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筷子,一头是江南,一头是新疆

500

有多少人是看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而记住了高邮咸鸭蛋?

他是“吃货”,也是作家。系上围裙,他是厨房的主理人,讲究时令与搭配;提起笔,他是文学匠人,把寻常小菜写出诗意与温情。

他温柔地拨开现实的喧嚣,带我们聆听市井吆喝、看见菜场鲜亮的瓜果,品味一碟小菜里的匠心。

正是这些细微日常,将人从生活的内卷与焦虑中拉回,提醒我们:生活可以不必慌张,有趣有味,亦可自得其乐。

打开《汪曾祺全集》,即使身处浮躁喧哗之中,我们仍能在汪曾祺如涓涓细流般的讲述中,寻得江南与新疆等地的味觉共鸣。

茶馆里的空间哲学

北京话里的“泡”与昆明老街中古色古香的茶馆,在汪曾祺的笔下交织成了一种让时间放慢脚步的休闲妙方——“泡茶馆”。

上世纪四十年代,茶馆曾是西南联大学生们的“第二自习室”。他们在此读书、写作、闲谈。

500

现在的昆明文林街,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咖啡馆

▲图片来源:李慧

现在的昆明文林街,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咖啡馆。

“如果我现在还算是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出自《泡茶馆》

这种开放、松弛且烟火气缭绕的交流空间,与如今咖啡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不谋而合,饮料或许已从茶变成了更受年轻人喜爱的咖啡、奶茶,但这里的闲适氛围与人情温度不曾改变。

这种空间哲学,在新疆同样适用。

在喀什老城的茶馆里,一壶茯茶、一盘馕,便足以消磨午后时光。老人们读报闲聊,朋友们畅谈家常,茶香与麦香交织,问候声此起彼伏。

500

喀什老城的百年茶馆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决明子不填坑”

正如汪曾祺所言,“什么人都有,什么话都说”,他所写下的是茶馆里的自由与创作;而新疆茶桌之上延续的,则是根植于西北土地的共享文化。

它们不为“赶时间”而存在,而是为了让时间过得更有意义。

汪曾祺笔下昆明茶馆中的闲适,与喀什老城茶馆里的悠然时光,本质上都是希望能在朝九晚五的生活中有一场放松身心的相聚。

生活的滋味藏于那些不被计算的时光里:一壶茶,一句问候,一段无目的的闲聊。

我们或许无法常去茶馆,但可以为自己寻找一个这样的放松空间:也许是街角的咖啡馆,也许是社区的书店,甚至可以是公园的长椅。

让时间,偶尔也属于自己。

500

早餐里的生活宣言

清晨,通勤大潮汹涌席卷而来。人们手中的饭团和咖啡,是高效生活的象征,却也透着一股冰冷的机械感。

我们甚至忘记了,早餐本可以是坐下来、被认真对待的。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出自《端午的鸭蛋》

500

高邮咸鸭蛋

▲图片来源:东方IC

汪曾祺写咸鸭蛋,写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方水土的滋养,是节气流转中的耐心等待,是不慌不忙的吃饭节奏。

吃,从不止于味,更是一种选择,一种宣言:我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这份从容,在新疆的早餐中同样生动。

伊宁的清晨,天色微亮,街边摊点悄然迎客。桌上摆着几个薄皮包子、一碗奶茶,简单,却扎实。

刚下夜班与即将上早班的人们围坐小桌,陌生人拼桌而谈,总有人知晓全城新鲜事,也总有人愿意静静倾听。

一切仿佛自成一方天地——缓慢、温暖、共享。晨光变得柔和,时间也仿佛被悄悄拉长。

500

在伊宁老店街头吃烤包子、喝奶茶

▲图片来源:博主“品味新疆”的视频

从高邮一枚流油的咸鸭蛋,到伊宁清晨一碗刚煮好的奶茶,早餐从来不该是“赶路式的补给”,而是每日第一声生活宣言。

汪曾祺写的是咸鸭蛋,新疆人喝的是奶茶,形式不同,却共同指向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通勤的节奏,但至少,我们可以决定早餐怎么吃。

提早二十分钟,坐下来吃一碗热粥、一枚流心蛋,或斟一碗奶茶、吃几个包子,感受食物入口的瞬间,那是无法用饭团和咖啡替代的满足感。

这份对早餐的认真,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找回时间。

500

野菜里的生存智慧

当健身博主推崇羽衣甘蓝时,汪曾祺静静写道:

“路边蒲公英可凉拌,槐花蒸饭香甜质朴,香椿芽拌豆腐其味隽永。”——出自《故乡的野菜》

500

槐花饭

▲图片来源:博主“小白便当”的视频

当“吃草”成为标签化的健康表演,我们是否在消费浪潮中渐渐迷失了吃的本质?

汪曾祺从容低头便见到蒲公英,抬头便嗅到槐花芬芳。这些食物贴近大地,饱含人情。

他让我们看到:吃得健康,是顺应天时、宽泛接纳,是从最平凡的土地上生长出的智慧。

这种智慧,新疆同样拥有。

每当春风拂过天山南北,苜蓿、蒲公英、榆钱儿……这些古老的野菜便悄然萌发,静待采摘。它们不依附于任何菜谱标签,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与民族的味觉记忆。

蒲公英被称为“绿色精灵”,可凉拌、可炒蛋、可泡水,维吾尔族医学历来重视其清热解毒之效;

苜蓿鲜嫩,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简单焯水后拌面、包饺子,是咬春尝鲜的朴实表达;榆钱清甜,蒸饭煮粥,仿佛吃进了树梢的阳光与风。

500

少数民族阿姨正在包苜蓿饺子

▲图片来源:博主“喀什浓眉哥”的视频

汪曾祺低头看见蒲公英,新疆人春日采摘苜蓿。他们不约而同地实践着“吃的智慧”:真正的好生活,不必昂贵,只需在脚下这片土地中,顺应自然、宽杂接纳。

只是,有多少新疆人在长大之后,再也没吃过童年记忆里的野菜?

也许,我们不必追逐羽衣甘蓝的神话,或许只需在周末去一趟郊野,认一认路边的野菜,尝一尝树梢的榆钱,找回我们逝去的记忆,唤醒沉睡的味蕾。

吃一口大地慷慨的馈赠,也是吃下了一份踏实与从容。

500

市场里的禅意时刻

会议室里投影仪嗡鸣,工作群消息不断。

夜色中走出公司,人们在拥挤中低头凝视屏幕,在疲惫中给自己下单高价商品。日子如同循环播放的灰色录像带,不见阳光,缺乏人味,生活的实感仿佛正在被一丝丝抽离。

当我们试图用高端消费来“购买”治愈时,汪曾祺道破真相:

“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出自《学人谈吃》

真正的生活,藏于最新鲜、质朴的市井烟火之中。

步入菜市场,从挑一根带嫩刺的黄瓜,到闻见干辣椒被热油激出的焦香,从与小贩讨价还价到提回一袋水灵灵的蔬菜,这过程本身就是一场疗愈,是一场专注的修行。

500

云南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摆放整齐的蔬果

▲图片来源:李慧

这份“禅意”,在新疆的巴扎里更显热烈。

新疆大大小小的巴扎,仿佛一座座永不落幕的生活博览会。

走入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阿勒泰地区的滑雪小屋里摆放着游牧民族日常使用的皮质马鞍、传统马鞭;伊犁的薰衣草枕头摊位笼罩着安神的清香;

维吾尔族大姐笑着抖开一匹在阳光下流淌着霓虹光泽的艾德莱丝绸;烤包子的焦香从馕坑边阵阵飘来;还有堆成小山的和田红枣、喀什巴旦木、吐鲁番葡萄干……

人们在谈笑中比划着手势,即便语言不通,也能在真诚的微笑中完成一场跨越民族的热情交易。

500

新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

▲图片来源:李慧

你会情不自禁地放下手机,触摸手工地毯的细密纹理,品尝老汉递来的香甜无花果,聆听卖坚果的小哥即兴打起手鼓——直白、浓郁、奔腾的生命力,与汪曾祺在菜市场中看见的“生之乐趣”一脉相承。

市集,从不只是买卖的场所,而是通向宁静内心的一条古老有效的路径。

我们被困在工作与学习中太久了,偶尔也需要一场沉浸式的“市场疗愈”:走进那个热闹拥挤的地方,沉浸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触摸、品尝、交谈,感受自己与世界间那些具体而温暖的联系。

让自己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就好。

500

特别放送:汪曾祺式点单攻略

打开手机屏幕,外卖界面琳琅满目:轻食沙拉、低卡饭卷、预制菜套餐……花样渐多,滋味却趋同。工业化的调味与包装,让吃饭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打卡上班”。

汪曾祺常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

他从不攀附风雅,而是忠于本味,写昆明的菌子、北京的豆汁儿,不怕口味“土”,也不避滋味“冲”。咸香辣甜,皆可成文。

如果汪老今天吃外卖,绝不会屈服于轻食沙拉的单调审美。他要选有丰盈口感的黄油烙饼、藏拙朴滋味的咸菜茨菇汤,甜咸皆宜,雅俗并存——吃饭如人生,何必自我设限?

他大抵会笑一笑,划过“网红餐”,点一份新疆炒米粉——粗粝滚烫、酱香浓烈,辣中带麻,米粉吸饱了汤汁,每一口都是大开大合的痛快;

或钟情于一份大盘鸡,与家人共享,土豆绵软,鸡肉入味,底层垫着浸透汤汁的皮带面,一家人吃得豪迈而快乐。

500

新疆炒米粉

▲图片来源:穆凯代斯

若尝椒麻鸡麻而不燥、香而不腻,他必欣然写下其独特风味;若吃拉条子筋道麦香,配过油肉与蒜粒,定会感叹“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这些新疆美食,不是精致菜单上的“概念菜”,而是街边巷尾、巴扎闹市中的日常风景。

在被轻食和预制菜包围的日常里,我们或许可以跳出“健康”的焦虑,点一份滚烫浓香的新疆炒米粉,让味蕾体验一次大开大合的痛快。

吃,不该是“打卡上班”,而是快意尽兴。

500

从江南到新疆:吃的不是饭,是人间

汪曾祺若行至新疆,站在夜市口,看烟火袅袅升起,听叫卖声声起伏,必会欣然融入。

他会细致地观察到:

那个做烤包子的维吾尔大叔,手起手落,面皮包住羊肉洋葱,贴入馕坑,不一会儿就香气四溢;

那家烧烤摊,老师傅烤肉如舞,在羊肉滋滋冒油时撒上孜然、辣椒,油亮亮地端上来,吃的人满头大汗却畅快淋漓;

500

新疆街头的烤肉

▲图片来源:李慧

在深夜还喧闹的椒麻鸡店里,鸡肉撕得细碎,浇上麻油和花椒料,入口鲜麻,配一份皮带面,堪称一夜酣畅。

这些都不是什么“大菜”,却比许多大菜更见生趣。

他说:“吃,是一种生活态度。”新疆人似乎天生就懂这个道理,饮食不刻意追求“高级”,看重“实在”和“共享”。

一桌人围着一盘手抓饭,米饭油润,胡萝卜微甜,羊肉烂而不柴。大家相聚于饭桌,谈天说地,此时吃的哪里是饭啊,分明是那浓浓的亲情,是相聚的珍贵暖意,是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

500

喀什古城里的抓饭

▲图片来源:李慧

他说:“活着,就得有点兴致。”这兴致,可以是一枚高邮咸蛋,也可以是一串新疆烤肉。

从江南到新疆,从汪曾祺到我们,吃的从来不止是饭,而是人间烟火、四季流转、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愿你也在日常饮食中,找到一点兴致、一份踏实、一种不慌不忙的节奏。

慢下来,才能尝出生活的味道。

在这个计算每口饭卡路里的时代,汪曾祺用筷子写下最朴素的宣言:

“活着多好啊。”

而我们,也在飘着孜然香的新疆夜市里,在滋滋冒油的烤肉摊前,一次次举起竹签,热热闹闹地回应着:

“是啊,在新疆,好好吃饭,就是好好生活。”

-END-

主      编:穆尼热

副  主 编:努尔扎代木、热依莎、麦迪娜依

版      块:聊撩好书

版      主:穆巴热克

作      者:李慧

校      对:唐努尔

排      版:娣丽努尔

后      台:秦佳音

图片来源:网络个人拍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