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指数在急剧升高,和平已成问题

当前台海局势的紧张升级确实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战争风险的高度关注。从日本自民党新任总裁高市早苗的极右翼立场,到中国在台海周边的常态化军事演训,再到美国对台政策的战略调整,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区域安全形势进入敏感阶段。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治挑衅与军事博弈的恶性循环

高市早苗的当选标志着日本保守势力的进一步抬头。她不仅继承安倍晋三 “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 的错误论调,更提出 “日台互保” 的危险概念,并主张修改宪法第九条以赋予自卫队 “先发制人” 权。这种政治冒险主义在 2025 年 4 月率团窜访台湾时达到顶峰,与赖清德当局的 “倚日谋独” 形成呼应。对此,中国通过东部战区在台岛周边组织联合演训,首次公开山东舰航母编队参与实战化演练,展示了 “外阻内封” 的战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演训中轰 - 6K 战机携带鹰击 - 21 空射弹道导弹,其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可有效压制美军介入,形成对 “台独” 势力的直接威慑。日本的政治挑衅还体现在经济领域。2025 年 9 月 30 日,日本经济产业省以 “供应链安全” 为由,将多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这种技术封锁与军事冒险形成联动效应。中国商务部迅速启动《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调查,并加速推进光刻胶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目前国产光刻胶市占率已从 5% 提升至 25%,这种 “反制 - 替代” 模式正在重塑亚太产业链格局。

二、美国战略转向的双重影响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呈现 “交易化” 特征。一方面,其政府暂停批准 130 亿新台币的进攻性武器军售案,并暗示可能在 APEC 峰会期间与中方讨论 “支持和平统一” 议题;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关岛、菲律宾基地建设,构建 “印太防御弧”,试图以区域联防替代对台直接军事承诺。这种战略调整源于美军对台海冲突成本的重新评估 —— 兰德公司 2025 年报告显示,美军干预台海的战损率可能高达 30%,且需消耗亚太地区 70% 的弹药库存。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台海风险。尽管特朗普政府降低了对台军售层级,但仍通过 “不对称防御” 策略向台提供鱼叉导弹、海马斯系统等便携式武器,这种 “低成本介入” 既维持了对台 “战略模糊”,又为未来局势埋下隐患。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推动美日韩澳 “芯片四方联盟” 扩大至军事领域,试图构建 “亚太小北约”,这种军事同盟化趋势可能打破地区战略平衡。

三、法理与民意的双向制约

从国际法层面看,《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明确规定台湾主权归属中国,而中国《反分裂国家法》为采取非和平方式提供了法律依据。2025 年 4 月的联合演训中,解放军战机突破台岛 20 海里 “防空识别区”,这种常态化的 “法律边界测试” 正在重塑台海法理秩序。与此同时,台湾民意的 “去中国化” 趋势出现拐点 —— 台湾民意基金会数据显示,2025 年 4 月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从 33% 降至 24%,对 “倚美谋独” 的质疑声显著上升。然而,民进党当局仍在制造民意对立。赖清德 2025 年 3 月抛出 “因应五方面威胁” 的 “17 项策略”,将大陆界定为 “境外敌对势力”,并推动 “全民防卫动员法” 修法,试图将台湾社会全面纳入 “战时体制”。这种 “以武拒统” 的冒险行径,与两岸民众渴望和平的主流意愿背道而驰。

四、危机管控的现实路径

尽管局势严峻,但各方仍存在战略回旋空间。中国始终坚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2025 年 9 月 24 日驻日大使吴江浩在 “日本塾” 演讲中,再次呼吁日方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军事层面,中国通过 “区域拒止 / 反介入” 能力建设,已形成对台海的 “全域封控” 能力,但仍保持 “不打第一枪” 的克制姿态。国际社会的斡旋作用不容忽视。韩国、东盟等经济体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明确反对单边管制,这种 “中间力量” 的存在为危机降温提供了可能。日本国内也出现理性声音,部分学者指出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 “天真过头”,其极端立场已使其难以获得与中国领导人对话的机会。当前台海局势的本质,是 “台独” 分裂势力与外部干涉势力的勾连挑衅,同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之间的较量。尽管战争风险因多重因素叠加而升高,但和平统一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挫败任何分裂图谋,同时始终敞开对话协商的大门。国际社会应秉持一个中国原则,共同抵制 “台独” 行径,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所言:“‘台独’挑衅一日不止,反独惩戒一刻不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