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一次性撒网 vs 持续性养鱼——DTC直营(四)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用户研究工具
你是否感觉常逛的网红品牌“变了味”?数据揭示了它们从精准捕获一小撮“自己人”,到被迫向大众“广撒网”的增长秘密。
品牌进化的路线图
以下四份关键数据,记录了四个DTC(Direct To Customer直面消费者)头部品牌从2020年到2025年,消费者决策旅程的权重变化,清晰地展现了这场进化。
首先,是那个把“广撒网”玩成艺术的泡泡玛特。
关键发现:
1.2020年,泡泡玛特通过“盲盒”这个高效钩子,精准捕获了“潮玩圈”这一聚焦人群,获客效率极高。
2.到了2025年,它通过“社交货币”、“潮流文化”等更广泛的触点实现人群泛化,这是典型的大流量、低直接转化效率的获客方式。
3.它应对效率挑战的方式,是把用户的“社交展演”(体验与分享提及率达26%)变成新的高效获客渠道,让用户成为其“免费广告位”。
其次,是母婴界的“学霸”babycare,它演示了如何用“笨功夫”应对挑战。
关键发现:
1.2020年,babycare精准聚焦于爱研究的“精明宝妈”,高达38%的声量集中在信息搜集环节,通过社群和KOL就能高效捕获。
2.到2025年,“品牌认知”声量从6%翻倍至13%,开始采用“权威背书”等更广泛但效率更低的触点,以实现人群泛化。
3.它用“后端效率”弥补了“前端效率”的下降,通过“透明实验室”、“智能选品”,将用户繁重的研究工作从38%压缩至9%,用优化后续旅程的方式拉回了整体效率。
第三,是电动牙刷界的“营销先锋”usmile,一个关于“扩张过快”的警示。
关键发现:
1. 2025年,usmile的“认知”阶段提及率翻倍至15%,但这主要是靠“广告太多”这种粗糙的“广撒网”方式实现的,并没有带来好感。
2.这种方式的低效立刻显现:用户的“兴趣”阶段提及率从16%近乎腰斩至9%,说明狂轰滥炸的广告并未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吸引力。
3.最糟糕的是,这种低质量的引流导致后续环节全面崩盘:“比较”阶段因“售后争议”等问题暴涨至25%,最终“复购/推荐”阶段出现了“负面口碑”,证明了只砸钱引流却不优化全程体验的策略是失败的。
最后,是国货美妆的“现象级”代表完美日记,一个关于“流量反噬”的故事。
关键发现:
1.完美日记同样走向了“广撒网”,2025年“认知”阶段提及率通过“明星同款”等方式暴涨至16%,这与usmile的起点相似。
2.但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用优质的后续体验承接住了流量。在高达42%的“兴趣与种草”阶段,出现了大量“新品创新”和“真实测评”的UGC内容,这说明它在主动优化引流后的环节。
3.此外,“使用与分享”阶段也通过“社群互动”等方式进行了管理。相比usmile粗糙的引流方式,完美日记虽然同样走向了更广的人群,但通过优化后续消费者旅程链路,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从“精准捕捞”到“广域撒网”
所有品牌都经历了一个从“聚焦”到“发散”的过程。因为早期,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私密渔场”,用户高度同质化,需求明确,品牌能高效地一钓一个准。但任何渔场都有枯竭的一天,为了增长,品牌必须把船开向“公共海域”。
这片海域的用户五花八门,需求模糊,对“鱼饵”极其挑剔。过去“精准捕捞”的玩法行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换上“大网”,用明星代言、电梯广告这些覆盖面超广的武器,对着人群“撒网”。
这就是品牌策略转变的真相:不是品牌主动选择低效,而是它们被迫从一个高确定性的“精耕”环境,进入了一个高不确定性的“广种”环境。
掌握“效率守恒”这套新规律
既然“广撒网”是品牌做大的必经之路,关键就在于如何避免效率雪崩。
答案是掌握“用户体验效率守恒定律”:你在前端获客时(认知、兴趣)损失的效率,必须战略性地从后端(比较、使用、忠诚)找补回来。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比较”环节,从“价值展示”升级为“疑虑扫除”,提升决策效率。
“广撒网”引来的用户充满疑问。此时,光说自己好根本没用,关键是消除他们心中所有的“但是”。品牌需要主动为用户“排雷”,降低他们的决策焦虑。
做法:服装品牌应展示产品在多种素人身材上的效果及洗涤报告;食品品牌应提供清晰的风味坐标图;家居品牌则可上传产品的暴力测试视频。
第二步:在“使用”环节,将“交易终点”设计为“口碑起点”,提升分享效率。
如果产品本身不具备社交属性,就让服务和体验变得值得分享。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用户自然会替你传播。
做法:为无聊的维生素设计一个“30天打卡”社群,把坚持变成故事;为普通的袜子提供一个幽默的“丢袜子险”服务;让咖啡订阅会员能一键“赠送”一周咖啡给朋友。
第三步:在“忠诚”环节,从“积分激励”升级为“资产共建”,提升复购效率。
真正的忠诚源于“参与感”。品牌应将部分决策权“让渡”给用户,把他们变成“内部人”,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在共建品牌,而非单向购买。
做法:在官网公开“产品迭代路线图”,展示采纳了哪些用户建议;把社群的运营权部分交给核心用户;根据用户数据,为他们免费生成有价值的“年度报告”。
结语
品牌没有走错,只是牌局变了。真正聪明的玩家已经明白,与其花钱买一次“广撒网”的曝光,不如投资用户的每一次“开箱”,因为后者才是下一个新用户的“精准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