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身边的文科生

特朗普身边的文科生

​鲁比奥急递纸条恐坏事,特朗普不急还抢功:以哈协议真的奏效吗? 

2025-10-09 17:43 来源: 半历写书 发布于:辽宁省

美国白宫新闻大厅内,国务卿鲁比奥现场给特朗普递上了一张小纸条,还急得直往特朗普耳边嘟哝。

特朗普的第一反应根本不是处理“急事”,而是继续他对媒体的侃侃而谈,直到他讲够了,才敷衍回应了一下这个貌似“很急”的内容。

500

根据新闻画面记录,现场有媒体镜头捕捉到了纸条上的部分内容,隐约可见上面写着:“你需要尽快批准一条帖子,这样你就能第一个宣布该协议,”翻译成人话,就是“抓紧发声明,把好处先占了!”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了:赶紧抢个“点名功劳”。

500

问题是,特朗普显然压根儿不急,他先是随口念叨两句,说了一番“中东问题进展顺利”的空话,把纸条一搁,转头像没事儿人似地继续回怼记者提问,完全忽略了鲁比奥那被憋坏的表情,在回答了一些问题之后,特朗普对记者们挥挥手,说自己“得离开了”,“去试着解决一些中东问题”。

500

当然,内幕是什么?就是纸条提到的中东问题,鲁比奥几乎用上了“递条子+耳边说悄悄话”的双保险,才让特朗普终于得空“响应”了这一茬,更搞的是,特朗普不仅转述了鲁比奥给他的消息,还顺带给自己扬了一波名。

潜台词无非就是:你们都看清楚了啊,这事儿最后解决是谁的功劳?果然,特朗普之后声称“可能会在12日前往中东,还可能去加沙”,言辞间,满是要把任何一点国际局势成功都贴上自己标签的意味,这其实并非特朗普第一次玩这种“大场面+抓功劳”的戏码。

500

熟悉特朗普作风的人都知道,他特别爱在公开场合营造一种“我是掌控局势的人”的形象,问题在于,这种“临时起意”的气质往往显得非常荒腔走板,例如,有消息提到,他曾硬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停火跟自己有关,声称自己“成功调解印巴冲突”,为了他的“和平奖梦”添彩。

结果熟知内幕的圈内人通通摇头:停火进展和特朗普半分钱关系都没有,这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特朗普政府在外交事务上一贯的风格—事成之后,先退场抢新闻点,没成功,则迅速甩锅给别人。

500

无论是中东问题,朝核局势,还是美俄、美中关系,这种把“宣传”摆在“实际作用”前头的操作,已经成为特朗普外交的“典型特色”,举个更近一点的例子,在中东问题上,美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主导话语权。

这个时候,特朗普投身其中的目的是“实际解决问题”吗?显然更多是制造“大新闻”,不管成果到不到位,先站出来,把话题牢牢锁在自己身上,反正怎么宣传都由他掌控,再回到那张鲁比奥递的“紧急”纸条,和特朗普摆出的“慢热”姿态。

500

这实际上就是特朗普政府团队运行逻辑的缩影:急的是下面人,因为需要推进具体工作、理顺细节,但上面人更关心的是怎么抢新闻点,占舆论高地,权术大于实质,纸条上的提醒,直接暴露其思维核心:只要抢头条,这协议的具体质量和后续实际成效都可以先往后放。

至于国务卿鲁比奥,则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急喝茅台酒”的工作节奏,哪怕再重要的文件、请求或者决策,都得通过临场“递纸条”这种略显窘迫的方式推动,这其实不是鲁比奥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特朗普外交团队工作模式“不正规、不科学”的直观体现。

500

这种随意和拖沓的处理方式,不是第一次,可能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次,长期以来,特朗普和他的团队更多沉迷于宣传自己的“丰功伟绩”,而非稳定推进规范化的外交实践,最终的结果?当然很清楚,极易在国际场合上闹笑话,丢国民的脸。

一场白宫发布会,原本是为政策背书的庄重场合,然而却被现场“递纸条”、“慢悠悠回应”搞得像场脱口秀,这如果不是凸显政府内部协调问题,那就更进一步反映了政策执行“轻务实,重个人”的乱象。

500

鲁比奥的急,恰是体制上的无奈,特朗普的不急,更是其作风的真实体现,我们接下来需要观察的是,这种“一念兴起”的局面能持续多久,毕竟外交从来不是儿戏,这一次,中东问题的解决效果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但看特朗普的话,只怕离“大新闻”的造势结束还远着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