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谈读书:不必给孩子看的名著(一)
第一本不必给孩子看的名著:《十日谈》。
大家都知道西方有2000多年的基督教史(2025这个纪年方式就是以耶稣诞辰年为起始的),基督教以《圣经》为依据,然而《圣经》是一本多义的书,这样,如何解释《圣经》,谁说了算,就成了重要的问题。
在基督教诞生之初,是耶稣的门徒建立并培养了初代教会,后来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圣经》以教会领袖的解释为准的规矩。然而这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在以信仰为核心的社会里,宗教是至上的,谁拥有《圣经》的解释权,谁就成了上帝的代言人,谁就有权决定人的生死。在西方历史上,教皇的权利一度堪比国王(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要看宗教发展的具体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政教合一。
基督教还有另外一个规定,就是信徒需要把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称之为“十一奉献”。这些奉献被用于救助穷人、赈灾、建设教堂、发放神职人员的工资等等。我们知道11后世纪的教会还发放赎罪券,让人们购买赎罪券来洗清自己的罪。
由于全民信教,全民收入的十分之一自然相当可观,更不要说还有赎罪券。谁能保证自己不犯点小错,谁不害怕死后下地狱,如此一来,教会掌握的财富可以说胜过国库。面对如此巨额财富,教会贪腐自然难以避免,教会走向堕落腐败成为人们对其不满的缘由之一。
其二是禁欲。基督教提倡保守的性观念、婚姻观念。婚前性行为是要下地狱的,惦记邻居的妻子是要下地狱的,耶稣甚至曾经说过“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此句可作为《圣经》的多义性的一例,如何理解这句话也是见仁见智)。可想而知,在长达一千五百年的中世纪中,在不少时代,在不少人的权利之下,人们过着极端禁欲的生活(历史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不能认为在漫长的中世纪禁欲主义观念是一以贯之被严格提倡与遵行的,但是按照人性的逻辑,一定有特别死板教条的人和时期)。
然而,总是会有人会提出质疑,教皇说的一定就对么?教会规定的一定就对么?人这样压抑自己的欲望是真理么?人们被压抑到一定地步,教会腐败到一定程度,反抗必然来临,物极必反。这就是后来的文艺复兴。
我窃以为,文艺复兴是人们要反抗基督教找了一块盾牌,也就是“我拿出古希腊文明的观念阁下如何应对?”,把老祖宗抬出来说事儿了,你说我提倡人的地位没根据,希腊老祖宗就是这么说的。(这种把老祖宗抬出来革新似乎是一种传统,康有为也干过,《孔子改制考》也是这个道理。)当然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深入研究过,不保证观点准确。
说了这么多,各位看官都看累了,一定要问,你不是要说《十日谈》吗,怎么大谈基督教,还不进入正题?各位看官有所不知,要说《十日谈》,必须从基督教历史谈起,因为《十日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反天主教”读物。
说反天主教有点夸张,不妨说它是讽刺天主教的一些迂腐以及腐败现象,并不是对这个宗教一杆子打死。
总得来算,这本书讲的什么呢?荤段子,荤段子,荤段子。充满了荤段子的凡人故事(反对禁欲),修道院的荤段子,讽刺教会神职人员愚蠢的故事(你不是自诩神的代言人么?),假信徒的故事(讽刺道貌岸然言行不一的信徒),以及一些逸闻趣事。
为什么不提倡给孩子读呢?这本书的性质,更适合作为人文资料,而非文学作品。我们给孩子读文学作品,是为了学习优美的语言,丰富想象力,增加审美素养,然而通通这些,这本书都无法提供。它确实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但如果说为了读逸闻趣事,大可以给孩子看别的书,毕竟《十日谈》的许多故事都包含了荤段子,或者宗教背景,不懂宗教背景也只会流于看热闹,还有一些充满了时代的偏见,比如认为一个拒绝男子追求的女性应该去死。
个人认为,孩子读这本书,很难吸取到什么营养,大学以后,为了丰富知识面,拿来一读即可。读完了,一可以吹牛,二可以把妹,三可以知道,我不必给我的孩子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