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落苏
今天聊聊茄子。我很喜欢吃茄子。大家拍照时也爱比个剪刀手或比个心说一声茄子。
话归正题,先说这个茄字,汉代的说文解字:茄,夫渠茎。夫渠即芙蕖,荷花。夫渠茎,就是荷花茎。
成书于公元304年的《南方草木状》(西晋·嵇含)中,明确记载了“茄树: 交广草木,经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种茄宿根有三五年者。渐长,枝干乃成大树。每夏秋盛熟,则梯树摘之。五年后,树老子稀,即伐去之。”说明在当时的岭南(交趾、广东、广西)地区,茄子已是常见的植物。这是中国文献中关于茄子最早的确切记载。有人质疑说茄子不是一年生的吗,茄子不是只有50-100cm高吗,怎么可能长到需要树梯子采果子,还是宿根有三五年者,或许是别的植物。不过已经有湖北男子证实了,茄子种5年真的能种成树。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公元6世纪)中,不仅专篇论述了茄子的种植方法,还提到“种茄九月熟,……中国种者无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这表明在当时,茄子在长江流域已普遍种植,而在北方还比较少见。
唐代学者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道:“茄子,本莲茎名,草茄反。今呼伽,未知所自。……又有一种,来自新罗,色稍白,形如鸡卵。” 这说的是在唐代,先有伽这个称呼,后来才改成茄,但不知道茄子来自哪里。这印证了上面"中国种者无几"的说法。你看唐人在长安就少见多怪了吧。
殊不知在江南,茄子早已广为种植,更在吴语中被称为“落苏”。
落苏可能源于古越语。古越语中lo(落)意思是圆形。苏可能意思是紫色。茄子和紫苏的茎干、叶脉都是紫色的。落苏的意思就是紫色的圆果子。汉武帝先迁东瓯、后迁闽越到江淮,推动了吴越融合,可能把落苏这个古越语融合进了吴语。
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茄子都是圆茄。后来才出现长条形的品种。这可以算是旁证。
有人说落苏可能原本是酪酥,说烧熟的茄子像奶酪一样酥。我认为这是附会。毕竟吴地传统上不产奶,民众对奶和奶制品不熟悉,不可能用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另一种事物。
还有人说落苏可能是为了避讳。因为吴越国君钱镠的儿子是瘸子,茄子和瘸子音近,为避讳改叫落苏。不过瘸子在吴语中说翘脚。避讳说也不成立。
落苏如果源自古越语成立的话,说明古越族人很早就已经种植茄子了。
今天,植物学家还在争论茄子的起源地。这个我就不展开说了。因为我不懂,省的露怯。反正被认为最可能是起源地的南亚东南亚,茄子的品种没我们中国多。他们只有圆茄子和卵形茄子,我们圆茄、卵茄、条茄、长茄、紫茄、青茄、白茄一大堆。
对了,茄子拉丁文 solanum 正好是"落苏"倒过来的“苏落”。嗯,这只是个巧合,不必过多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