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乘务员怎么能有自己的生活呢
不得不说,个别公司的客舱部门,是真的对员工好。好到你只要睁着眼就能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比如那老掉牙的“出港检查”——飞航班前,领导担心大家业务松懈,守在准备会桌上提问,从早到晚,不辞辛苦。
答不上来?不要紧,领导体贴地记下来,等你飞完再问你一次。你看,这得是多么负的责任啊。
再如“飞前拉群”。别的行业,群消息一到晚上就渐渐安静了——下了班能不理就不理,但我们不一样。
领导生怕大家夜生活太无聊,飞完航班的日子太枯燥,明天你要飞,今天就把你们全部组员拉个群,统一定点进行“业务提问”。
你刚收拾完箱子,正准备喘口气,一个新群嗡就蹦出来就弹出来:现在开始提问。
答不好?你怎么能答不好呢?领导牺牲了自己的时间来提问你,你怎么能不会答呢?这才叫真正有责任心的公司,时时刻刻都想着你。
有人说,这样没有生活。错了,这不叫没有生活,这是公司在帮你实现“工作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颗粒度拉到最细,从你落地到回家睡觉,全链路覆盖,一个闭环打到底,确保你的上下游场景全部在线。
你以为下了班能断线?
不存在的。公司帮你做好了“场景延展”,把飞行场景和私生活打通,实现了24小时“无感切换”。
有的互联网大厂整天吹“全域运营”“用户心智占领”,其实比起我们航司的“员工心智全覆盖”,那都小巫见大巫。
人家最多做到996,我们这边直接把你的饭点、睡点、休息点,全部转化为“碎片化学习节点”,真正实现了“全触点管理”。
你说你想休息?对不起,闭环里没有“休息”这个选项。你说你想有点私人空间?对不起,颗粒度已经下沉到家庭场景,你的生活早就被纳入全链路KPI,跑不掉的。
所以啊,这不是没有生活,这是公司给你做了一个“工作-生活一体化解决方案”。别人做数字化转型,我们做员工生活数字化占领;别人喊着要场景融合,我们直接把你的人生都融合掉。
这不叫失去生活,这叫“战略级协同”。
有人说,大厂苦,大厂累、996、大小周。可是和我们比,那顶多算是轻量级迭代。
大厂再怎么996,周末偶尔还能见见太阳。我们呢?这边航班飞完刚到家,那边手机已经被拉了群准备接受提问,时刻等着“飞行前摸底考试”,实现业务场景延展。
人家大厂人至少能靠加班费安慰自己。我们乘务员呢?飞航班小时费算钱,可“被提问”“被检查”“被群考”有没有补贴?没有。你贡献了时间,贡献了精力,贡献了生活,最后被包装成一句高屋建瓴的价值宣言:这都是是为了安全。
当然,站在公司角度看,他们也不容易。毕竟,民航业安全是第一要务。可奇怪的是,安全培训难道不应该靠正规的课程、科学的训练吗?为什么要靠提前拉群、反复提问来维持?
如果说这是因为“怕员工偷懒”,那说明他们从根子上就没把乘务员当作有责任心的职业人来看,而是当成了随时需要鞭策、拷打的学生。可是别忘了,乘务员不是学生,他们是成年人,是职业人,是承担民航安全与服务责任的最后一环。
这种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提问式管理”,带来的不是专业提升,而是持续的焦虑。明天要飞,今天就得时刻准备被抓去答题,明天到了准备会上,再问一轮。哪怕下了班,心里也难以放松。长期如此,心理疲惫、身体疲惫,难道不是安全隐患?
乘务员早就够辛苦了。别人看见的是在客舱里笑脸相迎、端茶送水;看不见的是昼夜颠倒、时差紊乱、被旅客责骂时还得忍下委屈。
本来睡眠质量就很差,可现在还要接受精神上的多重打压。
这样的管理方式,真是让人肃然起敬。公司不仅榨干了你的体力,还慷慨地顺手拿走了你的生活。
有人会说,这是对乘务员高要求,是为了锻炼专业能力。是啊,没错,要求高总是没错的。可问题是,这种“高要求”是不是走了样?
真正的专业,是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和实操里,而不是把下班后的私人时间掰开揉碎再占用。真正的责任,是在制度和流程里保证安全,而不是在员工的生活里无限加码。
安全靠的是科学,而不是折腾。倘若真能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群提问”把安全水平提升上去,那干脆别复训了,天天开会答题不就好了?
所以啊,当你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一条条群通知的时候,不禁会感慨:是不是乘务员不配有自己的生活?
答案显而易见——当然配。只是有些公司,偏偏觉得你不该有。
你想下班休息?不行,公司要你学习。你想陪伴家人?不行,公司要你背题。你想喘口气?不行,公司要你保持紧张感。
这样的逻辑下,乘务员最后剩下的,只能是工作。生活?对不起,已经没收了。
不得不说,这样的管理真的令人感动。
你累不累不重要,你有没有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完成了它们的任务,领导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浓墨重笔,写得心满意足,写得感恩流涕。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