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人用爽身粉后患癌离世 家属获赔68亿元
2025年10月9日,一则关于美国洛杉矶县法院陪审团裁定强生公司向因使用其滑石粉产品患癌离世的88岁老人梅·摩尔家属支付9.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8亿元)赔偿金的新闻,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创下强生爽身粉致癌诉讼15年来单一原告获赔金额的最高纪录,更将消费品安全与跨国企业责任这一永恒议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梅·摩尔生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普通居民,2021年因罹患罕见癌症间皮瘤去世。医学研究表明,间皮瘤通常与长期接触石棉密切相关。摩尔家属在同年提起诉讼,指控强生公司生产的婴儿爽身粉含有石棉纤维,直接导致摩尔患病。法庭文件显示,陪审团最终判令强生支付包含1600万美元补偿性赔偿金与9.5亿美元惩罚性赔偿金在内的巨额赔款,后者占比高达98.3%,凸显陪审团对企业过失的严厉态度。
强生公司随即发表声明称将“立即上诉”,并指责判决“极端且违宪”,坚称其产品不含石棉且安全可靠。这种回应与过去15年来的诉讼策略如出一辙——自2010年首起滑石粉致癌诉讼爆发以来,强生已累计支付超30亿美元和解金,但始终未承认产品存在安全隐患。截至2025年10月,该公司仍面临全球超过6.7万起类似诉讼,其中多数指控其滑石粉产品导致卵巢癌。
滑石粉与癌症的关联性在科学界仍存争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2024年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滑石矿在自然形成过程中可能伴生石棉纤维,而石棉是国际公认的一级致癌物。然而,强生援引多项行业研究称,其采用的纯化工艺可完全去除石棉杂质。这种科学不确定性为法律攻防提供了空间:原告律师通常通过“专家证人”证明特定批次产品污染,而强生则强调“数十年安全使用史”以削弱因果关系认定。
值得关注的是,本案惩罚性赔偿金额远超同类案件。法律专家分析认为,陪审团可能采信了内部文件证据——2018年路透社调查曾披露,强生早在1970年代便知悉产品石棉污染风险却未警示公众。这种“明知故犯”的情节在2023年新修订的《加州产品责任法》下,可触发最高达补偿性赔偿金10倍的惩罚性赔偿。
本案判决恰逢全球消费品安全监管趋严的关键节点。欧盟于2025年1月起全面禁止化妆品使用滑石粉;中国国家药监局也在同年6月将滑石粉类产品纳入重点抽检名录。强生被迫加速战略调整:2024年宣布全球停售含滑石粉婴儿爽身粉,转而推广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新品,并投资5亿美元建立原料溯源系统。但转型代价高昂——其婴幼儿护理业务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2%,股价累计跌幅达18%。
摩尔案标志着产品责任诉讼进入新阶段。以往此类案件多聚焦于医学举证,而本案突破性地采纳了“企业行为伦理评估”标准。陪审团主席玛丽亚·冈萨雷斯在庭外透露:“我们更关注公司是否优先考虑利润而非消费者健康。”这种价值取向与2025年美国最高法院“消费者知情权优先”的判例指引相呼应,可能重塑未来集体诉讼的裁决逻辑。
与此同时,维权方式也呈现技术化特征。摩尔家属律师团队通过区块链技术完整追溯了涉事产品的生产批次、质检记录和销售路径,这种数字取证手段已成为当前产品责任诉讼的标准流程。非营利组织“安全消费品联盟”更利用AI模型分析强生近50年来的产品投诉数据,发现其滑石粉投诉中“呼吸系统症状”关键词出现频率是其他产品的23倍。
这场天价赔偿案本质上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新定价。经济学家指出,9.5亿美元惩罚性赔偿相当于强生2024年净利润的4.2%,这种量级的财务冲击才能迫使跨国企业真正重视安全隐患。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消费者个体VS企业巨头”的力量失衡——通过法律杠杆,一个普通家庭得以让全球市值前十的医疗巨头为其决策付出代价。
当88岁老人的生命与68亿元赔偿金被放在天平两端,这个极端案例迫使人们思考:在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企业伦理?又该如何构建真正保护弱势者的制度护栏?或许正如主审法官在结案陈词中所言:“正义的天平不会因诉讼主体的体量差异而倾斜,这正是法治社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