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空乘,其实没有指望一定被人理解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她是扬州人,在南京飞。

我问她说,南京离扬州,高铁多久啊?

她说,四十分钟吧。

我说那很好啊。

她又说,从机场打车到高铁站要半小时呢。

我算了下,说七十分钟,其实也算近了,能随时方便回家也是一种底气。

她不可置否,只发了一个撇嘴的表情。

好像每年一到秋冬季,我就想写一下这个话题——关于那些在外乡的乘务员们。

对很多人来说,乘务员都是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我也是。

从一个学生到一名空乘,其间种种早被时间冲淡,只记得当飞行的疲惫遇上现实的无助,很难感觉自己被这座城市欢迎。

有天傍晚落地,公司基地里人群稀稀拉拉,我拖着飞行箱还了护照,手机响了——是物业打来的,很凶地说为什么打不通你电话,你家水龙头是不是没关,都流到人家楼下了。

那一瞬间,我没有太多情绪。

我都离开家四天了,我怎么会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我当然不想,可又能怎么办。

我只是默默地把耳机音量调小两格,收了收风衣的领口,走进了夜色。

那天刚下过雨,地面潮着,风里带着青草味和楼道发霉的水泥味。

我穿着制服站在便利店门口,想买两瓶啤酒,却看着货架发了会儿呆。

想到家里可能的画面,突然没了喝的脾气。

鼓起勇气,打开家门——地上一点水渍都没有。

邻居客气地上来查看,物业也表示抱歉,不知道是哪根水管出了问题,总之与我无关。

只是从那以后,每次飞行离家前,我都会下意识检查水龙头、窗户、燃气开关好几遍。

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有一天看到满地污水,我该怎么办。

没有谁教过我们怎么独自在一座城市生活。

培训中心的教员也没有告诉我们,飞行完不是终点,落地之后还有另一种战斗。

节假日——其实最开始我们也没觉得怎样。

毕竟刚入行时,总想着“早飞早晋级”。

可后来,随着年龄渐长,当朋友圈里的人开始晒团圆饭、晒月饼、晒全家福时,才慢慢意识到,我们缺席的,是那些不会重来的瞬间。

跨年夜在三万英尺上广播“新年快乐”,除夕夜关舱门前对爸妈说“放心都很好”,中秋夜看着机舱外那一轮月亮,心里想的却是:这一刻,家里人是不是也在看同一轮月?

外乡空乘,其实没有指望一定被人理解。

只是偶尔真的会羡慕那种“正常生活”。

飞来飞去,住来住去,备上的航班、旅客的情绪、永远放不完的行李、永远不变的内卷,还有那些一遍遍重复的问候语和广播词——都像是一种精准而重复的磨耗。

生活总是在一点点地变轻。

轻到只剩下行李箱的轱辘声,还一直响着。

有时候飞完一个航班回到家,不想吃饭,不想喝水,不想开灯,就沉默地坐在沙发上,也不知道该等什么。

但我知道,哪怕这世界的每一次温柔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也还是值得期待。

我们从来不是为逃离而出发,我们都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回家。

那一轮月亮,照着所有未能团圆的航班。光从天边出发,也在替我们奔向家的方向。

祝每一个还在飞的你,中秋快乐。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