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终极作业”,他们直接交到了国庆档
每颗“螺丝钉”都有自己的价值。
作者|花花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2025年10月6日国庆中秋档,一部名为《疯狂电脑城》的动画电影格外惹眼。在一众巨星云集、名导加持的商业大片中,这部由吉林动画学院近千名师生耗时三年打磨的作品,像一颗带着青涩棱角的数码小行星,执拗地闯入了最激烈的星辰大海。
它的勇气究竟源自何处?答案或许藏在主角扎普迷茫的“我是谁?”追问里,藏在一亿个建模面的细节中,也藏在一所大学二十五年如一日的初心之中。
这部由近千名师生耗时三年打磨的《疯狂电脑城》,即将和多部商业大片站在同一条跑道上,这不是一场孤勇的冒险,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爱熬煮出的热望。
01
以“笨功夫”,显真功力
国庆档从来都是电影市场的“兵家必争之地”,2025年的档期更是集结了战争大片、奇幻巨制等诸多重磅选手。
《疯狂电脑城》敢于跻身其中,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作品本身的独特气质和多年积淀。这份底气,首先来自对观众需求的捕捉与原创表达的信念。
道具组的同学为“回收站监狱”的铁栏反复调整数十版材质参数;特效总监梁长赓带领团队打磨的粒子特效,曾为呈现“信息瀑布”效果调试无数次;反派迪凯的电子纹路,凝聚了多名学生手工绘制的心血。
据主创团队提及,影片中的电路城处处可见吉动和长春的彩蛋,比如银河列车影院、披萨西餐店等等,都是现实中的坐标。
电影甚至把市井里的鲜活语气融进角色台词,那些带着天津话、河南话等方言腔调的NPC,藏着某个街头普通人的影子。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正是吉林动画学院这么多年来延续的创作传统。
这份“笨功夫”还刻印在可考的数据里。
三年半时间,8个学院、12个专业的师生共同参与,搭建出充满未来感的“电路城”,高耸的电子摩天楼、流光溢彩的霓虹灯,每处场景都经过反复推敲;为追求真实光影,团队采用PBR影视流程。
一共创作了150多个角色、300多件道具及60多个场景,建模面数超过1亿,确保每一帧画面细节丰富,每个场景的光照参数都要经过上百次调试,连角色发丝的反光角度都多番比对。
后期配音时,为贴合扎普从迷茫到坚定的状态,配音团队可以为了一句台词录制数十遍,直到情绪精准落地。为扎普配音的演员张睿就表示,这个角色的内核深深打动了他。
当行业都在追求“快速变现”时,这群师生却坚持“现炒现制”。技术终究是工具,真正的温度需要手艺人的打磨。这种拒绝“冰冷预制作品”的精神,成了吉动师生们的默契,他们相信,观众能从每一帧画面里,尝出“用心”的味道。
02
我们曾有的“身份焦虑”
“我到底是谁?”当扎普站在流光溢彩的RAM大厦前喃喃自语时,影院里或许有观众红了眼眶。这个失忆的蓝色数字人,连自己是程序还是病毒都分不清,像极了初入职场时攥着工牌在电梯口徘徊的我们,还有面对陌生环境手足无措的每个普通人。
扎普的冒险,不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普通人“找自己”的故事。他在社交应用大厦里怯于打招呼,遇到危险躲在角落里,和伙伴合作时怕拖后腿偷偷退缩,这些细节像温柔的锤子,敲中无数人心底的迷茫。
影片最动人的,是那些“非英雄”瞬间。扎普一开始总是手忙脚乱,伙伴们为制定计划吵得面红耳赤,转头又相拥道歉。这些片段透出最真实的生活底色,我们都会犯错,会迷茫,摔倒后拍拍泥土,踉踉跄跄爬起来继续前行。
就连那些不起眼的NPC,都闪着普通人的微光。卖配件的小店老板默默递上数据线,巡逻的防火墙卫兵帮迷路的小程序找方向,让人想起生活中熬夜刷题归来宿管阿姨的贴心问候、深夜回家楼下熟悉的便利店店员递上暖心热水。
他们或许平凡,却在不经意间撑起了世界的温暖一角,这正是主创团队想传递的:每颗“螺丝钉”都有自己的价值,NPC也能拥有闪光的舞台。
03
上学即就业
《疯狂电脑城》的片尾,滚动着近千个名字,总制片人刘欣表示,这是吉林动画学院“学研产一体化”办学特色的又一成果。
这部作品不是闭门造车的作业,而是一场对标市场的实战,就像学校此前创作的四部院线动画电影《青蛙王国》那样,从策划到制作全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技能。
办学伊始,学校提出“学研产一体化”理念时,国内动漫教育还在摸索阶段。从早期为电视台制作百集动画系列片《长白精灵》,到后来打造《青蛙王国》系列,学校慢慢走出“前店后厂”的模式:前面是对接市场的工作室,后面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学生大一打基础,大二进项目组,大三跟着业界专家做商业项目,大四时不少人已能独立负责动画项目。
在《疯狂电脑城》项目中,学校组建了“双师领衔 + 千名师生共创”的团队,学生不再是课堂上的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策划—制作—营销—衍生品开发”全流程的核心力量。这种“项目驱动教学”的模式,让课堂知识与行业需求实现了无缝衔接。
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为了让运动轨迹更流畅,学生们反复研究动画运动原理,修改动画曲线多达 37 版;就连反派迪凯的服饰纹理,都由 20 名学生耗时两个月手工绘制完成。
《青蛙王国》系列、《疯狂电脑城》、创作中的《山海经鸟之战》等作品,吉动用25年的坚持,培养出近 6 万名符合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腾讯、网易等头部企业的创作团队中,随处可见吉动校友的身影。吉动还作为中国(吉林)动漫大会的承办方之一,让师生们参与到动漫大会的整体策划及各个专业板块活动的执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全方位接触更前沿的市场技术、与更多行业大佬交流。
这样的成长故事,在吉动每天都在上演。有学生刚入学时连三维制作软件都不会用,加入项目组后从画简单道具起步,慢慢负责主角、主要场景的制作,最终在作品里留下自己的印记。
另外,游戏学院的师生们还一起开发了一个小游戏,实现了影游互动,该小游戏10月1日即将上线。
校园里的创作氛围浓厚,“大师工坊”里常有业界大咖和学生讨论剧本,食堂里或许能听见“这个光影怎么调更自然”的争论,连保安大叔说不定都能说出“PBR流程”这类术语——毕竟学生们常在值班室门口讨论项目,耳濡目染便记了下来。
吉动学子上学即就业、毕业即上岗,有人夸张地说这是“功德无量”,而校长老师们不过是想让热爱有处安放,让普通人的努力能被看见。
04
赛博城里的每个你
影片中,扎普等人常去的餐厅,有着香港茶餐厅和美式西餐店融合的感觉。这些东方韵味与西方元素结合的场景,正是吉动对“科技与匠心”的注解,创新从不是抛弃传统,而是让科技附着上人的温度。
在AI席卷动画产业的今天,吉动师生没有盲目跟风。
他们用动作捕捉让扎普的跑步姿势更自然,用智能渲染节省时间,但始终坚持“机器是工具,不是主人”,每个角色的表情要手动调整,每个场景氛围要反复讨论,背景音乐要精挑细选务必贴合情节。
导演说,创作灵感源于“电脑里是否有座城”的好奇,他们想做一部有“人味”的动画。于是赛博世界里有了带补丁的衣服;司机师傅会说“我车技牛”,连病毒小喽啰都有偷懒的小脾气。这些细节不起眼,却让虚拟世界有了真实烟火气。
这部影片就像一道家常菜,也许精致度比不上高档饭店的饭菜,但有着爱的味道。它尚且稚嫩,不够完美,却足够真诚。
9月26日,长春首映礼上,当片尾名单滚动,全场掌声响起,有人哭了,因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有人笑了,因为看见学生成长。主角扎普仿佛在告诉大家,我是扎普,是你身边的每个普通人。
这或许就是《疯狂电脑城》勇闯国庆档的底气——相信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
它没有大师班底,也无流量加持,只是用1278天的细心打磨,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记住普通人的努力。就像我们的生活,没有惊天动地,却有日复一日坚持行动带来的小小奇迹。
10月6日中秋节,不妨和家人一起走进影院观看《疯狂电脑城》,你会在扎普等角色身上看见自己,在那些一秒24帧的画面里,想起自己曾为梦想熬过的长夜、一起并肩战斗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