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六”打预警机
歼35雷达反射截面积小于成人手掌。
而“小南六”无人制空机雷达反射截面积等于一颗直径小于80毫米的钢珠。
歼35雷达反射截面积0.02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成人的手掌大小。
那么,九三阅兵展出的无垂尾六代机型的无人制空机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是多少呢?

我们以“小南六”空军型无人制空机为例:
1、取消垂尾,直接减少30%的雷达反射源;
2、采用DSI进气道(类似歼-20),通过压缩斜面分流雷达波,抑制进气道腔体反射,可将进气道RCS降至传统战机的1/20以下;
3、体积小于有人战机(最大起飞重量15–19吨),且无座舱等强反射源;
4、菱形主翼进一步散射雷达波,抑制角反射器效应;
5、机身敷设国产新一代吸波材料,结合柔性蒙皮和锯齿化舱门边缘,显著削弱行波反射。
经计算,“小南六”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约为0.001-0.005㎡,相当于一颗直径小于80毫米的钢珠,大大低于五代机的0.01-0.05㎡。
量变引起质变。如此小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将会引起现代空战的颠覆性变化。
F-22标配AN/APG-77(V)有源相控阵雷达和F-35正在迭代升级的AN/APG-85机载雷达,二者探测距离基本相同:对雷达反射截面积1㎡(歼-10)最大探测距离180公里。我们知道雷达探测距离与RCS的四次方根成正比,所以当RCS下降一个数量级,探测距离减少到原来的约56.23%,即减少了约43.77%。相对反射截面积0.001㎡的“小南六”,RCS下降了三个数量级,由此可以求出,最大探测距离只有30-35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相当于肉眼的发现距离。
当年我们在福建前线轮战,跟踪监视在我沿海“侦巡”的台机编队时,飞行员目视发现台机的最大距离,可以达到35-40公里。
也就是说,“小南六”的出现,使得老美目前的机载雷达失去了作用,把老美打回到了目视近距空战的时代。而在此之前,“小南六”早就在250公里外发射PL-15将其击落了。所以,“小南六”对付F-22和F-35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
更重要的是,“小南六”具有如此高的隐身性,就可以前出攻击对方的预警机。
以E-3预警机为例,其对雷达反射面积1㎡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450公里;对0.01㎡的五代机,最大探测距离140-150公里;对0.001㎡的“小南六”。最大探测距离只有80公里左右。
所以“小南六”具备在被对方预警机发现前就发射导弹进行攻击的条件。
“小南六”打预警机必须不开自身机载雷达,否则就可能被预警机的电子告警系统发现。就是使用我军飞行员说的“不开雷达,完全隐身,先敌反射”的战法。
但是,对方预警机不会进入我预警机的探测范围内,也就不可能实施“A射B导”,而“小南六”又不能开雷达,那么如何引导空空导弹攻击对方预警机呢?
有办法。我们还有一款“神器”,那就是LD-8A,全球首款隐身战机专用反辐射导弹.它是将PL-15主动导引头改为被动导引头,采用惯导/卫星定位+宽频被动雷达复合制导,跟踪对方雷达信号,专打雷达的机载导弹。

“小南六”可在距对方预警机250公里外,在对方五代机和预警机雷达都看不到的距离外,发射LD-8A,直接攻击其核心高价值目标预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