油炸糕和包子的摊口前,肯定是少不了排队的。还有从未吃过的巧克力口味的大油条。热腾腾的馄饨和一笼笼刚出锅的烧麦,也是很多食客的心头之爱。
东北特色来了:大小不一,样式不同的蚕蛹,让我大开眼界;人工养殖的林蛙,有个可能来自满语或者蒙语的名字“哈什蚂”;山参更是具有代表性,但是没用红绳系住,看来已经是不用担心化为人形逃走了。而品类繁多的俄罗斯食品,是不是也能体现中国普通东北老百姓对于大毛的那种默默“支持”呢?
除了菜肉和各种食材食品,琳琅满目的各式工具、日杂百货和家庭维修服务等,也从未缺席。但是,特别要提醒避坑的是:由于逛早市的多数是老年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蔽塞,也不会网购,很多小的维修服务类的价格和网络以及正常价格相比,简直就是高的离谱,一个最普通的石英手表的纽扣小电池,要价30元,虽说免费更换,但这和网上同样产品不到2元的包邮价格相比,也有天壤之别。一些老年人在早市上讨价还价省下来的几块钱,往往在这些不注意的小日常中,就一下子又多花了出去。虽说频率较低,但也还是尽量避免。
在当地大名鼎鼎的“商委红肠”,全国仅此一家,绝无分店分号,前店后厂。每每买它,排队都要一个小时起步,去晚了就没了,若是临近节假日,出外打拼的游子归来,需求更加旺盛,队伍更是能延绵一公里之多,远超当年抢购火车票的盛景。也因此催生出很多依附于此的代购,代邮业务。这种排队买熟食的现象,可能全国其他地方,都是罕见的。艰难排队购得数斤,确实很值,肥瘦相间,蒜香浓郁,又富含熏制的底味,个人感觉比秋林的红肠好吃。秋林红肠,不管是总店,还是全市各地的分铺,基本都不会排队,看来群众的眼睛还是雪亮的。
最后,再心满意足的买一大包带隔温层包装的马迭尔雪糕回去,慢慢吃。一包20根,一共100元,而在北京奥森,一根就16元呢。马迭尔,不管多低的气温,都不会冻得邦邦硬,因为含奶量很高,奶香浓郁,甜度适中,小朋友(和我)在哈尔滨,终于实现了马迭尔自由~
在哈尔滨的短短三日,观感体会还是很肤浅,这是座有很沉重且深厚底蕴的老工业城市。这里淳朴,热情,但也包含了不少的隐忍和转型的阵痛。青壮年人才的大量外流让这里的发展速度对比之下显得缓慢,但他是有属于自己风骨和傲气的一座城市,奔腾不息和冰封数尺的松花江,就好像夏天和冬天的哈尔滨,一个热情洒脱,一个坚定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