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狂扫”中国资产,港股IPO融资额重夺全球榜首

500

10月9日,毕马威最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香港证券市场IPO申请数量近300宗,创历史新高。凭借前三季度1823亿港元的融资额,港交所已超越纽约证券交易所,跃居全球IPO市场榜首。

这一成绩不仅标志着香港资本市场在经历数年波动后强势回归,更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升级和资金流动重构了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底层逻辑。

根据毕马威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IPO市场共筹集1116亿美元,上市宗数达930宗。其中,港交所以1823亿港元融资额居首,较去年同期增长228%,上市数量达65宗,同比增幅47%。美国纳斯达克、纽交所分列第二、第三位,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紧随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市场呈现“龙头驱动”特征。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募资额刷新港股纪录,成为全球最大IPO项目;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A股龙头企业合计募资超718亿港元,占港股IPO总额近七成。此外,紫金黄金国际、蓝思科技、三一重工等行业巨头亦密集赴港上市,形成“硬科技+新消费”双轮驱动的格局。

中概股回归香港上市通道全面打通

随着港交所制度创新、流动性改善及政策红利释放,中概股回港上市正从“被动避险”转向“主动布局”,预计未来回归数量将持续增加,香港有望进一步巩固全球资本枢纽地位。

此前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并宣布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等举措。港交所同步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一对一咨询与保密递表服务,直接加速科技类中概股上市进程。

政策红利下,中概股回归门槛显著降低。根据现行规则,无“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中概股若保持良好合规记录,上市时市值不低于30亿港元即可申请;存在WVR架构的创新企业,市值门槛为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年收入超10亿港元。德勤分析指出,目前符合条件的中概股超27家,总市值超1.4万亿港元,涵盖消费、金融、科技、医疗等多领域。

2025年第三季度,禾赛科技作为首家激光雷达企业完成“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募资41.6亿港元,成为近四年中概股回港最大规模融资项目。这标志着中概股回归模式从“第二上市”向“双重上市”逆转——后者可纳入港股通,吸引南下资金,提升全球影响力。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共接纳66只中概股新股上市,融资额飙升至1823亿港元,同比暴涨228%。其中,宁德时代、禾赛科技等标志性项目贡献超六成融资额。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组主管合伙人指出,‘A+H’及第18C章上市活跃,叠加估值与流动性提升,推动香港IPO市场蓬勃发展。

2025年,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超20%,估值水平回升至历史均值以上。南下资金与全球回流资金同步增加,日均成交额突破2000亿港元,为中概股回归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

高盛预测,若27只符合条件的中概股回流,将为港股日均成交额增加190亿港元。瑞银进一步指出,中概股回归将优化港股产业结构,吸引硬科技、新能源、AI基础设施等领域企业入驻,提升市场成长性与吸引力。

中小型中概股亦加速布局。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建议,适度放宽“同股不同权”限制,试点豁免合规成本,吸引高增长潜力企业回归。数据显示,市值低于1亿美元的中概股占比超60%,服务好这一群体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意义重大。

毕马威认为,凭借创纪录的上市申请与制度优势,香港有信心在2025年重夺全球IPO市场榜首,中概股回归将成为核心推动力。随着全球资本再配置加速,香港正从“中概股备选地”升级为“核心融资平台”。

我国资本市场迎来“A+H”上市热潮

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底,年内已有超25家A股上市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另有超过50家企业宣布筹划赴港上市,港股市场年内新增“A+H”公司数量达161家,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消费、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

证监会与香港监管机构协同推出一系列政策,为“A+H”上市潮提供了制度保障。2024年4月,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同年10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优化审批流程,对预计市值超100亿港元且合规记录良好的A股公司设立“快速通道”,问询周期大幅缩短至30个营业日。

2025年5月,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进一步降低合规成本。以宁德时代为例,其从受理到获批仅用25天,刷新H股上市备案时效纪录;赤峰黄金则通过“快速通道”在9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较以往周期缩短近一半。备案制全面落地后,境外上市审批时限由原先的6个月压缩至2—3个月,企业国际化融资效率显著提升。

本轮“A+H”扩容潮中,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三大领域占比超50%,半导体、电池等细分赛道尤为密集。宁德时代、中伟股份等7家电力设备企业,天岳先进、峰岹科技等7家电子企业,以及百利天恒、康乐卫士等4家医药生物企业集体赴港,凸显港股对硬科技及新能源资产的配置倾向。

消费赛道亦呈现跨境融资新动向。东鹏饮料、海澜之家等4家食品饮料企业相继递表,潮宏基拟募资用于东南亚市场扩张与香港海外总部建设,其2025年上半年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7%。医药领域更形成“A+H”双平台布局趋势,9月以来已有25家医药企业递交上市申请,其中蓝纳成、安诺优达等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港交所18A规则实现资本突破。

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为“A+H”上市潮提供了坚实支撑。2025年以来,恒生指数累计上涨27.79%,领涨全球主要股指;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超1万亿港元,占港股日均成交额的30%。外资回流趋势显著,华泰证券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EPFR口径下被动外资年内流入港股约123.7亿美元,其中科技、医药板块获重点加仓。

估值层面,AH溢价指数大幅回落,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美的集团等多只股票的港股价格已超过A股。基金市场表现印证资金偏好,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年内涨幅达172.12%,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涨幅超112%,显示投资者对港股科技与消费龙头的强烈信心。

“A+H”上市模式正从“备选方案”转变为企业的核心战略选择。对于国际化发展需求强烈的企业而言,港股平台可提供美元、港币融资渠道,对冲汇率波动风险;同时,纳入港股通后,企业能吸引南向资金,提升全球资本配置效率。

以潮宏基为例,其通过港股上市计划2028年底前在海外开设20家自营店,构建“国内基地+国际网络”的全球化布局;科兴制药则借助“A+H”双融资平台,加速白蛋白紫杉醇在欧盟市场的放量增长,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大幅上升。企业普遍认为,港股上市不仅能拓宽融资渠道,更能通过国际资本市场的严格监管提升治理水平,为全球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瑞银预测,随着港交所上市制度持续优化,2025年港股IPO募资总额将达1300亿至1500亿港元,其中科技、医药企业占比超60%。德勤中国则预计,全年港股上市新股或达80只,大量外资机构已成为本轮IPO的基石投资者,中东、北欧主权基金占比显著提升,反映全球资本对中国产业升级与消费潜力的长期信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