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极米有啥新故事?
9月29日,极米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书,寻求二次上市。
这家成立于2013年的投影仪公司,已于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为什么现在要去港股?
从市场格局来看,极米在2024年全球消费级投影仪品牌中排名第一,第二到第四名依次是坚果投影、爱普生、当贝科技和峰米科技。
但行业老大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智能投影相比传统投影有明显优势——更便携、更智能、价格更亲民,但整个消费电子市场都面临需求疲软的挑战,极米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速仅1.6%。
这种增长乏力,能从它的业务结构中找到原因:其投影仪整机占87.4%,配件占4.2%,互联网服务占3.7%——收入高度依赖硬件。
更细化地看投影仪整机业务:长焦投影仪占比89.1%,这是相对平价的主流产品;短焦投影仪虽定价更高(均价7500元),但只占2.7%;均价2800元的创新产品占比8.2%。
这个结构暴露了一个问题:极米的收入主要依靠量大价低的长焦产品,高价值的短焦产品、代表新方向的创新产品占比较小。
好在,今年上半年极米科技扭亏为盈:净利润0.9亿元,经调整利润1.1亿元。
但这个改善主要来自“节流”而非“开源”。一方面是费用控制: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6.4%,总费用率降至32.4%。另一方面,0.8亿元的其他收入中约有0.5亿元来自政府补助。
换句话说,极米的盈利改善更多依靠成本控制和外部补助,而不是业务增长。 这种业务现状也反映在市值上。目前极米科技在科创板的市值约84亿元,相比上市初期的高点已跌去约八成。
这可能也是公司选择港股二次上市的重要原因——寻求更合理的估值和更广阔的融资渠道。
面对主业增长乏力,极米科技提出了两个新故事:全球化和车规级市场。 其海外收入目前占比25%,但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0.9%。极米虽在全球消费级投影市场排名领先,但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仍需提升品牌认知度,以面对与爱普生等传统巨头的竞争。
车规级市场确实有想象空间:一旦进入汽车供应链,技术壁垒和毛利率都会更高。但这个新业务的商业化进程充满不确定性,极米要形成规模化收入还需要时间。
总体来看,极米科技的优势在于:国内品牌影响力较强,财务基本面健康。但主业增长乏力,新业务仍在培育期,更关键的是,这家公司在投资人眼中并不是高成长的科技股。
(策划:金玙璠,制图:李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