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字营销文学,越来越搞笑了
作者:雷斯林 公众号:为你写一个故事 / raistlin2017
放国庆长假了,有的公司福利不错,直接给了15天。
可我一看,喜报右下角标明:15天是目标,实际放1天。
好家伙,耍人呢,但这就是现在的小字营销文学。
很多大厂在推广产品时,用大字吸睛,小字来免责。
网友见多了,难免产生逆反心理,于是他们选择玩梗了。
比如国足勇夺世界杯冠军,其实是目标成为。
比如说自己现金王,也是目标成为。
复杂点的就说自己是卖掉手机4000台的业界单王,这里4000台是目标,与真实数据无关。
至于业界单王则是他的网名。
越玩梗内容和素材也越丰富。
有的段子说,本店店面是纯金打造,纯金是员工名字。
他们还会调侃道,自己有的是钱,可以全款拿下保时捷旁边的自行车。
反正怎么小字怎么来。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处女座。
可见小字才是核心科技,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这招其实我们也很熟悉。
有的小摊会标榜自己被《舌尖上的中国》“差点”推荐过;
有的房企会告诉你买房送(非机动车)车位;
告诉你延期交付,赔你首付(10%)。
各有各的套路,商业上尔虞我诈的手段不过如此。
这时候你可能想问,这是文字游戏吗?
一开始是不算的。
因为广告里的小字本意是在放大产品卖点的同时,规避广告法风险,是合理操作。
还要防止有的顾客胡搅蛮缠。
你总不能让瑞幸在小黄油拿铁里塞一位总统吧。
所以小字营销是情有可原的,但它怎么出现了违法嫌疑呢?
关键在于是否构成“实质性误导”。
简单来说,你有小字没关系,但如果消费者只看到大字,没看到你的小字,就误以为产品跟口号里说的一样,那你就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宣传。
所以理论上来说,小字其实不小,该怎么显眼就怎么显眼。
但现实可能不是。你都不知道有的广告有多不容易看到小字。
比如,疑似某大厂高管最初发的图片里,自己的水印挡住了自家的小字,那这谁能第一时间看清呢。
比如,某茶饮强调瘦瘦轻盈,但它其实说的是瓶子形状,而不是功能,这谁能第一时间想到呢?
而且逻辑上也有问题。
所谓的“目标成为”其实是“不是”,不是的话,却拿来当宣传,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所以看似你免责声明了,但依然可能没用。
而且用户还真可能告赢。
某某“控控片”,大字上说了“阻断66%碳水、60%糖分”等减肥功效,小字上却标注“非产品功效”。 消费者不仅没看到,吃了后发现没效果,还有不适反应。
他们就去投诉虚假宣传,现在监管部门也受理了。
某某网盘,一开始让消费者花0.3元体验一天会员,但页面用不起眼的灰色小字写着“到期自动续费”“开通即同意协议”。
没注意的人第二天被扣了29.9元,之后连扣7个月。这次唐某不忍了,他发现后就去投诉,法院判公司没尽到显著提醒义务,支持退款。
这些案例表明:法院对小字陷阱的容忍度极低,尤其是涉及消费者核心权益的条款。
国外也如此。
2025年,加拿大Sobeys等超市被曝光在一些商品上用大字号枫叶标志标注“加拿大制造”,但瓶身小字却写明是进口产品。
消费者投诉后,加拿大食品检验局介入调查,耗时四个月要求超市修改标签,未开出罚单。
所以不是法律包不包容的问题,而在于你告不告;
你告了后,还要看对方改不改。
问题本身就蛮复杂的。
在输赢之外,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常常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小字营销文学无形中制造了商家和消费者的对立。
不是一家,而是所有。
因为它让营销成了找茬游戏,消费者只会养成对所有广告都怀疑的习惯。
大家以后买东西都带着放大镜,那利好谁了呢?
你觉得小字文学够离谱了吧,事必提及同行更是常见招数。
你外国牌子车的性能不像我的,至于车子是不是二手就不管了。
你的卡车都撞不动我的SUV,至于卡车是不是正常状态就不管了。
你用军机当背景我也可以,至于我是不是真可以不管了。
也许国产车已经实现了外道超车,但我始终不知道为啥会变成这个样。
要知道,去年我们智能手机厂商的全球出货量占比超过了50%,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更是占全球总销量的70%。
大厂们也已经世界知名了,不是初创期那种生死存亡的状态了,理论上也应该注意点社会影响吧。
市场规律始终是质量为王,如果你在营销上投入经费,意味着花在研发和售后上的钱可能就少了。
所以在浮夸营销上能收收就一收吧。
毕竟在海外基本不会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