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等古迹的避雷防灾措施可以做得更好

  在一年八天的内地国庆中秋「黄金周」假期,及澳门特区也有国庆和中秋节翌日的假期,澳门出现了「双向奔赴」的人流。一方面是大量的内地游客涌来澳门度假旅游,即使是澳门曾经一度因为台风「麦德姆」袭澳而高悬八号风球,来澳旅客人流还是「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而澳门居民也同样是北上旅游消费,或是步行过关,或是以「粤澳两地牌」、「澳车北上」及「横琴单牌车」过境。这充分显示,「大湾区生活圈」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内地游客来澳,其中部分免不了「从俗随大流」,到大三巴牌坊游览一番,因而大三巴牌坊每天都是人头涌涌。有关注澳门时事新闻的内地朋友注意到,曾经遭受雷击的大三巴牌坊,已经安装了避雷设施,认为这是作为被名列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的应有保护措施。

  不过,此前曾经有澳门居民认为,大三巴牌坊的避雷设施,是直接安装在大三巴牌坊的主体上,较为显眼,可能会影响大三巴牌坊的原真性。对此,文化局长梁惠敏曾经作出解释,文化局是在首先委托设计单位编制多个方案,且论证了一段时间之下,咨询国家文物局辖下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意见,才安装此避雷设施的,虽然对大三巴牌坊有少微的影响,但不会造成太大影响,首先要考虑文物的安全。梁惠敏坦言,现时见到的设施其实是「折衷方案」,不安装避雷系统当然可以「最原真性地呈现大三巴的様貌」,但亦要考虑文物的安全,需要取得平衡。而现在采取的是「可逆方案」,不是「入侵式安装」,没有对大三巴造成物理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改良,若日后出现优于现时且影响较少的方案,到时可以更换。

  其实,即使是在内地及台湾地区,以至对保护文物古迹极为用心的日本,在采用避雷措施方面,都有使用类似澳门大三巴牌坊的设施,因而澳门对大三巴牌坊所采用的方案,难以非议。当然,可以做的更好,包括在大三巴牌坊周边安装高杆避雷针,既可对大三巴牌坊产生避雷效果,又可避免在牌坊主体安装「额外」的设施。

  再其实,这是「历史的遗憾」。如果当年葡国传教士安文思神父,在从澳门前往内地进行传教之后,能够将其发现的中国古典建筑物的避雷技术引进澳门,并使用于当时已经基本完工的圣保禄学院教堂的兴建过程之上,即使是后来躲不过大火灾而徒剩下其石质前壁亦即大三巴牌坊(其实这也是「缺陷美」),也可以避过后来的雷击,当然就更是无需安装多少有一点影响大三巴牌坊视觉原真性的避雷设施。

  实际上,安文思神父于一六三九年抵达澳门之后,就曾在圣保禄学院教授哲学一年,后入四川传教。一六四八年进北京,与利类思共同创建东堂。由于清朝康熙大帝崇尚西方科学技术,因而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教授和西方科技的传教士,如利马窦、南怀仁、白晋等,也包括了安文思神父。其死后,康熙帝赐给他墓碑一块,还为他撰写了墓碑碑文,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示尊重。

  安文思神父在华三十七年间,先后完成了两本着作:《论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和《中国的十二大奇迹》。一九五三年洛德•罗伊在其撰述的《镜中的中国》一书中征引了安文思书中许多内容,如中国古建筑物的防雷,原文如下:「用琉璃瓦做成的屋顶犹如玻璃一样闪亮。屋角以动物头上角须形式直指天空,这些动物是以该帝国中最受尊崇的龙装饰的。屋顶的形状类似于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帐篷固定在一个矛状物上,它们的各个角度是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现在以砖瓦砌成的屋顶仍然模仿汉代人的建筑。巨兽的舌头指向空中,其腹内穿过金属条,金属条一端插入地里。这样,当闪电落在屋上或皇宫时,闪电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通路,并且直奔地下而消散,因而不致伤害任何人。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民族极有智慧,他们知道,如何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将美和实用结合在一起,如何将聪明睿智寓于精致的工艺之中。」

  而中国近代的古建筑研究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一书中的《营造法式》所表述,在最高级别的庑殿和歇山式建筑物上,为显示其尊贵同时又起到瓦筒钉帽作用而使用了吻兽,如最高级别的太和殿上,除正脊两端各有一重四吨的正吻外,在垂脊端上有由嘲凤(龙子之一)、凤、狮、海马、天马、狎鱼(鳖)、狻猊(披头)、獬豸和和斗牛九件吻兽加上带队的骑在小兽上的仙人(行什,猴的形状)组成一队吻兽。安文思所指的龙舌金属条,应该就是把角的嘲凤的舌头,这是接闪器。腹内的金属条即引下线,且其另一端插入地中(接地)。这与富兰克林的外部防雷装置完全一样。而安文思所说的「美和实用结合在一起」,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极有智慧」。

  而澳门的重建圣保禄教堂工程,虽然是在一六零二年开始的,但其教堂前壁工程直至一六四零年才完工,前壁上的雕刻及塑像则是在一六四四年完全补上。因此,安文思神父的发现,与现为大三巴牌坊的圣保禄教堂重建工程的前壁的兴建,是错过了时机。

  随着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雷电灾害对建筑物,尤其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和文物古迹造成的威胁日益突出。古建筑不仅在结构上十分脆弱,而且其历史原貌和文物内涵极易因雷击、雷电感应及接地不良而受损。尤其是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大多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其结构和装饰多采用传统工艺,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发生雷击,可能引起局部火灾、结构破坏、文物局部熔毁甚至整体损毁;同时,雷击所产生的过电压和感应电流也可能通过导电构件传导至内部文物,使其受到损害。因此,构建一套高效、可靠且适应古建筑特殊性的防雷接地系统,不仅是保护文物安全的技术要求,也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举措。

  因此,国家先后制定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和《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两项标准。其中的《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文物局提出,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起草。此标准规定了文物建筑的防雷分类、防雷工程勘察设计、安装施工及维护与管理的要求。适用于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的雷电防护。其它不可移动文物中的文物建筑可参照执行。该「技术规范」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必须充分考虑古建筑的保护性要求,采取「非侵入式」、「可逆性」和「保护原貌」的防雷技术措施。对此,澳门特区不妨也参照《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根据澳门特区文物建筑的特点,制定自己的《被评定的不动产防雷技术规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