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冲击港股IPO,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连续4年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收入107亿
据港交所10月9日披露,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5499.SH)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截至10月9日收盘,东鹏饮料(605499.SH)报301.51元/股,市值1567.89亿元。
综合 | 招股书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招股书显示,东鹏饮料是中国第一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销量计,东鹏饮料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自2021年起连续4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到2024年的26.3%。按零售额计,东鹏饮料是2024年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市场份额为23.0%,领先地位持续夯实。
历经30余年深耕,东鹏饮料持续为消费者提供可口、高质价比的饮料产品,成功塑造了备受消费者喜爱、拥有国民级影响力的“东鹏”品牌。夯实功能饮料行业领导地位的同时,公司也持续进行产品创新迭代、拓展多元化的品类布局。东鹏饮料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立体化销售网络,截至2025年6月30日,覆盖全国超过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实现中国近100%地级市覆盖。
东鹏饮料坚持精细化的渠道管理策略,打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模式,通过超7000人的强大销售团队为渠道合作伙伴(如经销伙伴及终端销售网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其建立深度互信共赢关系。公司于行业内率先启用“一物一码“系统(可通过饮料瓶盖内的独特二维码实现精准的产品追溯)和“五码关联”技术(以独特的二维码标记在从生产到销售流程的各个关键阶段,构建一个专有的产品追溯网络)。
围绕供应链、生产基地、渠道合作伙伴和终端消费者,东鹏饮料搭建起全流程、多层次、一体化的数字化运营体系。该体系赋能运营关键环节,进而驱动销售增长、提高决策精准度和全面降本增效。截至2025年6月30日,以累计不重复扫码计,公司已与超过2.5亿消费者进行连接,和超过420万终端销售网点高效互动,同超过3200个经销伙伴深度合作,成功构筑起经营护城河。
截至2025年6月30日,东鹏饮料在主要地区战略性地经营九个生产基地,包括增城基地、东莞基地、华南基地、安徽基地、南宁基地、重庆基地、海丰基地、浙江基地及长沙基地。这些基地能够有效扩大公司的地理市场覆盖范围,降低物流和运输费用,确保全国市场渠道的及时交货和高效配送。
为确保公司的生产网络与地区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支持公司的持续增长,公司正战略性地扩大现有生产基地,同时也规划新设施以提升产能及优化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布局。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开始提升四个现有生产基地的产能,建设三个新生产基地,以及筹建一个新生产基地。
财务方面,于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以及2025年1-6月,东鹏饮料收入分别约为85亿元、112.57亿元、158.30亿元以及107.32亿元人民币;同期,年内综合收益总额分别约为14.26亿元、20.59亿元、33.64亿元以及23.48亿元人民币。
从行业来看,东鹏饮料所在的中国软饮行业规模庞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中国软饮行业零售额达约人民币1.3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的软饮消费市场。
其中,功能饮料指含有特定成分,作用于人体特定身体机能的软饮制品,包括能量饮料、运动饮料及其他功能饮料。功能饮料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2019年至2024年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8.3%,高于同期整体软饮市场的4.7%。
在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健康的持续关注等因素的带动下,人们对具有能量补给、营养元素补充等特定功能的饮料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功能饮料行业市场潜力巨大,按零售额计,预计2029年的市场规模达人民币2,810亿元,2025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0.9%,远高于同期软饮市场的5.8%。
就能量饮料而言,近年来,中国能量饮料需求不断增长,消费人群扩容,消费场景拓展,消费者在包装、口味和功能需求上也愈加多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零售额计,中国能量饮料行业规模预期于2029年达人民币1,807亿元,2025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10.3%。
就运动饮料而言,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能够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的运动饮料正日渐被大众消费者接受,消费场景从运动健身拓展到更多有日常补水需求的消费场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零售额计,中国运动饮料行业规模2024年达到人民币547亿元,并预期于2029年增至人民币997亿元,2025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2.2%。
根据公司的战略,本次东鹏饮料香港IPO募资净额拟用于下述用途:完善产能布局和推进供应链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和消费者互动,持续增强品牌影响力;持续推进全国化战略,拓展、深耕和精细化运营渠道网络;拓展海外市场业务,探索潜在投资及并购机会;加强各个业务环节的数字化建设;增强公司的产品开发能力,持续实现产品品类拓展;及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