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黑茶!安化凭“台球”再出圈,全国70%台球桌出自安化人之手!
当我们在屏幕前看着丁俊晖、潘晓婷、赵心童一次次刷新中国斯诺克纪录,为他们喝彩时,可曾想过,支撑起这些精彩对决的球桌,可能与一个你从未听过的湖南小县城有关?
湖南省安化县,这个看似与台球搭不上边界的内陆小城,实则是中国台球产业的“隐藏冠军”——全国约70%的台球桌(包括英式斯诺克、美式普尔和中式台球)均由安化籍从业者生产。他们甚至还将这门生意做到了东南亚、巴西等海外市场,创造了超50亿元年产值的产业集群。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么庞大的“台球湘军”,竟是从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
“闯”的年代:从小山村走出的“台球湘军”
安化台球产业的“火种”,可以说是被一场跨地域的婚姻“点燃”的。
上世纪80年代,安化浮青的姑娘蒋建银与株洲做台球桌的小伙杨小健喜结良缘。自此,浮青的木工、漆工做起了台球桌。
那时不像现在,打台球算是城镇青年为数不多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
“1989年下半年我20天赚了2000多元,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方付云就是第一批抓住商机的浮青人之一。他们尝到甜头后,又带上自己的亲戚朋友一起干,哪里生意好就去哪里。
就这样,浮青人的台球产业就像“蒲公英”一样,乘风而起撒下万千种子——从益阳小作坊起步,到周边地区办厂兴业,最终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形成蔚为壮观的产业生态。
当时还是叫浮青村的小山村,也就成了“台球湘军”的发源地,从事台球产业的村民近万人,还带动了周边的安化梅城镇和娄底田坪镇等多个乡镇一起投身这一行业。

他们并未止步于简单地“做个木质台球桌刷刷漆”。从早年赴沿海学艺到后来自主创业,安化台球产业人都紧跟时代,不断升级设计与技术,扩展业务边界,成为一支技术标准、服务覆盖全流程、能够产出丰富品类的专业人才队伍。
安化也成为中国重要的台球产业人才输出地,打造出杭州超力、上海腾勃、广东星爵、SKTI、南通星伯锐、湖南昌盛、宇搏、星八客、江苏赛斯、成都星迪、九江伯爵、桂林星浩、重庆今决等众多知名品牌。
目前,安化人在全国各地兴办台球桌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6家,产业综合年产值突破50亿元,“安化造”台球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约70%,成为这一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上个月公司刚向印度尼西亚发走一个集装箱大柜,有50多张台球桌。”湘籍台球产业人莫楚彦说道。
面对市场变化,安化台球产业人正积极寻求突破,多家企业已与外贸公司建立合作,产品远销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纵观安化台球产业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这种凭借“地缘”“亲缘”关系发展起来的产业,本质上还是以“人”为核心资源,产业呈地理性分散状态。
对于人才输出地来说,安化面临一个重大的难题:如何打造从“输出人才”到“赋能本土”的闭环,将“隐形冠军”的产业优势,转化为拉动本土经济的强劲引擎,最终打响“安化台球”品牌?
“归”的浪潮:“台球回乡”激活安化这座城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台球市场规模达8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5%;预计到2030年有望达到1920.3亿元人民币。共研产业研究院报告也显示,2024年全球台球桌市场规模为2.65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台球桌市场规模将达到3.08亿美元。未来,随着三四线城市消费潜力释放,行业生态将持续扩容。
面对台球产业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仅仅当一个人才输出地,安化自是不愿。
“让台球回乡、让产业落地”,不只是一句口号,在安化,是一批批“回归”的湘商和一个个落地的项目。
2023年1月28日,安化县乐安镇举行台球行业新春见面会,全国台球产业70家相关企业代表、200名产业精英齐聚乐安,现场交易金额达500余万元。
这只是众多湘商回归和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早在1986年,安化成立县经济建设促进会,在北京、广东、上海、长沙、武汉等地成立13个分会,开始探索“乡贤+”模式,打好“乡情牌”,深挖在外人才“富矿”,吸引项目回迁、智力回哺、产业回乡。
近年来,安化台球产业迎来了“回乡潮”,宇搏体育、星陵体育等企业纷纷返乡建厂、投资,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家乡政府给予土地、物流等政策支持,让我们有信心把台球产业做大。” 宇搏体育董事长蒋乐辉说道。
安化台球产业本就根基深厚,仅核心区乐安镇就有约2万人直接从事台球相关行业。随着归乡浪潮的推动作用,当地已形成了以台球桌为主的完整产业链,还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光是产业落地还不够,要真正实现让“安化”从“籍贯标签”转变为“品质保证”,变成消费者认购的“理由”,“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是避不开的环节。
而举办“梅王杯”乡村台球竞技赛,利用如今大热的“体育赛事”来带火品牌、推广行业,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端。
同样是打台球,现在的年轻人已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截然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想要的不仅仅是竞技的乐趣,还有社交和潮流体验。
这也意味着,举办一场成功的台球赛事,可以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品牌曝光。
就拿刚结束不久的“梅王杯”乡村台球竞技赛来说,5天的赛期,来自全国300多名台球选手的“磁力”,安化电视台及微信视频号、安化融媒抖音号全程直播,全网络平台宣发,众多自媒体和现场观众的自发参与,引爆了超百万次的网络声量。
首届赛事取得这个成绩已经算是很成功了。如果能够借鉴贵州“村超”、江苏“苏超”的成功经验,将“安化台球”赛事打造成一个热门赛事IP,带动的就不只是安化台球的品牌,而是安化整个地区的品牌和经济的跃升。
数据显示,今年贵州“村超”总决赛单日吸引现场观众超12万人,吸引游客14.96万人次,赛事期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收入达28.7亿元,同比增长210%,苗绣、银饰、酸汤鱼等非遗产品与特色餐饮销售额同比翻番;江苏“苏超”前十轮就举办了60场赛事,现场观赛总人次达149.4万,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超380亿元。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通过“一人比赛多人消费,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模式,赛事经济带动了城市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我们办赛的目的不止于比赛,更是要以体育为媒介,打通‘茶旅文体康’融合通道,让台球回乡、让产业落地、让游客进来。”梅城镇党委副书记王强说道。
安化本是“中国黑茶之乡”,也是“2025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百强县”。2025年一季度接待游客量就达263.7万人次,创造了24.3亿元的消费。
台球与文旅“组CP”,正为安化开启新的可能。台球借势文旅实现品牌传播,文旅则因台球丰富内容供给,二者相互成就,形成新的“引流源”。

当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台球技巧,当国际赛事使用中国制造的球桌,当台球厅在县城遍地开花,安化的台球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