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力总裁致歉“被裁”跛脚员工,此前集团多次捐赠助残帮扶等公益项目

500

出品:山西晚报·刻度财经

1.5亿捐赠的得力公益宣传为何照不进招聘现场?

当得力集团CEO陈雪强在社交平台留下“非常震惊”“诚挚道歉”的文字时,这位管理者或许真的对旗下HR的行为感到意外。

500

图源:小红书

据了解,历年来,得力集团积极助力奖教助学、救孤济困、扶老帮残、助医赈灾、环保消防、文化旅游、志愿服务等方面,打造了“圆梦行动”“爱在夕阳红”“用爱点亮生命”等一系列公益品牌,近十年捐赠达1.5亿元,为宁海县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1年,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得力工业园,法定代表人娄甫君,旗下涵盖得力办公、得力文具、安格耐特、纽赛、得力工具等独立子品牌,产品线覆盖办公与学生文具、办公设备、办公耗材、办公纸品等。

一个近十年捐赠1.5亿元、打造“用爱点亮生命”等公益品牌、定向捐赠百万资金帮扶残疾人家庭的企业,为何会在入职当天因“走路跛脚”辞退通过三轮面试的求职者?这种撕裂感,早已超越个体用工纠纷,直指企业公益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双重人格”困境。

01

招聘现场的冷漠:公益叙事的第一道裂痕

事件的细节比结论更具冲击力。这位拥有7年职业经历且多次升职的求职者,通过两轮线上面试与一轮现场面试的层层筛选,却在报到当天因腿部问题被HR叫停入职流程,甚至被要求伪造“主动离职”的说法。这一过程暴露出的不仅是对残疾人的歧视,更是企业管理链条的严重失序。

500

500

500

图源:小红书

HR作为企业用工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其行为本质是企业内部规则的外化。若得力真如宣传所言将“扶老帮残”纳入核心价值观,为何招聘环节未设置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为何面试官在现场考核时未关注身体条件,却在报到时突然以此为由拒绝录用?更值得追问的是,当HR作出辞退决定时,是否意识到企业正在开展针对困难家庭的帮扶活动,是否知晓集团每年在助残领域的巨额投入?

仅有1%的企业设置专门公益部门,四分之一的企业无明确公益负责部门,公益行为多为应急响应而非战略规划。在这样的架构下,得力的1.5亿捐赠与助残宣传更像公关部门的独立作业,未能渗透到HR体系、考核机制等日常管理中,最终形成“宣传归宣传,招聘归招聘”的割裂局面。

02

捐赠榜单的光鲜:形式公益的典型画像

与招聘现场的冷漠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得力集团在公益宣传中的活跃身影。公开信息显示,该企业不仅构建了覆盖奖教助学、扶老帮残等七大领域的公益矩阵,还打造了“圆梦行动”等多个具象化公益品牌。就在2024年初,其还通过县慈善总会向黄坛镇捐赠100万元,专门用于救助因病、因残致贫的家庭,这样的投入足以支撑起“慈善标杆”的公众形象。

500

图源:得力集团向黄坛镇捐赠100万元帮扶资金

但细究这些公益行为的本质,不难发现其典型的“形式化特征”。企业公益实践长期存在“重捐赠、轻参与”的倾向,大多以资金输出完成公益任务,实际操作项目占比极低,得力的捐赠模式亦未跳出这一窠臼。相较于苏州亨通集团安置3000余名残疾人就业、培养出“技术尖兵”沈建兴这样的残障员工标杆,得力的助残更像是“隔着屏幕的关爱”——既不用直面残障人士的就业需求,又能通过捐赠数字和新闻通稿快速获取社会声誉。

500

图源:得力集团捐赠慈善和教育基金1000万元

这种选择背后藏着精明的利益算计。对企业而言,现金捐赠的成本可控、流程简单,且能直接转化为地方政府认可的“慈善政绩”;而吸纳残疾人就业则需要改造工作环境、调整管理模式、承担潜在风险,属于“高投入低见效”的公益选项。当企业将公益视为“品牌营销工具”而非“社会责任担当”时,自然会选择前者而非后者。正如公益界流传的调侃:“有些企业做公益,更像是在买‘道德广告牌’。”

03

制度缺失的代价:谁在纵容“双面企业”?

得力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本质是公众对“伪公益”的集体反弹。传统文化中“为善无近名”的理念,让民众对企业公益始终保持审视态度,而近年来频发的公益丑闻更消磨了社会信任。当企业一边拿着捐赠榜单标榜道德高度,一边在日常运营中践踏平等原则时,必然会触发更强烈的信任危机。

但苛责企业个体之前,更应看到制度环境的短板。《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职工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就业促进法》也禁止因身体残疾歧视劳动者,但现实中类似得力的辞退事件仍屡见不鲜。

根源在于两点:一是监管缺位,劳动监察部门往往在纠纷发生后才介入调查,缺乏前置性监督机制;二是处罚偏轻,对就业歧视的惩戒力度不足以形成震慑,企业违法成本远低于公益宣传收益。

企业内部治理的缺陷则加剧了问题恶化。企业公益普遍存在“领导个人化”倾向,公益决策多依赖老板意志而非专业评估。

500

图源:得力集团向宁海慈善总会、人民教育基金会捐赠600万元

得力CEO高调致歉,或许确实出于真心,但这种“事后救火”恰恰暴露了企业缺乏将公益理念转化为内部规则的制度化能力。没有写入员工手册的反歧视条款,没有纳入HR考核的残障包容指标,没有独立的公益监督部门,再动听的公益口号也只是空中楼阁。

04

破局之道:从“捐赠秀”到“真包容”的转向

得力事件不该止于CEO致歉和个体赔偿,更应成为企业公益转型的契机。

对企业而言,首先要打破“公益部门自循环”的怪圈,将助残理念嵌入招聘、培训、晋升等全流程——就像索尼数字那样,不仅为残障员工安排对口岗位,更推动成立“残健融合就业联盟”,让包容从口号变为制度。

其次要实现公益模式升级,从“给钱”转向“给机会”,借鉴亨通集团“以就业促助残”的经验,让残障人士通过劳动实现价值认同。

事件发酵后,宁海县劳动监察大队已介入调查,但公众更期待看到的,是得力集团能将1.5亿捐赠背后的“善意”,转化为招聘台上的平等目光。

当残障求职者不再需要通过三轮面试才能暴露在歧视面前,当企业的公益宣传能真正照进每一个日常运营场景,才能真正实现从“形式公益”到“实质担当”的蜕变。

毕竟,衡量企业的道德高度,从来不是看捐赠榜单上的数字,而是看它如何对待最需要包容的个体。

站务

全部专栏