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72亿资金被套牢,补助与理财收益难解困局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存货、应收款与合同资产三项合计高达72亿元,像巨大的资金黑洞,将本该流动的现金牢牢套在仓库和客户账上。
上半年,东软集团“营收微增9.08%,净利润5627万元”的表面成绩单试图维系行业巨头的体面。但《刻度财经》仔细研究数据发现,扣非净利润亏损4269.98万元、经营现金流净额-3.76亿元的核心数据,却暴露了这家老牌科技企业的深层危机。
图源:东软集团2025上半年财报
医疗健康业务增速归零、智慧城市盈利空间被压缩、盈利高度依赖政府补助与理财收益,东软的2025年上半年,存在“旧业务拖垮底盘,新业务未接接力”的隐忧。
01
传统王牌业务褪色:
医疗与智慧城市的双重失速
在东软的业务版图中,医疗健康与智慧城市曾是支撑营收的“双引擎”。但2025年半年报显示,这两大传统王牌已集体失速,成为拖累业绩的“重灾区”。
作为东软深耕二十余年的核心板块,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曾以“医保信息系统、核心诊疗系统市场份额第一”的光环稳居行业顶端。但本报告期,这份骄傲被无情打破:板块实现营收6.80亿元,同比下滑1.37%,成为四大业务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板块,终结了其持续多年的增长惯性。毛利率44.73%,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
图源:东软集团2025上半年财报
增长停滞的背后,是行业红利消退与内部响应滞后的双重挤压。医保信息化、电子病历等核心领域已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地方医保局预算收缩背景下,价格战成为常态。东软虽在报告期内新签近20个千万级项目,DRG/DIP领域新增20余份合同,但政府类项目固有的“签约-实施-确认”长周期特性,使得新增订单无法及时转化为营收,难以对冲存量业务的下滑压力。
作为第二大营收板块,智慧城市业务的表现更显尴尬,营收同比仅增长2.91%,远低于公司整体9.08%的增速,几乎陷入停滞。报告期内,该板块毛利率36.18%,同比下降5.2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业务结构的“低端化”倾向。财报显示,系统集成业务毛利率仅为12.22%,远低于软件服务的毛利率水平。这种“以集成冲规模”的做法,虽短期维系了营收体量,却严重拉低了板块整体盈利质量,形成“越做越薄利”的恶性循环。
02
新业务增长:
智能汽车业务的虚火与隐忧
在传统业务集体疲软的背景下,智能汽车互联板块以20.11%的营收增速成为唯一亮点,被东软管理层寄予“转型引擎”的厚望。但深入剖析财报数据会发现,这一增长极的盈利根基已经出现裂痕。
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存量订单的释放。报告期内,东软智能座舱产品定点金额同比增长50%,5G T-BOX等硬件产品随吉利、奇瑞等主力车厂的新车上市实现放量。同时,海外业务取得突破,为车厂海外车型提供的配套产品贡献了约15%的板块营收。
图源:东软集团2025上半年财报
毛利率的持续下滑印证了盈利压力。该板块毛利率14.26%,同比下降1.96个百分点。核心原因在于研发投入与收入增长的失衡:为布局A³舱行泊平台、NeuMind赋能体等新技术,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同比增加8.97%,但这些前沿技术尚未形成规模化量产能力。
与板块增速形成反差的是现金流表现。尽管营收增长20%,但该板块应收账款同比增加8.7%,达3.2亿元,反映出车厂回款周期拉长的行业共性问题。
03
财务报表:
非经常性损益撑起的虚假繁荣
东软半年报最具迷惑性的,莫过于“净利润5627万元”的表面盈利。但将财报数据层层拆解可见,这份盈利高度依赖政府补助与金融投资收益的“输血”,主营业务早已陷入实质亏损。
扣非净利润的表现暴露了真相:报告期内扣非后净利润为-4269.98万元,同比大幅下滑206.04%,意味着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东软的核心业务已无法实现盈利。支撑净利润转正的非经常性损益合计达9897万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5194.67万元的政府补助和3648万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二者分别占净利润的92.3%和64.8%。
图源:东软集团2025上半年财报
现金流的恶化则揭示了经营的真实困境。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76亿元,同比恶化1.93亿元。资金占用问题尤为突出:存货从43.87亿元增至49.64亿元,应收账款从17.99亿元增至19.55亿元,合同资产更是激增62.39%,从2.04亿元升至3.31亿元。三大科目合计占用资金达7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5亿元,而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仅增长9%,资金回笼速度远不及占用增速,导致运营资金持续紧张。
流动性压力随之陡升。公司货币资金从27.90亿元降至19.27亿元,降幅30.94%,而短期有息负债却从3.41亿元升至8.96亿元,增幅达162.7%。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从2100万元暴增至4.12亿元,增幅高达1887.65%。扣除1.13亿元的受限资金后,实际可动用的货币资金仅18.14亿元,虽能覆盖短期债务,但流动性缓冲空间已大幅收窄。
更值得警惕的是资产减值风险,报告期内资产减值损失达1.04亿元,同比增加4984万元,主要因“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增加,预示部分项目已出现进度滞后、成本超支问题,未来可能面临更大规模的减值计提。
图源:东软集团2025上半年财报
东软的业绩危机,本质是战略迷失的必然结果。为扭转增长颓势,公司近年来采取“收购扩张+技术押注”的策略,但从半年报看,这一战略不仅未能见效,反而加剧了业务失衡与盈利压力。
收购带来的商誉风险已浮出水面。报告期内,东软斥资3.63亿元收购上海思芮科技57%股权,同时收购云南慧彩科技51%股权,直接导致商誉从392.81万元激增至1.93亿元,增幅高达4818.28%。根据收购协议,上海思芮科技承诺2025-2027年累计实现净利润不低于1.2亿元,但若后续业绩不达标,将触发商誉减值。以当前1.93亿元商誉计算,若全额计提减值,将直接导致净利润亏损超1亿元,对本就脆弱的盈利构成致命打击。
参股子公司则成为持续“失血”的黑洞。财报显示,熙康、望海、融盛保险等参股企业报告期内分别亏损4889万元、2306万元、1942万元,通过权益法核算拖累母公司投资收益-1125万元。
图源:东软集团2025上半年财报
业务结构的失衡进一步恶化了盈利质量。高毛利的“自主软件、产品及服务”营收仅增长6.25%,且毛利率下降3.51个百分点;而低毛利的“系统集成”业务营收激增39.76%,但毛利率仅12.22%。这种“低毛利业务冲规模”的结构,直接拉低了公司整体盈利水平。
东软的2025年上半年,是中国老牌科技企业转型困境的典型样本,传统优势业务受行业周期与竞争加剧双重冲击,增长失速;新布局的战略业务尚处投入期,未能形成盈利支撑;财务层面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业绩,现金流与流动性风险持续累积。
对于东软而言,当前已走到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后续发展需重点关注三大核心指标:医疗健康板块能否通过订单转化实现营收回升,这直接关系到传统基本盘的稳固;智能汽车业务毛利率是否触底,决定了新增长极的盈利潜力;经营活动现金流能否改善,将成为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