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五大道到加勒比海:特朗普的“杀人执照”正式启用
从第五大道到加勒比海:特朗普的“杀人执照”正式启用
撰文:雅礼学人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还记得那个经典的特朗普式宣言吗?——““我就算站在第五大道中央朝人开枪,也不会失去任何选民。” 此言曾被许多人视为政治狂人的呓语,付之一笑。如今,我们惊恐地发现,这绝非戏言,而是其执政哲学的核心预告。现在,他将第五大道的试验场,搬上了国际公海,子弹射向的,不再是想象中的纽约路人,而是委内瑞拉沿岸活生生的渔民。
过程:当渔船沦为“毒品恐怖分子”的靶场
想象这一幕:委内瑞拉附近公海,一艘普通渔船正在作业。美军战机或舰艇骤然出现,未予警告,未行登检,更未出示任何确凿证据,便直接发射导弹或炮弹。转瞬之间,渔船化作火球,船上四人——被政府单方面贴上“男性毒品恐怖分子”标签——葬身大海。这并非虚构,而是过去一月内,真实上演四次的“反毒军事行动”。总计二十一条人命,在总统特朗普的真相社交帖文里,被简化为“阻止了足以杀死5万人的毒品”的功绩;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则轻描淡写地汇报着“零美军伤亡”。
没有审判,没有程序,没有证据。唯有总统的一纸命令,与一颗呼啸的导弹。当被问及合法性时,副总统万斯的回应是:“我不在乎。” 这赤裸裸的蔑视,无异于宣告:“我做了,你能奈我何?”
动机解剖:毒品幌子下的多重算盘
特朗普政府为何如此热衷在公海推行“炮舰外交”?其动机盘根错节,远非“反毒”二字可蔽之。
1. 权力展示与“杀人执照”的兑现: 此为核心。最高法院在“特朗普诉美国案”中,为总统的绝对权力大开绿灯。彼时大法官们提出的“海豹六队暗杀政敌”假设,被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斥为“散播恐惧”。然而,特朗普正以实战测试权力的边界。他在向世界,尤其是国内政敌宣告:看,我言出必行。最高法赐我“免死金牌”,岂能不用?这正是“第五大道开枪”理念的国际升级版——“执照在手,生杀予夺,只需一顶‘恐怖分子’的帽子。”
2. 个人夙怨与地缘图谋: 毒品仅是幌子。关键人物国务卿卢比奥与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素有私怨,一心复制“伊拉克模式”颠覆其政权。利用“马杜罗指挥贩毒”这一连美国情报机构都否定的虚假指控,他得以将军事行动步步升级,最终剑指马杜罗本人。这不过是一出自导自演的“洗衣粉”闹剧重演。
3. 种族主义与排外情绪的宣泄: “移民沙皇”斯蒂芬·米勒的身影再度浮现。特朗普首任期内,他便曾天真而残忍地发问:“为何不直接击沉载着移民的船?” 当时法律尚是阻碍。如今,最高法院裁决扫清障碍,其黑暗幻想终得实现。惩罚“外国毒贩”,完美契合其极端的排外意识形态。
4. “战利品归于胜利者”: 此乃最原始的掠夺逻辑。《纽约时报》一语道破:委内瑞拉坐拥石油、黄金、矿产。一旦该国政府倾覆,社会陷入混乱,谁有能力攫取这些“战利品”?自然是扣动扳机的“胜利者”。反毒是假,夺宝是真。
结语:法律碎屑与失声的军魂
法律专家杰弗里·科恩的警告振聋发聩:特朗普的行径非在“挑战极限”,而是在“将其撕碎、碾为齑粉”。
更令人心悸的是军方的沉默。我们曾被告知,军队有责任拒绝非法命令。如今,我们目睹的,是高效的杀戮与机械的汇报。在“总统绝对豁免”的护身符下,法律制约形同虚设,内部制衡悄然失声。
从纽约第五大道的狂言,到加勒比海上的真实屠戮,特朗普完成了其权力哲学的实践闭环。他正以血与火证明:当一国元首自恃手握“杀人执照”并肆意行使时,法律、道德与国际准则,皆可在其炮火下灰飞烟灭。而我们,正被迫成为这场恐怖实验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