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雄戏狮甲走向石化王国——台塑的起家

500

1950年代,台湾正处于经济重建与工业化起步的关键时期。在政府的民营化政策推动下,位于高雄戏狮甲地区的台湾塑胶工业公司(简称台塑)应运而生,成为台湾石化产业发展的奠基者。

台塑的诞生不仅与美援密切相关,也是台湾工业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500

500

500

美援与台塑的诞生

台塑的前身是福懋塑胶工业公司,其创立源于美援时期第一个四年计划。

当时,台湾碱业公司(台碱)在生产烧碱过程中产生大量氯气,由于氯气市场需求有限,且具有毒性,处理成本高昂。经安会工业委员会提出利用多余氯气发展化学工业的设想,最终决定生产聚氯乙烯(PVC)。

尽管台碱和台肥公司积极争取公营此项目,但在美方支持下,经安会主委尹仲容等人坚持民营化方向。最终,在陈诚和当时财政负责人严家淦的支持下,PVC工厂决定交由民间经营。最初属意的投资者何义因担心市场消化能力不足而退出,最终由王永庆、赵廷箴等人接手,于1954年创立福懋塑胶工业公司。

500

建厂初期的挑战

台塑建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美援贷款虽于1954年获批,但因工程招标争议和设备进口延迟,直至1955年底才完成设备采购。此外,美国孟山都公司的反对甚至惊动美国国会,最终因政治因素未能阻止项目推进。

1956年,台塑高雄厂在戏狮甲动工,1957年3月完工,4月更名为台湾塑胶工业公司,5月正式投产,月产PVC 120吨。

然而,台塑初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生产规模小(日产量仅4吨),成本高,难以与国际竞争;二是台湾本地市场需求有限,产品滞销严重。国际市场上PVC每吨售价800美元,台塑因产量低、成本高,外销困难。

500

王永庆的策略

此后,政府通过多项措施协助台塑渡过难关:1958年,外贸易审议委员会允许台塑以外销所得外汇的80%抵扣进口原料税款,降低生产成本;同年,台塑被纳入外销贷款范围,缓解资金压力。

王永庆则采取三大策略扭转局面:

扩大产量,降低成本:1958年,台塑提出扩产计划,将日产量从4吨提升至19吨。通过两次扩产,1960年台塑产能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

开拓外销市场:1959年,台塑PVC开始外销至韩国、菲律宾等地,并逐渐扩展至越南、泰国、香港甚至美国。1961年,台塑外销金额达150万美元,较1960年增长显著。

整合下游产业:1958年,台塑成立南亚塑胶加工公司,生产PVC二次加工产品(如胶布、胶皮)。1961年,又设立新东塑胶三次加工厂,生产雨衣、尿布等日用品。通过降价促销(1961年PVC原料平均降价20%),台塑带动了下游加工产业的蓬勃发展。

戏狮甲的产业聚集效应

戏狮甲地区早已是台湾化学工业的重镇,台碱、台肥、硫酸铔厂均聚集于此。台塑选择在此设厂,充分利用了产业群聚效应。随着南亚塑胶、前镇碱厂(1965年)和前镇台丽朗厂(1967年)的建立,戏狮甲成为台湾石化产业的核心基地,奠定台塑石化王国之基础。

通过扩产、降成本、拓市场和完善产业链,台塑逐步摆脱困境,成为全球PVC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1960年代,台塑产能从最初的月产120吨提升至2100吨(1963年),奠定了其在台湾石化产业的领导地位。尽管后来华夏塑胶、国泰塑胶等竞争对手出现,但台塑凭借先发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台塑的起步不仅是台湾民营经济的成功范例,也是在一个特殊年代下美援时期工业化战略的典型成果。从戏狮甲出发,台塑逐步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石化企业,为台湾“石化王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