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国家大量涌入印度人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印度人随地大小便的新闻,隔三岔五就会刷屏。
乍一看觉得没什么,毕竟国情不同,可以理解,厕所设施少、街头小吃化学元素含量过高、恒河水威力大等等,都是“情不自禁”的因素。
问题是,热点频发的是各国的民生榜。
一位加拿大女士在网上发帖,说她家附近的海滩,快要变成印度移民的露天厕所了。
她本以为移民到加拿大的印度人,怎么也是高素质人才,可残酷现实给了她一耳光:
光天化日之下,印度移民成群结队到此蹲坑,原本美丽的海滩上,一坨坨“地雷”星罗棋布,空气中弥漫着难以言喻的气味。
当地居民没办法,在沙滩上立了块牌子,上面是印度人蹲坑的照片,旁边写着:“沙滩不是厕所”,只是效果适得其反,看着更像是洗手间的指示牌。
让这位女士始料未及的是,当她把照片发到网上吐槽后,迎来的不是同情和共鸣,而是铺天盖地的围剿。
无数印度裔网友指责她“种族歧视”,他们说在公共场合排泄,是印度传统的一部分,对待“文化差异”,应该给予尊重。
更绝一点,事情闹大了以后,当地警察找上门,不过他们不是去海滩执法,而是去“提醒”发帖的女士,让她不要再发表“破坏团结”的言论。
接着是当地部门出来和稀泥,捏着鼻子表示一切都是误会,印度人素质还是很高的云云。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当地居民彻底没了脾气。
后果是什么?
不仅海滩彻底沦陷,就连广场、公园、餐厅等大小公共场合,只要目光所及,总能看到印度人的行为艺术。
这种情况不是加拿大特有,英国、澳大利亚,甚至美国的机场,都成为印度裔解放天性、“自由飞翔”的地方。
上述几个国家,印度移民的规模非常庞大。
据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海外印度裔群体数量已超过3200万,是全球最大的海外移民社群,这只是有明确身份记录的,不包括其后代,以及通过灰色渠道出去的非法移民。
在美国有超过540万印度裔,加拿大也有近500万;英国大约有190万人,澳大利亚接近百万大关;剩下的不是去了中东国家,就是往东南亚、拉美移动。
移民多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是印度移民,他们不仅带来人口,还带来了一套野心十足、破坏力惊人的生存法则。
加拿大被折腾得有点惨。
在特鲁多的自由主义移民政策下,加拿大国门向印度敞开,因此短短十年间,印度移民数量激增330%。
曾经以枫叶和冰球闻名的国度,如今已被浓郁的咖喱味所笼罩。加拿大人以为自己拥抱了多元文化,却不曾想自己将会遭遇怎样的大麻烦。
印度移民除了把露天场合当成厕所,其他奇葩行为也层出不穷。
大小喷泉、泳池、湖泊,都能看到印度人集体沐浴嬉闹,可谓“心有恒河,哪里都是浴场”。
印度人喜欢随便找个地方,聚众庆祝稀奇古怪的节日,喧闹的音乐、拥挤的人群以及四处弥漫的粉尘,让社区安宁成为一种奢望,就算警察来了也只能无奈旁观。
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是各个城镇拔地而起的巨大神像,多伦多附近一个印度社区修建了16米高的猴神哈努曼像,附近社区不甘示弱,马上竖起17米高的湿婆像。
莫名攀比没完没了。
很快,一个印度裔富商在国际机场附近,建起一座18米高的神射手罗摩像,务求让每位旅客一下飞机,就能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洗礼。
政府之所以纵容印度裔的奇葩行为,一方面是加拿大印度裔有500万人,这可是500万张选票,关键时刻足以左右大选结果。
另一方面,加拿大国会里的印度议员比例日渐增多,连政府内阁都有4名印度裔部长,可见印度族群已成为加拿大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而印度裔的野心似乎不至于此,在一些印度移民的示威活动中,他们甚至喊出“如果你不尊重印度文化,那么请你滚出加拿大”“加拿大是我们的国家,白人侵略者滚回欧洲去”之类的口号。
加拿大引进大量印度移民,本质原因是缺乏劳动力,然而他们终究小看了印度人的战斗力,当一个地方涌入足够多的印度人,这个地方的规则就会被改写,而且过程近乎不可逆。
因为轻视印度人而遭殃的,还有同处北美的西方灯塔。
一种被称为“叠罗汉”的战术,正悄然改变着美利坚的企业生态。
战术核心很简单:一个美国公司只要进来一个印度人,很快就会有无数印度人挤进来抱团,跟分裂繁殖一样。他们公然拉帮结派,然后通过叠罗汉式的扶持,迅速占据各个岗位,最后成功架空管理层,独揽大权。
印度人瞄准的是美国霸权的三根支柱:顶尖科技、互联网和金融。
谷歌、推特、微软、波音等等,这些曾代表美国创新和工业实力的巨头,纷纷成了重灾区。
波音的坠落,可谓是最惨烈的案例。
本来在斯通西弗上位以后,各种大幅裁员、降本增效,就已经让共和国长子从航空制造业霸主,逐步沦为只懂追逐股票红利的金融公司,什么安全可靠抛诸脑后,只有股票盈利才实在。
不过好歹烂船还有三分钉,这时期波音硬实力还在,基本撑住,但在印度裔CEO米伦伯格接过大权后,情况变得愈发严峻起来。
反正波音每年都要招聘大量新员工,多招点印度裔也很合理吧?虽然没有经验,可薪资便宜啊,刚好也符合股东们降本增效的预期。
只是制造飞机始终是高难度工程,工程师岗位全是新手,能成吗?
波音自有妙招。
订单拿回来不必自己做,直接外包,谁竞价低就给谁做,至于外包商又转包给谁,在外面转了多少手,他们管不了。
像被称为梦幻客机的787,除了尾翼和总装由波音自己负责,其余全包给各国同行来做,真就应了波音的经典名言,“我们就是一个装配公司,或者叫设备集成商。”
更离谱的是,在米伦伯格领导下,波音对质检工序也能省就省,以前飞机生产至少每架要安排15名质检员,可他大手一挥,直接减至1名质检员。
在印度程序员的PPT加持下,最后装出来的飞机是什么样的,全世界有目共睹。
2014年,半岛电视台记者曾到波音工厂暗访,发现不少员工都是瘾君子,管理层对明显的质量问题视若无睹,大部分工人在镜头面前表示,根本不敢坐自家组装的飞机。
最后结果,不说成为“里程悲”的737风险MAX客机,波音甚至连传奇747的口碑都保不住,质量一天不如一天,加上多起震惊世界的空难,百年声誉就此崩塌。
类似故事,在推特和谷歌同样精彩上演,小马哥一怒之下裁掉90%员工,与他发现公司一早被印度人占领不无关系。
事实证明,当一个公司开始以族裔,而非能力作为用人标准时,衰败基本是唯一的结局。
理论放在国家管理同样适用,因为这套玩法不仅祸害美国的企业,还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
北美的电话诈骗市场,几乎被印度人垄断了。
他们利用承包各大企业客服热线的便利,白天是彬彬有礼的客服,晚上摇身一变成了诈骗犯,要么是“国税局官员”,又或者联邦调查局探员,每年从美国人兜里骗走数百亿美元。
大家可能有个问题,加拿大印度裔多,或许占了点历史和政策因素,可美国H-1B签证审核向来很严苛,之前十几万华人费尽心思,走线润进美国,最后依然要在唐人街刷碗,捡垃圾维持生计,等了十几年都不一定等得到绿卡。
而官方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70%的H-1B签证,都落入了印度人手中。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一个是利用抽签机制的漏洞。
每年申请系统一开放,来自印度的申请就会像潮水一样涌入,数量是配额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只要申请人数足够多,概率自然就高。
印度人硬是把H-1B审核变成纯粹的概率游戏。
再一个是团结。
当印度裔成功在美国获得身份后,很快就会成立“人才外包公司”,甚至是空壳公司,唯一业务是为远在印度的同胞提交雇主申请,制造申请资格。
在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开始组团“攻打”硅谷。
更关键一个,在印度移民背后,有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在支撑着这场“进攻”。
印度本土存在一条成熟的“学历造假流水线”,可以为任何人打造光鲜的履历和文凭,可以假乱真,加上印度人天生的语言优势,便能轻松挤掉其他国家竞争者。
至此,美国为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而设立的H-1B签证,被印度人玩成了润美的专属通道。
面对这种系统性侵蚀,美国并非毫无反应,但无论是奥巴马、特朗普1.0,还是拜登时期,对此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直到特朗普二进宫,脑袋突然灵光了,一纸行政令,将H-1B签证的申请费从几千美元,猛然拔高到10万美元。
这个门槛,能让绝大多数印度选手知难而退了。
这招釜底抽薪,虽然误伤了其他国家的H-1B申请者,却精准打在印度签证产业链的七寸上。
大量向往美利坚的印度移民只能另觅去处,目测今年加拿大的印度移民潮,又会迎来新的高峰。
不加以控制的话,也许用不了多久,“加拿大是印度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就不再是口号了。
英国深以为然。
历史最黑色幽默的地方在于,它总喜欢让猎人和猎物位置发生对调。当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迎来印度裔首相时,整个印度沸腾了,新德里电视台的头条标题极具野心:“印度之子,崛起于帝国之上”。
在他们看来,英国殖民统治印度两百年,也该轮到印度人来“反向殖民”了。
对印度人来说扬眉吐气,可对于英国白人,则是严重心理不适,特别是看到本国白人比例断崖式下跌,自己快成为少数族裔以后。
让英国百姓更无奈的是,虽然苏纳克在下院选举中落败并辞职,可印度风潮仍然有增无减。
因为一堆英国高官都是印度裔,在他们影响下,前段时间英国还与印度达成了一项贸易协议。
其中一个条款写道,允许部分在英工作的印度人,享受三年社保缴费豁免。
这意味着英国企业每雇佣一个印度人,都能剩下一大笔钱,加上薪资水平不高,比聘请英国白人的性价比要高得多。
看到印度人享有连本国公民都没有的特权,英国网民炸窝了,“斯塔默这是把英国工人往火坑里推,好一个卖国贼!”“这下,印度的宗教狂热分子得成群结队来了吧?”“他(斯塔默)非蠢即坏,为了权力已经疯了。”
暗流涌动。
要知道,去年席卷伦敦的大规模示威刚过去没多久,主题正是反移民。
不管各国民众有何感想,反正印度的移民战术在西方大国屡试不爽,连阿联酋和卡塔尔都变成印度人的摇钱树,一些小国家更不用说了,早已上演最终结局。
斐济的印度裔人口占比接近一半,掌控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工商业;在南美的圭亚那和苏里南,印度裔跻身第一大族群,国家元首和主流政党彻底咖喱化;非洲最富裕的国家毛里求斯,几乎成了印度的海外卫星城。
当莫迪说“要让全世界的餐桌上都出现印度食品”时,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笑话,但结合目前发生的一切,感觉更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预言,细思极恐。
当一个国家大量涌入印度人后会发生什么?
英、美、澳、加给出了过程,斐济、圭亚那、毛里求斯展示了最终答案——不是文化融合,而是彻底替代。
“鸠占鹊巢”的故事,也从隐喻,变成了真实存在的黑色幽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