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科元: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建革团队推动电白沉香“药食同源”

2025年9月11日张建革教授率领专家团队抵达茂名市电白区,开展沉香产业专题调研。此次考察旨在破解奇楠沉香在“药食同源”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推动产业从标准化种植到高附加值健康产品的全链条布局注入新动能。

500

深入一线,把脉产业发展实情

当天上午,在张建革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先后走访了曙光农场奇楠标准化种植基地、沉香山森林公园、维度沉香珠链加工厂、沙垌沉香交易街及沙垌沉香中心。通过实地调研,团队系统了解了电白沉香产业在种植、嫁接、加工、品牌建设及市场流通等环节的发展现状、技术需求与现实挑战。

500

聚焦“药食同源”,共绘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下午,“药食同源·沉香赋能——茂名市沉香药食同源及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交流会”在沙垌沉香中心举行。与会代表围绕沉香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500

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建革教授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她系统介绍了国家“药食同源”申报路径,详细阐释了沉香的历史文化、药用价值及其药理特性,并结合国际新药研发案例,指出在中国研发一款新药约需十年时间、投入资金约两亿元人民币。她提出,以“药食同源”理念拓展中医药大健康与香生活新赛道,有望形成沉香产业链的新集群,为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500

会上,电白区沉香协会会长、沉香联合会名誉会长汪科元作了发言。他首先梳理了电白沉香深厚的文化根基:2012年,电白被授予“中国沉香之乡”荣誉称号。早在1500多年前,岭南圣母冼夫人便以香囊驱蚊疗伤、调理水土,其所用原料即为茂名伽楠香(又称奇楠);晋代名医潘茂名也曾以沉香配方炼制丹药,救治百姓、抗击瘟疫。据《隋唐嘉话》记载,冼夫人之孙冯盎曾与唐太宗李世民论及沉香,印证了大唐“沉香亭”与杨贵妃的历史佳话。

此外,汪会长引述1960年版《中药材手册》指出,茂名(电白)是伽楠香的主要产地之一。古医籍《本草备要》记载,医圣汪昂善用伽楠香配方治疗疑难杂症,称其“和气开胃,下气辟恶,通窍醒神”。1938年上海《申报》刊登的北平药局广告显示,绿油伽楠香每两售价四十五元(约合现人民币500元),而同期冬虫夏草王仅售二元二角,可见伽楠香药用价值之高。

汪会长特别就品种名称作出说明,指出市场上通称的“奇楠”在电白并无历史记载,实为同音“茄南”,正确命名应为“茂名伽楠香”。他强调,电白作为道地药材产区,应正本清源,明确“伽楠香”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历史地位,突出其“贡香”品质与宫廷御用的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香文化。

针对近期媒体曝光的观珠镇部分商户“以次充好”现象,汪会长表示,这恰恰为坚持真沉香的香农提供了发展机遇,有助于推动行业自律与品牌提升。

汪会长还提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魏建和研究员在多次产业会议中强调,“沉香的药用价值与健康价值、香生活才是发展产业的灵魂”。魏研究员团队于2014年在北京发布沉香抗“抑郁症”新药研发信息,目前已进入国家三级临床试验阶段,如获批准,将为沉香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汪会长指出,张建革团队的到访,聚焦沉香“药食同源”与大健康产品研发,是对电白沉香药用价值与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也是对近期市场乱象的正面回应,得到了地方政府与广大香农的积极响应。

500

科技引领未来,共筑沉香产业新篇章

此次张建革团队与电白的深度互动,不仅是高端科研力量与地方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更是推动电白沉香产业迈向科技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通过实地调研与专题研讨,团队广泛收集了一线产业信息、种质资源数据及嫁接技术需求,为后续产学研合作、攻克“药食同源”技术难题、开发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500

值得一提的是,张建革团队在总结发言中特别肯定了由国家多部委立项扶持、财政拨款建设的沉香山绿色生态基地。她指出,基地内由启功教授题写的“沉香山”巨石及其背后的轩辕黄帝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对打造茂名农文旅标杆、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产业链集群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电白沉香,正依托科技赋能与文化溯源,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生命科学、生物制药与大健康高端产业的跨越,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