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lactuca

萵苣,菊科萵苣屬,原產地中海沿岸。约唐代传入中国。

萵苣茎叶斷口會流出乳白色汁液,像牛奶,莴苣的拉丁语 lactuca 词源上正是来自 lac(牛奶)。lac 还衍生出意大利语 latte,现在都爱按港式翻译为不知所谓的拿铁。咖啡拿铁Caffe latte,其实就是意式浓缩咖啡加牛奶。

萵苣大约在公元7世纪 唐代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人或许按 lactuca (lak-tu-ka) 的尾音u-ka,音译为音近的 莴ua 苣 ghia。

莴苣原本可食用部分是叶子。

目前能找到的关于唐代莴苣最直接的描述,来自唐代医学家和饮食学家孟诜的《食疗本草》:

“莴苣,冷。补筋力。利五脏,开胸膈拥气,通经脉。叶:主目昏,产后乳汁不通。”

强调食叶:文中特别提到了“叶”的功效,这说明在唐代,叶子是莴苣最主要、最被关注的食用部分。如果当时已经有非常发达的茎部,文献中理应会像记载叶一样,特别提及茎的药用或食用价值。   

未提及茎干:记载中完全没有描述其茎干的形态,这强烈暗示当时的莴苣茎部并不突出,属于正常形态,没有引起古人的特别关注。

就是说,唐代的莴苣更像今天的生菜、油麦菜。

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就已经出现了“生菜”的记载。但它当时主要指“生食的莴苣叶”。

“莴笋”这个明确以“笋”形容其茎部的名称,直到明代才在文献中稳定出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莴笋”得名于其茎部“形似笋”。这个名称的诞生,本身就标志着一个关键转折点——此时,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茎部膨大的突变品种已经被人们发现、培育并广泛种植,成为了餐桌上的新宠。

反观地中海北岸这些地中海饮食国家,并没有莴笋这种茎干膨大可食用的蔬菜。

现在在中国,莴苣、莴笋已经专指茎干膨大可食用的莴苣属植物。叶片狭长坚韧的被称为油麦菜,叶片宽大脆嫩的被称为生菜。生菜有散叶生菜和球生菜。球生菜是当年汉堡包、肯德基进入中国时的引进品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