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30年诺奖数量能不能超过日本?恐怕基本不可能
今年诺贝尔奖,日本又拿了2个,一时间让国内网友有点破防。

遥想20年前,日本政府在新世纪初雄心勃勃放出了50年拿30个诺奖豪言壮语,当时国内很多网友就评价说“口出狂言”
但想不到,日本新世纪以后确实隔三岔五就拿个诺奖,尤其是02年,08年,10年每年都有2、、3个诺奖,与此同时,咱们这边除了屠呦呦,基本上每年都是颗粒无收,时间长了,难免让人有点泄气。难道小日子吹的牛真要成了?

但在2018年以后,日本连续7年没有再拿到诺奖,远远超过之前所有间隔年份。

这段时期,刚好是国内“赢学家”开始流行的时期,于是就有某些“赢学家”出来嘲笑日本。比如2000年某专家说日本为何难再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2024年某专家说日本无缘诺奖,科研能力滑坡有多严重?
结果,今年日本又拿了2个。
感觉这些专家简直是反向预言。拜托下回别再出来讲话了。
今年是2025年,距离日本政府当年立下的雄心壮志,恰好过去了一半时间,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已经拿到27个,基本完成了任务。如果算上文学奖,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
必须要承认,日本在诺奖方面确实远远超过中国,无论是过去的成绩,现在等着拿奖的成果。
当然,还是有很多人不服气,因为诺奖成果确实大多具有滞后性,比如今年拿诺奖的坂口志文,他获奖成果最早发现于1995年,后来在2003年最终确认,算起来是22年之前了。
坂口志文获得诺奖的年龄是74岁,北川进同样也是74岁。
如果要这么算的话,诺奖成果大多是20年前,甚至30年前。
彼时的日本,自从1970年站稳全球老二宝座以后,已经连续20多年始终牢牢占据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繁荣了30多年,邓公当年访问日本坐上新干线感叹这才是现代化。那个年代的日本搞出了很多科研成果,然后在21世纪以后开花结果,接连拿到诺奖,如果要倒推的话,2000年以后日本拿到的诺奖,其实是在70年代-90年代所取得。
而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以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科研上面可以做出类似当年日本在80-90年代的成果,大概也就是从2010年以后才开始有,再延后20年左右,大概要到2035年左右才可能集中出现诺奖。
所以饶毅说,中国大概在2035年左右才会迎来诺奖井喷,2050年中国诺奖数量可能超过日本。

也就是说,中国的科研成果,还远远没到开花结果的时候。所以不能急,以后迟早可以超过日本。
这个说法,对吗?
如果回顾一下历史,2000年之前,日本拿诺奖数量其实并不多。
日本最早拿诺奖是1949年,1968年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974年日本又拿到诺奖,但这批科学家都出生于1910-20年代,还是属于二战以前科学体系。

日本2000年之前自然科学领域诺奖成果,跨越了几十年,一共也就5个。作为对比,2000年之前华人科学家拿到了6个诺奖名额,其实还比日本人多一个,虽然他们统统都是在美国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但也说明,中国人并不比日本人差,对吧?

而且,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都属于黄种人,都是东亚儒家体系,深受近代美国影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既然日本人能做到的事儿,中国人(华人)没理由做不到。事实上2000年以前,华人诺奖数量确实也比日本人多。
但问题在于,华人拿诺奖模式都是民国时代出生+美国精英主义教育,2000年以后华人诺奖高锟是最后遗留,钱永健则是出生在美国的华裔。

所以,是之前华人科学家拿诺奖的模式,中间有一个断档,断档断在哪里?就不展开说了...
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中国又开始向美国输出精英人才,这才算接上了杨振宁那代体系。
历史就不多说了。
还是回到饶毅那个说法,既然中国错过了一代人,那么能拿诺奖的成果恐怕只能在2010年代左右以后才有,再延后20年到2030年才可能再出诺奖,那么是不是后面30年中国诺奖数量就能超过日本呢?
按照历史规律,似乎没太大问题。
但还有一个事实让人无法乐观。
2024年日本连续7年陷入诺奖荒那会,媒体整理了一份有望拿诺奖的候选人名单

这个等着拿奖名单里面,就有今年获奖的坂口志文和北川进,因此充分说明了这个名单相当靠谱。这个名单里面,还有一大批成果非常有希望拿诺奖,在接下来10年,日本拿诺奖的数量估计依然还会持续增加。

而这个名单里面华人科学家有31人,但是在大陆的只有13人。

也就是说,未来10年有希望拿诺奖的华人科学家数量,还是少于日本人。
至少未来10年,也就是2035年以前,还是看不到任何希望。
那么到2035年以后,距离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差不多就过去25年了,一代人的时间了,如果那个时候,我们的诺奖确实出现井喷了,但15年能拿30个吗?
恐怕这个可能性非常低。
所以,到2050年中国诺奖数量能追上日本吗?
结论是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